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风险共担的落地

2008-8-20 11:0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就制造业与物流业 (下称 “两业”)近日开展的风险共担,联动发展讨论,引起广大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关注。 “两业”风险共担,联动发展是解决部分制造企业及物流企业生存困局的一条积极思路,这已成为众多行业人士的共识。
    知行合一方铸金。对有条件实现风险共担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如何让这一理念落地生根?一则需要 “两业”企业携起手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二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及行业组织的积极引导和推动。
    近日,国务院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下达了 《促进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有关问题研究》的研究课题,并将根据研究成果拟定 《促进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意见》。相信,随着 “两业”风险共担这一话题的深入探讨, “两业”中有条件的企业实现风险共担并不遥远。
“行”为上策

□本报记者杨达卿 李娜
    高油价等冲击波还在蔓延,8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份全社会客货运输量,民航、邮政、水运行业的运输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负增长,民航业是自2003年 “非典”以来各项指标的首次月度负增长。一向被誉为发展快车的运输服务业呈现出委靡状态。
    “两业”风险共担,联动发展不只是对物流业及制造业的一条救市思路,也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一个选择。面对市场风险,需要探寻“三十六计”,更需要务实践行。但是该从何行动?
    8月18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丁俊发首先肯定了本报最近开展的“两业”风险共担的宣传,并就上述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冷静观风险
    对于“两业”企业来说,来自人力成本、油价高企、土地供给紧缩等市场危机无疑是越来越残酷。面对种种危机挑战,企业首先要看清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看清市场及行业的发展趋势,避害趋利,不至于在抗击风险中盲动。
    丁俊发对记者说: “目前中国运输、物流等企业面对的风险,有些是阶段性的必然问题;有些则是全球性的普遍问题。”
    2008年初,严格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带来人力成本的高涨,让一些物流企业难以承受。丁俊发对记者表示:“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亚洲‘四小龙’都走过这样的发展阶段。这个坎是中国物流企业必须迈过的。”
    如何看待阶段性风险?丁俊发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发展经济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但牺牲了大量廉价的土地、人力、环境资源,还有市场。近年来,中国的人力素质已普遍提高,产业在升级发展,中国制造业不可能永远做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市场;中国物流也不可能永远做外资物流企业低端服务的分包商。人力及土地、环境保护等成本势必提高。这个阶段性门槛,是中国企业必须突破的。”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一大核心。对于企业人力成本的上涨,丁俊发特别指出,中国企业应该转变观念,过去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发展模式,不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现在,企业要看到劳动力本身也是产品,要提高这个产品质量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这对于一些大型企业可能不是大问题,但对正处于升级转型的企业来说,必须转变观念。
    制造业与物流业面对的一些危机是全球性的危机,如高油价和通货膨胀。因为是全球性的问题,所以中国物流、制造业不要被这种风险压垮。丁俊发对记者说,据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提供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2007年美国的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达到10.1%,这较往年8%左右的数值相差甚远。这是近年来美国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例首次超过两位数。高油价等风险也在挑战美国物流。
共担有深意
    抛开这种阶段性和全球性的问题,部分企业当前还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中小型物流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物流企业是轻资产型企业,面对风险时向银行借贷更是难上加难。同样制造企业面临诸多难题。
    对已经产业升级上岸的企业来说,风险共担可能不是重要问题;对技术含量低,产能落后,粗放经营的小型制造、物流企业来说,可能注定要在产业升级浪潮中溺水;但对于大量处于转型期、有潜力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企业来说,风险共担,就可能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携手上岸。
    产业升级下的危机使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生死存亡的节骨眼上, “两业”风险共担,联动发展意义重大。丁俊发对记者说: “目前欧美国家的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已经深化到国家供应链的层次,关注国家经济供应链的健康与安全。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转型期。我们不能把发展物流业看成医治经济弊病的万金油,它只是国民经济中的一分子,但我们也不能低估它在促进产业结构完善,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价值。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风险共担关乎国家经济供应链的健康,影响着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
    对国内一些企业来说,对 “两业”风险共担还缺乏深刻认识。丁俊发对记者说,中国很多是国有企业,无论是制造业还是物流业,企业一把手的物流意识问题很关键。但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首先缺乏现代物流的意识,对联动发展风险共担理解不够。风险共担利于升级发展中制造业摆脱不必要的物流包袱,整合生产供应链,利于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也利于激发物流企业升级服务,挖掘增值高端服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一直在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进行探讨,细化落实工作。
    丁俊发说: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些年与一些区域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也已取得巨大进步,佛山市就是一个样板。在珠三角地区面临产业升级诸多风险考验时,佛山市制造业和物流业却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我们与佛山市一直在探索扩大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合作,佛山市在过去的5年间制造业的物流需求释放超过1000亿元。2008年被许多区域 ‘两业’企业看作最困难年份,但佛山企业很自豪,仅2008年4月份召开的物流洽谈会透露,供需双方签订的物流合同就超过200亿元。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已经深入到上游采购及下游的逆向物流。”
践行需多方
●企业方面企业是践行“两业”风险共担的执行者,但如何落实风险共担,有没有可以参照的模式?
    对此,丁俊发对记者指出,“两业”风险共担关键在于两点:第一,在于制造业能够多大程度地释放潜在市场。中国经济发展靠制造业这部发动机带动的,中国第二产业的主体在制造业,因此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突破口在制造业。目前,中国制造业释放的物流主要在销售物流,在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逆向物流等环节社会化程度低。这个市场释放出来能保证物流企业多一些生存空间。第二,在于物流企业能多大程度地提升制造企业发展,帮助制造企业降低成本。制造业外包程度也取决于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目前国内物流企业在提供专业化、一体化服务的能力上离现代制造业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要实现风险共担,物流企业要在服务专业化、一体化上加大投入。
    另外,在风险共担的一些具体模式上,制造业与物流业要不断探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丁俊发举例说,目前,国内很多制造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独立仓库,这样的仓库在全国合计起来数量庞大。但这些仓库设备陈旧,物流企业不愿租用,制造企业也不愿割舍;而服务于制造业的物流企业,基本上都要再建仓库。这样,一方面,造成国内制造企业数量庞大的库房被闲置;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再建配送中心,社会资源浪费。而欧美一些生产企业,就把仓库卖给物流地产商,进行现代化改造,然后反租给生产企业或物流企业,这样制造企业一潭死水的仓库被盘活,物流企业也从中受益。
    ●行业协会
    被称为企业娘家的行业协会,在推动“两业”风险共担中,如何发挥作用?
    这几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就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思路,国家发改委2007年在上海召开了首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并在前不久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下达了 《促进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有关问题研究》的研讨课题, “两业”联动发展的研究正在进行。
    丁俊发对记者指出: “目前,国内行业组织的作用还需要加强。国内行业组织大多属于事业经济模式,行业组织应该发展为中介经济模式,发挥中介桥梁作用。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对一些发展问题解决不了,而全国物流院校众多,每年都有大量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找不到实践的企业。行业组织就可以搭桥,把产学研结合发展。中介经济就要作好产业的孵化器,探索 ‘两业’的合作发展。”
    丁俊发强调,作为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行业组织不仅要为行业问题呼吁,更要不断针对具体问题细化解决思路。把如何解决问题,如何鼓励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加以明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目前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政府方面
    在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合作方面,目前相关政府部门还应该做哪些工作?
    丁俊发对记者说,国家发改委在2007年的 “两业”联动大会上已经走出了一步。目前还需要把工作持续深化。不过,2008年以来,一些客观因素影响了这方面工作的开展:首先,政府机构改革,包括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人事调整;其次,2008年以来,应对大冰灾、大地震以及举办奥运会,分散了很多部门大量人力物力。这些都影响了扶持“两业”合作的细化工作,也影响了相关政府部门协调工作的开展。
    比如制造业的工业仓库利用问题,工业仓库如何利用,原有职工如何安置?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矛盾及利益纠纷,需要一些细化政策规范引导。业内人士建议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要优先利用原有仓库及员工,并对原员工进行培训。
    丁俊发说,物流业资金短缺问题严重,而物流业是轻资产行业,信贷难长期存在。国家是否可以出台政策,设立专项物流发展基金。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就对一些有潜力的物流项目设立专项基金。保证这些有战略发展意义的项目不至于因为资金问题流产。
    在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一些部门协调工作受到影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国务院 “三定”方案已完成,部门的协调工作应该加强,由于物流业态多样,相关细化产业政策制定,可能少了一家部门的参与,就前功尽弃,不能落实。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