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热钱通过贸易项下进入

2008-7-7 10:44: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热钱已经对我国的金融稳定造成了潜在的威胁。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4日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3月末,我国外债总规模继续上升,其中短期外债余额占外债余额达60.30%,再次创下历史新高。业内专家认为,短期外债占比的持续上升,与短期投机资本涌入境内有密切关联。这预示,热钱已经通过贸易项下进入,应引起关注。
  截至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925.89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189.71亿美元,上升5.08%。其中,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558.64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3.30亿美元,增长1.52%,占外债余额的39.70%;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2367.2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66.41亿美元,增长7.56%,占外债余额的60.30%。
  外债余额中,登记外债余额为2486.89亿美元,其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48.20亿美元,占14.00%;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832.39亿美元,占33.47%;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789.70亿美元,占31.76%;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466.79亿美元,占18.77%;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6.54亿美元,占1.87%;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27亿美元,占0.13%。
  记者注意到,在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被削减的情况下,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占登记外债比例近一年来一直下降,但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占比一直在上升。与去年末相比,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增长约6.7%,占比提高约1个百分点。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张明日前发布的《当前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与渠道》表示,外商投资企业以短期融资为主的借债行为,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因此热钱有可能通过此渠道流入。上海证券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因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没有担保限制,加上对国际商业贷款的指标控制不严,热钱可以通过外债形式流入国内。而从去年6月1日起,外汇局已经停止办理经批准并向商务部备案的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的外债登记和外债结汇。
  外债余额中,贸易信贷余额为1439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比去年末的1331亿美元增加108亿美元,增长约8%,尽管增速有所减缓,但其对短期外债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5%。外汇局于6月初公布的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将短期外债余额增加主要来自贸易信贷增长。数据也显示,2007年末的贸易信贷余额比上年末增加291亿美元,增长28%,对短期外债增长的贡献率为80%。业内专家认为,短期投机资本通过贸易信贷的途径进入国内风险正在上升。
  对热钱的监管已经进入政府的视野。为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完善出口与收结汇的真实性及其一致性审核,外汇局、商务部、海关总署于本月2日联合颁布实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自本月14日起对出口收结汇实行联网核查管理。外汇局同时发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外债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对企业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实行登记管理。外汇局表示,加强预收货款与未来实际出口的跟踪监管,可防止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资金借用贸易渠道流入境内投机获利;改进对进口延期付款的监督管理,可防止潜在的债务风险,防止未来资金集中大规模流出。相信这一政策的威慑力,会给通过贸易项下方式进入的热钱敲个警钟。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