宁夏借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2008-8-28 0:3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50年春华秋实,50年沧桑巨变。1958年——2008年,宁夏立足资源优势(1895.277,-13.64,-0.71%,吧),全力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自治区成立50年,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的50年,是宁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的50年,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50年。”8月2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宁夏民族区域自治50年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上述讲话。 
  三个方面实现跨越发展 
  王正伟说,宁夏5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性跨越。 
  经济总量实现突破性跨越。全区生产总值由1957年的2.5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889.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84.5倍;地方财政收入由0.37亿元增加到80亿元,是1957年的84.5倍。50年前,宁夏人吃饭要靠国家大量返销,现在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以上,由粮食调入省变为粮食调出省;50年前,宁夏基本上没有工业,现在建起了以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人均发电量居全国第一,人均产煤量居全国第三。 
  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50年来,宁夏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03亿元。2007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562公里,是1957年的9.17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每万人拥有高速公路位居全国前列,所有市县1小时内就能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83公里,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民航为主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目前,全区城市化率达44%,位居西部第三;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宽带,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户户通电,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提高。50年前,宁夏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上。到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859元和3181元。随着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保、安居、就学、就医等实际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资源优势支撑宁夏经济 
  跨越式发展是宁夏站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深化区情认识,立足宁夏实际作出的战略抉择。王正伟说,宁夏资源优势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能源优势。宁夏年可利用黄河水40亿立方米,占分配总量的10 %左右。已探明煤炭储量310亿吨,居全国第6位,与山西、陕西、内蒙古并列为煤炭主采区。宁东煤田探明储量273亿吨,被列为国家6个优先开发的亿吨矿区之一;现有大中型发电厂12座,年发电量393亿千瓦小时,人均6550千瓦小时,居全国第一;探明矿产资源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值为全国平均值的163.5%,居全国第5位。 
  二是农业优势。宁夏有丰富的光热、土地和水资源。现有耕地1650万亩,人均2.8亩,居全国第3位;引黄灌溉690万亩,是全国12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有待开发荒地1000多万亩,是全国少数几个土地后备资源上千万亩的省区之一;有草场3411万亩,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 
  三是旅游优势。宁夏有中国生态盆景之称,不大的版图上分布着高山、大河、丘陵、平原、沙漠、湖泊、草原等多种地形地貌。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塞上江南景观;构成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旅游资源,“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旅游品牌日益叫响。 
  发展经济不丢生态环境 
  宁夏是我国受土地沙化威胁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西、北、东三面分别被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三大沙漠所包围。上世纪50年代,宁夏人民就致力于治沙。过去铁路从沙漠上穿不过去成为世界性难题,被宁夏创造出的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解决了。 
  近年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牧封育、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据国家环保部刚刚公布的2007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变化趋势报告显示,宁夏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二位。 
  王正伟说,今后,宁夏将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把沙漠治理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宁肯牺牲GDP,也要保护好宁夏的生态环境。宁夏将重点抓好“六个百万亩”生态建设工程:建设贺兰山东麓100万亩防护林、灌区100万亩特色经济林、沿黄100万亩湿地保护林、中部干旱带100万亩枣树经济林、毛乌素沙地100万亩防沙治沙林、六盘山100万亩水源涵养林。另一方面,坚持工业项目建设环境优先,坚决做到“三不”:不占用基本农田搞建设,主要用荒滩、盐碱地搞工业;不增加黄河取水量,主要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置换农业用水用于工业;不突破环境容量,主要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大力搞好节能减排。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