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五重压力

2008-7-7 12:3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股市泡沫与房市泡沫化解是万幸!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没有人能够粉饰:2008年是中国经济多灾多难的一年,尽管这一年我们将有百年一遇的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但对于宏观经济而言,更有五重压力将等待着我们去化解。
  (一)雪灾、震灾、水灾三大天灾先后袭击中国经济
  (1)雪灾。2008年1月10日,一场50年一遇的大雪灾发生在中国大地,整整持续一个多月。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1111亿元人民币直接经济损失。据民政部统计,这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了21个省(区、市、兵团)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107人,失踪8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累计救助铁路公路滞留人员192.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亩;森林受损面积近2.6亿亩;倒塌房屋35.4万间。
  (2)震灾。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级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除四川外,此次大地震还波及重庆、甘肃、陕西等省市,除个别地区外,全国各地均有明显震感。据民政部报告,截止目前,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96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385人;仅四川省已倒塌或严重损毁不能居住的房屋近450万间,1000多万人无家可归;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147万余人;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402人,共救治伤病员255万余人次;受损水厂累计8426个;公路受损里程累计53295公里;四川、甘肃、陕西因灾受损商业网点(含个体工商户)总计近14万家;各级政府投入抗震救灾资金近55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近500亿元);同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将近560亿元。近日,四川省政府首度对外披露,汶川大地震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重建任务异常艰巨——预计总投资也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3)水灾。始于2008年5月下旬的一场强降雨,在南部中国持续了20多天,导致以广东、广西、湖南为主的南方9省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广东省防汛防风防旱总指挥部发布的信息显示,从5月25日至6月18日,广东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33万公顷,成灾面积将近16万公顷,绝收面积近6万公顷。而水稻作为广东省最大宗的农作物,约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80%,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0%,按此比例计算,受灾水稻在15万公顷,成灾8万公顷左右。此外,广西目前拥有总耕地面积为260万公顷,在此次水灾中,农作物受灾近40万公顷,绝收超过6万公顷。广西全区87个县(市、区)680万人受灾,造成经济损失42.5亿元。
  在国际粮价不断上涨的关键时刻,三大自然灾害显然危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并加重了中国粮食供给压力。
  (二)高油价与世界性通货膨胀掠夺中国经济
  石油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原材料和燃料动力。2007年,全球石油每天产量为8153万桶,而全球石油每天消费量却为8522万桶,也就是说,全球每天石油缺口为370万桶。
  1983——2003年,国际原油价格一直稳定在30美元/桶的水平,然而,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不断创新高:2004年9月,受伊拉克战争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再次突破40美元/桶,之后继续上涨,并首次突破50美元。2005年6月,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60美元/桶,并加速前行。2005年8月,墨西哥遭遇“卡特里”飓风,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70美元/桶。尤其是近两年来,国际油价更是有恃无恐地向上飞涨。
  2007年9月12日,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80美元/桶,随后,继续加速上场。
  2007年10月18日,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90美元/桶,并在年底直逼100美元/桶!
  2008年,国际油价以更快的速度向上飙涨,并连续突破每桶100美元、110美元、120美元、130美元、140美元整数大关。
  2008年7月3日(美国时间),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早间电子盘交易中达到每桶145.85美元的历史新高,收盘创下每桶145.29美元的最新收盘记录。 
   正在节节攀升的油价,无论成因何在,对于每天耗油的一半要靠进口的中国来说,油价高企并不断上涨对经济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不可低估。同时,油价更是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和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的源头,不断上涨的油价,只会推高物价水平进一步上行。
  此外,世界性的粮食涨价,大豆涨价,有色金属涨价,铁矿石涨价,如此等等,它们仍将是持续推动中国PPI与CPI上行的重要动力。
  (三)中国CPI已进入高位运行而且居高不下
  经济过热必然推动物价上涨。2003—2007年,中国GDP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各年增速分别高达10.6%、10.4%、11.0%、10.7%、11.9%,其中,2007年GDP增长率更是创下近12年来(即自1995年以来)最高历史记录!为此,2007年将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拐点”。世界银行预测:2008年中国GDP增长率大致介于9.4——9.8%之间,这将是近5年来中国GDP增长率首次回归一位数。
  与此同时,2003——2007年期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分别为1.2%、3.9%、1.8%、1.5%、4.8%。前四年CPI一直维持在低位运行,然而,2007年下半年中国物价上涨水平开始摆脱4%的上轨约束,并快速上扬,全年CPI涨幅直奔5%而去!
  2008年,中国CPI更是节节攀升,前5个月物价涨幅分别为7.1%、8.7%、8.3%、8.5%、7.7%,上半年平均物价涨幅至少应在7.5%以上,考虑下半年物价指数的翘尾因素,2008年CPI涨幅极有可能逼近8%,但仍低于GDP增长率。
  稳定物价就是保障民生,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会更加坚定不移!
  (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而且没有退路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电力、炼铁、炼钢、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水泥、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13个行业将成为“节能减排”重点整治和监控对象,其中,尤以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石油石化、化工、电力、建材、造纸、水泥、建筑等10大行业列为重中之重。特别是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行业是最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这6大行业的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占全国的比重接近70%! 
  根据国务院布署及安排,“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节能减排“十一五”规划,虽然时间已经过半,但任务完成却未能过半。因此,2008——2009年将是中国企业打响节能减排的攻坚战的艰难时期。节能减排,既要企业付出成本,也要政府付出一定代价。节能减排“十一五”规划如果落空,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仍将会继续沿袭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模式!
  (五)人民币加速升值对中国经济构成威胁
  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一靠“外贸”(出口型增长);二靠“外资”(投资型增长)。人民币升值加快,一方面将会削弱中国商品出口,并给中小出口型企业以重撞,从而减少社会就业机会,降低经济增速;另一方面加大国际游资或热钱进入中国的步伐,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严格管制的条件下,流入中国的过剩外汇最终只能进入国家“外汇储备”,因此,流动性过剩成为不可避免。这也是现实中国面临的现实矛盾:我们左手正在紧缩货币供给,而右手却在通过增持外汇储备投放货币!
  此外,人民币升值越快,则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就贬值越快。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最后小结:多灾多难的2008年,正在考验着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实力!我们相信:经过30年的经济实力积累,中国已有足够实力应付各种天灾人祸!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