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钢”与河北钢铁的关系(下)

2008-8-14 15:5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中国钢铁产业网CEO 宋雷
    近年来,随着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不断强化和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河北钢铁在内涵式发展方面在加速进步,而且以更加开放的胸襟不断与国内外高端企业合作。曹妃店京唐钢铁厂和邯郸新区项目是唐钢、邯钢与首钢和宝钢大合作的项目。津西钢铁、现代德龙、石钢、邢钢等分别参与了国际化资本市场和国际化合资合作之路。河北钢铁产业在产权制度和合作模式上产生了较多的方式,其开放性位列中国钢铁产业的前列。
    河北钢铁下一步整合的思路,现在还不清晰。但我们始终认为,钢铁产业与其它任何产业一样,需要在充分而合理的竞争中才有健康的发展。根据我们长期研究的结果,国内钢铁市场的稳定发展,正是由于大量存在的中小型钢铁企业、调坯轧材企业和钢铁贸易商而自然形成的钢铁市场三个 “蓄水池”发挥了 “减震”作用,从而有效避免了钢市的剧烈波动,提高了市场的弹性,维持了市场的稳定。我们同样还要看到民营企业的竞争带动性。如果没有民营企业灵活机动的经营能力和快速发展的 “鲶鱼”效应,唐钢和邯钢等国有企业不会像今天这样具有竞争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
    我们认为,集中度不是简单的百分比,也不是设备规格和产能数量的加法,而是产业发展质量的问题。现在我们提集中度,更多关注的是钢铁产业发展与资源、环保等大环境的治理问题,但集中度的提高,本质上还需要钢铁企业对于小环境的完善。这更多的是一种竞争法则,而不仅仅是政策规范。从中国的现实来讲,虽然集中度需要保持一定的合理比例,但不一定非要达到像日韩那样高。日本和韩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高的原因,一是因为日韩两国国土面积狭小,二是都经历了长期发展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求客观的认识和耐心。中国有许多日韩两国不同的环境条件,比如国土广袤、经济基础差、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我们的产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市场资源,现在还无法等量配置,集中度的提高应该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近几年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客观上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也可以说在政策和市场的博弈过程中,市场起了主导作用。我们认为,在钢铁产业整合和升级过程中,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始终是最核心的,只有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途径。用 “拉郎配”形式整合而成的企业往往 “整而不合”,这样的教训值得汲取。我们认为,企业规模并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要素。钢铁企业的边际效益与规模并非完全成正比。国际上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在差异化市场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也发展得非常好。如德国蒂森哈根(Hagen)热轧带钢厂 (680系列),2005年产量86万吨,员工1000人,却可以提供多达220多个品种的产品。相比之下,河北带钢企业无论在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和产品创新方面都远远落后。
    河北钢铁产业集群效应的出现,是社会资源自由配置和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结果,是产业优化的过程,在经济学意义上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河北非国有钢铁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广泛受益于骨干企业在技术、人才、产业链方面给予的配合支持。这些骨干企业包括唐钢、邯钢、宣钢和承钢等,现在已经组合成 “河北大钢”。这种渊源,使 “河北大钢”与河北民营钢铁企业具有了千丝万缕的合作关系和情感联系,对促进河北省下一步依托 “河北大钢”整合河北钢铁产业具有非常现实的基础。|
    钢铁是河北的经济支柱, “河北大钢”是河北钢铁的支柱。 “河北大钢”只有充分依托和分享河北钢铁现有的产业资源,才能更好地发展。而 “河北大钢”只有充分发展了,河北的钢铁产业才能够继续成为河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然, “河北大钢”作为河北省的钢铁企业,不应该固步自封,只求区域内发展。 “河北大钢”首先是河北化,然后要去河北化。唯此,才能发展成为一个开放和强大的企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