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挑起两岸致富梦想 沪上宁波企业开始回迁
2008-8-26 10:2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因桥而建,因桥而兴。”
这是记者走访位于杭州湾大桥南端的开发区时,听到的新区人最多的感叹。几年前,这里原本只是一片荒凉的滩涂,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开建,一张白纸绘新图,开发区拔地而起,已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里的人们在翘首企盼着,企盼着大桥的通车能为开发区带来更多生机。
而在大桥的北岸,另一个同样因桥而生的开发区——海盐经济开发杭州湾大桥新区,也在描绘新的蓝图。它们,隔桥相望,遥相唱和着一轮又一轮发展进行曲。
滩涂上竖起一座新城
记者搭乘的汽车由庵东镇的七塘路驶入杭州湾新区,道路两旁的风景从农田村屋过渡到成排的厂房,这片开发区正式的名称是“慈溪出口加工区”,但当地人更喜欢称它为“杭州湾新区”,因为,没有杭州湾大桥,就没有如今日益兴旺的开发区。
“我们整个新区囊括了10个村子。”司机师傅就在开发区工作,亲眼看着新区一天天成长,得知记者第一次来这里,便热情地介绍了起来。“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还是一片滩涂,全是烂泥,现在好了,大马路横的竖的修了十几条,说是有‘九横八纵’。现在我们走的是兴慈五路,开发区的核心主干道。”
转个弯,车子进入了双向六车道的滨海大道,一路过去厂房林立,电子、化纤、机械、家用电器……一个规模浩大的企业园区已初具雏型。虽然一路上行驶的车辆不是很多,但马路两边各种指示路标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个规划良好的新城市。
司机自豪地告诉记者:“整个杭州湾新区有五个浦东那么大!”
7万外地人涌入新区谋生
庵东供电所附近,正在等生意的人力三轮车夫赵大伯在与记者聊到开发区时很开心地说:“我儿子就在开发区打工!”
6年前,赵大伯的儿子从四川老家辗转到庵东谋生。正赶上大桥兴建,小赵就扎根下来了,现在在开发区的一家工厂里当数控技工。3年前,赵大伯两口子也从四川老家跑到了这里。对现在的生活状态,赵大伯挺满意:“日子总是越过越好的。儿子在车间里当上了班长,收入不错,有3000多元钱一个月呢!”
在离供电所不远的庵宗公路上,记者遇到了一辆拉货的三轮车。车主刘师傅是东北人,3年前慕大桥之名拖家带口来这里“淘金”。“我原来是个地道的农民,不过也挺关心国家大事,老早就听说这里在建杭州湾大桥。女儿想出来打工,我觉得这里机会肯定多,就陪着过来了。”
如今,刘师傅的女儿在开发区的一家电子厂做工,妻子在做羊毛衫,一家人的致富之路就从杭州湾新区开始了。“我们想在这里待上几年,让女儿学点技术。”
像赵大伯、刘师傅一家这样前来“淘金”的外地人,在开发区里数不胜数。杭州湾新区综合信息科副科长余良全告诉记者:“开发区里有7万外地人,本地人才2万。白天,他们都各自在企业里干活,一到晚上,街上可热闹了,全是外地来的工人。”
沪上宁波企业开始回迁
2003年,慈溪市委市政府批准建设杭州湾新区,规划面积145平方公里。
“政府的考虑是,希望杭州湾新区成为日后宁波北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门户,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慈溪市委副书记、慈溪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庆丰介绍,新区的诞生就是为了主动应对大桥经济,他感叹:“没有杭州湾跨海大桥,就没有杭州湾新区。”
大桥接通了现实与梦想,一大批一头在上海、一头在慈溪的“杠铃型企业”冒了出来。5年前,慈溪企业家胡建立的工厂和研发机构都还在上海,得知跨海大桥建设的消息,目光敏锐的他当机立断在新区投资,将产品生产转移了过来。
“以前,很多宁波人去上海办企业,大桥通车后,已经有一部份企业回迁。对于企业主来说,无论是原材料的采购和运输,还是在观念上、信息上,原先的地域差距和心理差距都会渐渐消失。”余良全对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前景十分看好。
当然,杭州湾新区的雄心壮志不仅仅局限于此。今年开始,开发区还将在紧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南岸“桥头堡”打造一个“杭州湾现代休闲服务区”,集现代物流、教育研发、商业服务、居住办公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以后,这里将会形成一个既能引领余姚慈溪,联动宁波,又能服务大上海的‘地标新城’。”指着规划图上的“桥头堡区块”,余良全满怀期待地说。
“新城建设起来后,我们准备引进20万人口,还将大力发展教育,引进一些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目前已有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慈溪科创中心(留学生创业园)3个项目落户职教园区,共投资8亿元,今年4月即将开工。
对开发区的未来走势,余良全信心满满:“与杭州的下沙相比,我们仍有较大差距,但是我们发展速度快,10年后肯定能赶超下沙。”
北岸:海盐经济开发杭州湾大桥新区
温州客商“抱团”进新区
海盐经济开发杭州湾大桥新区,名字很长,海盐经济开发区的历史就浓缩在这几个字之中——大桥开建之后,海盐人把经济开发区从县城中心搬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桥头,他们喜欢称其为“大桥新区”。
26岁的徐明力是温州乐清人,在大桥新区内一家生产健身器材的公司里做质检员,在这里已经呆了足足两年了。回忆起当初来大桥新区工作的经过,原本有点腼腆的小徐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两年前小徐还在温州找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看到了公司的招聘启事,“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招聘启事上用加粗的字体写着公司地址: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的海盐经济开发区,于是就决定来了。”
在大桥新区工作的两年时间里,小徐一有空就蹬着小自行车骑遍开发区的角角落落。哪家是温州老板开的企业,哪里能找到有温州特色的炒米线,哪儿又是温州老乡最多的聚集地,小徐都一清二楚。“大桥新区里温州人开的企业很多,我们老板也是温州人,很多同事也是温州过来的,平时大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都说家乡话。”
记者从海盐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了解到,随着大桥新区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的逐步凸现,众多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特别是温州籍客商与大桥新区间产生了强烈的“磁石效应”。目前,入驻开发区的企业一共有189家,其中温州老板投资的企业近三成,很多企业主原先就是朋友,现在又在开发区共同发展事业。
企业招员工时打出“桥”牌
“不是每个人都能亲眼见证这座跨海大桥的建成和通车,更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大桥开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过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去年我刚来没多久大桥就合龙了,今年大桥又要通车,我会在这里继续工作和生活。”
说这话的人叫王逸,去年从苏州大学毕业后,她成了大桥新区内浙江吉安纸容器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当时公司到我们学校招聘的时候,很多同学一看是在杭州湾大桥新区的企业,都纷纷把简历投过去了,摊位前还排起了长队。”王逸说,公司里很多新进来的大学生都和她有一样的憧憬,想借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给开发区带来的契机,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有个理想的平台。
浙江吉安纸容器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王国珍告诉记者,现在公司招聘新员工时,“大桥新区”就是吸引人才的一块王牌。“6年前,我们就看中了大桥新区这块宝地。自从大桥合龙后,这里的知名度更加高了。现在公司的高层都认识到,打好手里这张‘桥’牌,企业发展就不用愁了。”
2002年,海盐正式启动了杭州湾跨海大桥新区的建设,到2003年底,大桥新区初具规模,一期规划面积为25平方公里,二期三期仍在规划中,这对于面积只有500多平方公里的海盐县城来说,规模已经不小了。
开发区管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几年前为了吸引企业进入开发区,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人员要主动出击,而去年,受大桥贯通的“利好消息”刺激,主动找上门来的企业就有几十家之多。很多企业都是看准了即将开通的大桥能带来更多的淘金机会。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