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问路

2008-7-9 13:0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实习记者李娜
    从年初南方遭受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到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以及近日南方的洪涝灾害,建设综合应急物流体系的呼声,在今年显得格外响亮。日前,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承担了 《中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研究》课题,这足见相关政府部门把对应急物流研究提到新的高度。
    6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大力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推进能源管理体制和价格改革,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特别是要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减灾能力,大力提高全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营造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这已成为物流行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历经大冰灾、大地震、大洪水的中国目前应急物流状况如何?同时又该如何完善综合应急物流体系?
震后思 “痛”
    运输物流是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生命线。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所体现的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协调成效明显。同时,来自物流行业的各类运输物流企业,纷纷以人力、物力支援抗震救灾。
    震灾也让我们滞后的综合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问题暴露。针对灾区物流业参与救灾的情况,四川省现代物流协会秘书长文德华告诉记者,汶川地震折射出物流单位原有的应急物流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大的自然灾害,期间很多物流企业在第一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但成效离救灾所需仍有较大差距。他们迫切要求政府部门建立应急体系能应对较大的自然灾害。
    “当前应急物流乃至应急机制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应急物流作业流程混乱、物流信息技术与标准缺失较多、供需信息不对称、运输组织与库存管理等物流环节落后、应急物流数据库不健全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院长张锦对记者说,“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全球气候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会越来越大,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事关保障灾害发生后的救援行动正常的开展,事关人民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保护,事关民族和国家的安危。”
法规 “短腿”
    地震造成交通阻断,救灾物资运输难、配送难等问题暴露出我国综合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缺位。业内人士指出,综合应急物流建设,还急需相关部门机制的改革和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的跟进。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认为,地震中凸显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焦点:集中指挥系统的建设、定位,需要相配套的法规保证;资产的流动性,需根据相关的法律和机制,使其合理使用,目前的状况是车辆和设备不能物尽其用;信息的共享性,由于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延误了救援时机。
    但是目前,我国在相关应急物流法律体系的建设方面几乎还是空白,物资、运输设备等的征用、分配原则等方面还不明晰,容易引起争议。这就要求关于救灾物资、车辆等的征用、无偿或有偿的使用需要相关法律规定的尽快出台。在采访中,戴定一透露这一课题可能涉及到 “紧急物流运力管理”的问题,这样可以及时了解能够供紧急调用的车辆的分布,从而保持资源分布的透明。这也是一种基于信息管理的商业模式,能很好地解决应急与平时的关系(简称“平急相结合”)。
    “现在已经有一些地方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比如药品,把优先权买过来,在应急物流启动时,就可以直接调用。”戴会长这样表示。
启动课题
    如何建设应急物流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6月25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研究》课题开题会。该课题作为国家发改委今年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承担的重点研究课题,无疑将推进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
    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他表示,该课题涉及内容主要体现两方面:一是相关的法规政策体系,在应急过程中,很多法律法规都不规整,靠临时决定,主要靠应急,如果不合适的话,就会造成后遗症等一系列问题;二是物资的储运问题,主要是指在应急过程中的运力资源的组织、调动和使用。该课题是发改委委托研究的,主要侧重于急救的物资和应急时期运力的征用、调度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要照顾到整个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比如法律体系、物资管理体系及整个应急物流体系化的建设等。
    戴会长认为,目前我国单独的应急物流体系并不成形,在应急过程中,物流不是独立的体系。国家相应的应急体系是有的,但截止到目前,没有独立的应急物流体系。而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在我国的发生具有常态性,必须通过完善应急物流体系才能完成对这些灾害的应对。因此要把应急物流体系放在一个常态的建设目标去做。
广开思路
    我国综合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哪些工作?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曲国胜表示,面对自然灾害,需要各级政府、科学家、社会公众和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建立由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灾情信息网,建立应急救援处置决策支持、应急救援指挥和协调机制,建立应急救援保障和应急物流体系成为应对巨灾的关键。
    交通和通讯是救灾得以进行的重要链条,保持其通畅就等于打通进入灾区的生命线。对此,戴定一表示,从交通方面来讲,建立紧急的救人运输系统,以直升机为主要力量的应急体系,作为救人的最高级别的应急方案。像5·12这样的大地震在使用直升机救人方面数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其中既有部门体制限制所致,但重要的是我国平时并未将直升机列入应急体系内。另一方面,通讯不畅成了延误救援的重要问题。在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中,需采用新的技术,既便宜又抗震,比如海事卫星布点,应像消防栓那样布点。
    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军事物流仓储教研室副主任徐东认为,应急物流是否能够高效达到预期的目的,具体到物资配送、分送就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调度,即设置一个配送中心。这个统一调度未必是一个固定的、实物的中心,而是一个虚拟中心。通过信息平台,能够把需要的物资和能够提供的物资,进行适时统一的调配,而不把东西运到某一个地方再统一分发。
    有学者建议,是否可以与具有全国性物流网络的物流公司结盟,找那么三四家物流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一旦遇有突发性的事故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红十字会可以迅速联系到结盟公司的当地分公司、办事处进行货物的集结和调运,从而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有效管理模式。对此,戴定一表示,这种思路很好,但必须有清晰的分层管理,使其各司其职。即在机构职能上适度的分层,在信息上集中于共享,集中在于提高效率,分散在于提高活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