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粮价诱发我国粮食进出口流向调头

2008-7-3 12:5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近些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水平创出新高度。然而,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盯住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势最终还是为了引导自身的进出口贸易,看一看不断走高的粮价究竟会对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流向产生何种影响,以使我们及时调整策略。   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因此,考察国际市场粮价对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流向的影响不能仅看现在,也要追溯到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回首过去不难发现,在正常情况下,中国的粮食出口多于进口。1997-2007年间,只有2004年粮食的净出口量为负,其余年份的粮食出口数量均不同程度大于进口。
  理性地看,在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处于高位时应尽可能加大粮食净出口数量,而价格处于低位时应尽可能减少粮食净出口数量。事实上,影响当今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因素很多,但唯有稀缺性因素是不可逆因素。可以判断,只要石油价格一直上涨下去,今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周期性波动重心也会逐步抬高。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属性也越来越附着于国际市场粮食定价过程中,目前的粮食价格很可能处于长期波动过程中的相对低点。因此,中国在粮食方面的进出口贸易策略也需相应调整。从动态角度来观察中国的粮食对外贸易,与其在现有价格水平上多出口或者少进口,不如将来在更高价格水平上多出口或者少进口。
  受到体制的影响,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往往是国际市场粮价越高,中国净出口粮食越少,而粮价越低,净出口粮食反而越多。从近些年统计来看,情况已大为转变。统计分析表明,1996-2003年世界粮食价格与中国粮食净出口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显著负相关特征,相关系数为-0.634,而2004-2007年两者之间的关系则呈现出显著正相关特征,相关系数为0.747。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最明显的一年,也是中国粮食出口增长和进口减少都比较明显的一年。据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出口谷物986万吨,增长63%,而进口谷物只155万吨,减少56.6%。如果依然按照原有周期律来理解,国际市场粮价波动与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流向之间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应当说是在情理之中。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突破原有的周期律,上述正相关关系继续保持下去的合理性则需要加以检讨。
  受到政策与体制的约束,2006年和2007年国内粮食价格分别上涨2.5%和6.3%,远远低于同期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幅度9.8%和14.6%,而这种“人为”的涨价落差使粮食出口收入增加与进口成本上升的期望被大大强化,客观上扭曲着中国粮食进出口的贸易流向。
  为防止因国际市场粮价高涨而加大国内粮食供应的保障难度,从2008年1月1日开始,中国已经对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稻米等粮食作物的出口加征5%-25%不等的出口税。另外,从2007年12月20日起,国家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而取消出口退税就意味着出口粮食的平均收益要比以往减少13%。
  2008年上半年,上述政策的实施效果已初步显示出来。据海关统计,2008年前5个月,中国谷物出口数量只有11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77%,而进口粮食数量则为91万吨,比上年同期却增加14.5%。比较而言,这期间中国出口粮食数量虽然比进口粮食数量还是要多25万吨,但相对于2007年的831万吨净出口来说,现在的粮食净出口规模已大为收缩。
  不难看出,面对着国际市场粮价不断创出新高度,现阶段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发展也存在着一个流向调头的问题,亦即出口贸易所占据的主导地位逐渐让位于进口贸易。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