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现风险共担的推手

2008-7-30 14:3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实习记者李娜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思想,在近两年已经得到政府部门和物流行业组织的积极推进。2008年1月,在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主办的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暨第15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王慧敏表示,政府正在进一步酝酿出台促进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并考虑对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的制造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措施。
    在 “两业”都遭遇市场风险时,“两业”风险共担是 “两业”联动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6月18日在银川举行的宁夏现代物流协会成立大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发表讲话指出,目前国家发改委主持制定的全国物流业发展规划进入审批阶段,正在研究关于推进 “两业”联动发展的指导意见。本报记者在近日的调查采访中也了解到,在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重地的长三角,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制定 “两业”联动、风险共担的具体措施。
    那么,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及行业组织在推进 “两业”联动,风险共担上,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推进?
营造环境
    去年,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 “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后,我国 “两业”联动发展才被正式提上政策层面,并在业内专家、地方政府、制造业与物流业的领先企业等引起强烈反响。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王慧敏在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工作及中国物流政策取向会议上指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随着物流业发展,企业物流逐步由 “小而全、大而全”向 “主辅分离、服务外包”转变。
    据对重点制造企业调查,2006年,销售物流外包以5%~10%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速度增长,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已占企业运输业务的67.1%。企业物流外包由简单的运输、仓储环节向增值服务和一体化物流模式延伸。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二产与三产联动发展已成为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目前,从国家发改委到地方相关部门对 “两业”联动发展的重视,可见国家政策调控的效应已渐渐凸显。
    那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如何推进 “两业”合作呢?安徽省发改委贸易和服务业处副处长章新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是加大宣传,创造 “两业”合作良好的环境。二是建立联系,为 “两业”合作搭建平台。三是做好产业引导。在制定行业规划中做好产业间的衔接和引导,促进“两业”渗透和融合。四是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在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培育较大规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 “两业”合作培养对等的主体。
    目前,安徽省一些大型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已展开深度合作,如芜湖奇瑞将出口汽车物流外包给中外运,中外运与安徽省企业合资建设港口设施等。
    章新洲表示,今后一段时期,安徽省发改委将着力推进 “两业”联动发展。一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建铁路1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2000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亿吨,为 “两业”联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编制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编制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充分考虑 “两业”联动发展,争取在协调机制、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三是支持物流企业发展。近年来安徽省利用服务业引导资金和争取国家资金扶持了一批现代物流企业,今后将继续选择一批企业予以支持,重点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四是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对接。组织安徽省大型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面对面交流衔接,引导企业深度合作。
    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有关精神,天津市也开始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召开 “两业”联动发展大会,推动企业强强联合。先后促成了中邮物流与深圳有信达物流企业合作,津诚物流与美国美欧物流企业合作,引荐了正通物流与苏宁电器的合作。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加快剥离物流业务,做大做强势头明显。成功典型是天津钢管集团,钢管公司将疏港和集港的储运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了“天津大无缝物流发展有限公司”。
    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驻中国首席代表王国文认为,政府的政策支持,应该集中在鼓励生产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技术,提高企业的内部竞争力,通过流程优化,将计划、采购、生产制造、产品交付、客户服务、产品回收管理等方面形成一体化的运作。相关政府部门还应重视引导企业对管理技术的“软实力”建设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实施管理流程再造的培训,让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全面掌握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手段。
打破瓶颈
    “两业”联动发展,风险共担已经得到行业人士的普遍认同。对深化推进 “两业”联动发展,记者从安徽发改委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制定的 “两业”联动发展的具体指导意见即将推出。
    章新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远看,提倡 “两业”风险共担,有利于充分发掘第三利润源泉,提升 “两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两业”协调融合发展。
    既然如此,实现 “两业”联动发展、风险共担应当是适时而为,可为何到现在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呢?相关政策环境建设是否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
    “当前制造业和物流业还是两个相隔离的行业,中间的通道并没有有效打通,尤其在体制上还存在很大制约。”章新洲对记者表示, “目前我国大型制造企业还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由于规模大同时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大,物流外包所占的比例小。而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其目前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规模整体还相对较小,双方难以提升到同一层面进行合作。”
    目前相关产业政策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 “两业”风险共担的实现。国内大型制造企业多数从计划体制走过来,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使国有制造企业自营物流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因此,还有待政府部门通过相关政策杠杆,推进制造业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同时在物流业基础平台建设、技术研发、人才教育方面,需要积极的政策扶持。
    “现在存在的最大瓶颈,是物流企业和生产制造业没有站在同一个管理水平上,不能使用相同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工具,开展物流和供应链服务的合作。”王国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当前制造业与物流业的风险共担,不能仅停留在分享高油价的风险的层面。”王国文强调指出, “要依靠全面的供应链管理手段,提高企业资金和资产的效率,提高周转率,产生更多的现金流。在制造业层面,要引入供应链管理技术,提高效率、创造完整流程的外包需求;在物流行业,需加大智力资源投入,开展物流管理技术和供应链技术的培训。”而这些问题的改进也需要行业的娘家——物流行业组织的积极支持。
    国内物流业依然存在 “散、乱、弱”的现象,这影响着物流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影响着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并使物流业在与制造业风险共担的对话中显得 “位卑言轻”。物流行业组织急需推进行业专业化、标准化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为行业企业代言。
    另外,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组织市场化,相比国外较差。再则,物流行业组织 “一业多会”现象明显,影响着行业组织作用发挥,以及企业话语权的集中。
加强引导
    而 要 实 现“两业”风险共担,除了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外,物流业行业组织和制造业行业组织的参与也是顺势而为。
    据王国文介绍,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是一个物流和供应链专业协会,也是个人会员参与的行业组织,所有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咨询顾问、软件企业、大专院校,甚至国防部、各级政府部门,与物流和供应链相关的人都可以加入这个组织。会员之间形成了知识传递、业务合作的平台,这上面有无数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也达成了制造业和物流业之间交流管理技术、建立商业联系的平台。
    对我国 “两业”行业组织而言,应建立协会之间、会员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制,形成专业知识交流、商业合作的平台。不同的行业协会之间,还可以建立跨行业的技术、管理等行业标准的交流,形成跨行业的知识标准,有利于物流企业掌握生产制造业的专业领域知识,也有利于生产制造业利用物流的外部能力和综合物流解决方案的能力。
    对此,章新洲认为, “两业”行业组织应从三方面支持和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一是为政府决策或出台促进 “两业”合作的政策提供依据。行业组织应深入调研,了解掌握 “两业”合作存在的困难和制约因素,有针对提出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二是加强供需衔接。制造业和物流业行业组织加强沟通和交流,根据制造业物流需求和供给状况及发展趋势,研究扩大制造业物流外包、供应链管理、制造企业流程再造等发展意见。三是引导企业合作。行业组织要为 “两业”间的企业合作建立平台,引导两行业的重点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取得经验后积极推广。
    章新洲表示,目前国家关于 “两业”合作指导意见即将出台,这意味着国家不仅在战略层面推动 “两业”联动发展,而且在战术层面出台具体措施,实现风险共担,这也标志着“两业”合作将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