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链”捆死了谁?

2008-7-31 14:4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焦炭告急、铁矿石提价、石油价格飙升,处于钢铁产业价格的传递压力,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频频关门歇业。家电制造企业在短短时间内由三百家左右迅速减少到了一百来家,二百家企业突然消失,处在相同的大环境下,不同的应对方法,喜与忧的相反结局。生者何生?逝者何逝? “钢铁链”到底捆死了谁?
    作为钢铁下游的产业,汽车制造、家电制造、建筑用钢都迫于钢铁价格压力的传递,不得不提高其销售价格。可是在这个市场通货膨胀,又有国家货币紧缩的调控时刻,夹在中间的企业仿效他人的成本转移法是不是长久之计?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答案是否定的。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所言,现在是生产过剩、供大于求的阶段,市场已经决定了价格不能再涨了。可见那些不能在自身生产过程中消化提高的成本的企业只好坐以待毙,被高价的“钢铁链”死死捆住。
    同样是出于这个大环境下的中国邻邦日本,对于此次原材料提价的反应不是那么强烈。像中国今年的 “灾害”,作为90%以上能源靠进口的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经历过了。面对自己的能源不足,日本有了一种危机意识,早已做好了通过自我经营来解决困难的准备,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建立了相关的应对机制,利用高科技创新来降低资源的控制权。以汽车制造为例,在丰田汽车制造流水线上看不到滞留的零部件,每一个组装处所需要的零部件及个数都通过电脑系统及时地反映给库管和采购,需要什么样的零部件就取什么,做到了零库存,从而节流库存,降低成本。日本企业在降低成本中的节约意识很强,在车间每一个电灯下有一个绳子,在不用电灯的时候,员工随手关掉,从每一个细节处降低成本。加强研发能力降低对原料的依赖程度,日本在汽车研制方面,开发了氢气和燃油结合、蓄电池和燃油相结合的多种动力汽车。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制造业的大国,日本为了降低受原料的控制力,很早就走出国门,参与能源的开发,在这次能源提价下,因为日本的参股,不但不受制约反而从中获利,这一切都归功于日本的自我解决能力和他的主动性。
    生有生的理由,死有死的道理。在上游提价,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江淮汽车制造自谋出路,从经营上寻找突破点,减少成本的浪费,把制作大部件裁下的废钢板分级处理,将还可以制作小部件的废钢板送到周边零部件加工厂,将不能再制造零部件的废钢板回炉制作汽车缸盖。江淮汽车还和配套企业建立学习链,一起改进,你分一点,我分一点,作为主机企业就能采购到良好便宜的零部件。福田汽车通过产品结构性调整来消化提高的成本,减少那些低端产品生产,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高端产品的销售率。
    万和电器在应对高成本的情况下,别处心裁,在家电市场中首次推出网络销售,缩短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
    捆住的永远是静止的,生存下来的永远是不断进取的。在国家不断加强“两高一资”的政策下,生者何生?逝者何逝?关键在于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企业改变经营思想的主动性。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