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从“重汽制造”走到“重汽创造”

2008-7-4 13:4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7月2日,中国重汽卡车公司展示厅里摆着十多辆重汽车,只有一辆挂着“斯太尔”牌子。“现在打‘斯太尔’牌子的重汽车一年只有1000辆,不足总产量的1%。”其总经理严文俊说。 
  事实上,相信很多人也已发觉,“斯太尔”这个人们曾经很熟悉的名字,近年来已从人们的视线中快速消失。而十多年前,它几乎可以称得上中国重卡的代名词。 
  这一变化,不是简单的品牌更换,而是从一个侧面诠释了“重汽制造”已变身“重汽创造”。 
  “斯太尔”淡去
  ———“用人家的东西,人家一定会约束你,天上不会掉馅饼” 
  在相当长时间里,“斯太尔”几乎就是中国重型卡车的代名词,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重汽。1983年,重汽花17亿元把斯太尔技术连同品牌一起引到中国,十几年里,使斯太尔车跑遍国内几乎每个角落。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太尔”也成就了重汽当年的辉煌。 
  然而,当重组后的重汽想进军海外市场时,他们遭遇了“斯太尔之痛”。 
  有一年,重汽副总韦志海去沙特开拓市场,第二天就接到了斯太尔品牌的拥有者“MAN”公司的律师函,称按照合同约定,重汽出口产品不能打斯太尔品牌。韦志海说,重汽在“斯太尔”身上前后花了这么多钱,倾注了大量心血,但因为品牌不属于自己,即便重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不能进军国际市场,“当时感觉非常痛苦”。 
  正是这次“痛”,让重汽下了打造自主品牌的决心,“重汽能把‘斯太尔’做到老大,也同样有能力把其他品牌做好”。此后,“SINOTRUK”成为重汽专门用于出口的品牌,而越来越多打着“中国重汽”及HOWO等品牌的重汽驶向了国内各地。如今,“SINOTRUK”已在重汽出口的国家拥有一定知名度,成为中国汽车行业为数不多的“中国造”品牌,去年出口1.5万辆。在国内,“中国重汽”也成为重卡第一品牌。
  “用人家的东西,人家一定会想各种办法制约你。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重汽集团总经理蔡东说,虽然挂着别人的牌子短时间内可能会好卖些,但重汽要的是长久发展。 
  “飞龙”诞生 
  ———“以前只会照葫芦画葫芦,现在会照葫芦画瓢了” 
  在外行人看来,从“斯太尔”到“中国重汽”不就是换一个商标吗?事实显然没那么简单,还得看这辆车上有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是不是有竞争力。重汽的“底气”正来源于自己的车。“最近几年,经过我们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车上所有的地方都已改了一遍,还增添了很多新东西。”重汽董事长马纯济说。 
  引进斯尔太技术,让重汽称雄国内重卡行业多年。“但事实是,虽然车国产化了,核心技术基本都还是原来的水平。”马纯济说,有一次重汽与国外某企业谈合作,对方要求用其400余项专利以8000万美元入股,他就回头问身边的技术人员:“我们有几项专利?”得到的答复是:“一项也没有,不只我们没有,全国都没有。”受到“刺激”的马纯济于是决定改变这一现状。 
  第一个新产品“飞龙”研发出来后,引来各种评论,很多人认为是失败的,甚至开发人员也信心不足,但领导团队予以了肯定。马纯济在大会上公开说:“以前我们只是照抄照搬,比着葫芦画葫芦,现在比着葫芦画了个瓢,就是突破。”他认为,有创新总比没有创新好,同时发现重汽还有一支具备一定能力的研发队伍,还积累了经验。这大大提升了技术人员的士气。 
  随后重汽在技术开发上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重组后,其共筹集50多亿元实施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在对斯太尔技术进行“二次消化”后,强调二次创新和原始创新,一项项新产品、新技术成为推动重汽发展的强劲动力。 
  称雄 
  ———“以前去国际同行那里参观,对方说随便看,但现在人家不让看了,还处处防着我们” 
  面对记者,蔡东底气十足地说:“即使我们现在所有的研发都停止了,公司还能照样活上3年。”重汽如今对自己技术的自信可见一斑。 
  现在,重汽已开发出九大系列2700多个车型,成为我国重卡行业驱动形式和功率覆盖最全的企业。专利数量的飙升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技术开发的成果:重汽现已累计申报专利803项,其中专利授权656项,发明专利52项,实用新型专利665项,是全国汽车行业专利最多的企业,超过第二名一倍。目前重汽每两三天就产生一项专利。
  开发出的新车很快显现威力:2003年重汽开发出“斯太尔王”,第二年就实现了1.5万辆的销量;2006年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OWO,去年产销突破6万辆,已成为重汽的“王牌”;自主研发的码头牵引车、水泥搅拌车等产品,让同类产品进口由原来的数千辆降至几乎为零;其不久前推出的符合国Ⅲ标准的发动机,断了为抢国Ⅲ商机投入巨资的外企的“财路”。如今,重汽车几乎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外国人瞧不起你的时候才卖给你技术,瞧得起就不卖了。”蔡东说,以前他们去一些跨国同行那里参观,对方一般都让随便看,还私下说“反正你也看不懂”,“现在不仅不让看了,处处防着我们,怕我们学去。”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