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增势趋缓大宗商品价格续涨

2008-7-29 9:4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经历几年的强劲增长后,世界经济正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17日发布预测,认为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5%放慢至4.1%。在世界经济增长总体放缓的形势下,世界贸易增势也从高位趋缓。世界贸易组织(WTO)4月初步预测,2008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将延续上年的下滑趋势,进一步降至..5%,比上年低1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   美国经济减速对亚洲出口影响大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进口国,由于国内需求减少,加上美元弱势,使许多以美国为主要贸易对象国的出口受到影响,特别是来自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明显减少或停滞。1~5月,来自中国的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到14.6%,比上年同期减少1.1个百分点,在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降幅最大。
  在经历一年的震荡后,美国的房地产及次贷危机还远未结束,国内需求减弱,经济增速放缓。进入2008年,美国的进口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长部分主要来源于与石油有关的进口。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1~5月,美国货物进口866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从进口产品看,矿物燃料类产品的进口同比增长49.4%,为增幅最快的大类产品,其在美国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27%,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原油进口同比增长64.8%;石油制品进口增长29.6%;石油气进口增长8.1%;而这三类产品合计占美国矿物燃料类产品进口的98%以上。从进口地区看,来自石油生产国的进口增幅最为突出,1~5月美国自沙特进口同比增长8..8%;自尼日利亚增长51%,自伊拉克增长144.1%。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进口国,2007年的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额的14.2%。由于国内需求减少,加上美元弱势,使许多以美国为主要贸易对象国的出口受到影响,特别是来自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明显减少或停滞。
  美国商务部的统计表明,1~5月,美国自中国的进口同比仅增长4.5%,而上年同期则增长16.7%,中国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到14.6%,比上年同期减少1.1个百分点,在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降幅最大。
  同期,美国自日本进口增长3%,韩国增长0.3%(上年同期为增长8%),马来西亚增长2.8%,泰国增长5.7%。
  在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来自亚洲国家(地区)的进口增幅不仅是最低的,而且远低于其平均进口水平。比较来看,1~5月美国自加拿大进口同比增长11.8%,墨西哥增长9.2%,德国增长10.4%,英国增长7.5%,法国增长10.7%,巴西增长15.3%,俄罗斯增长31.6%。
  贸易依然是各国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
  出口的改善和增长是当前美国经济中唯一的亮点或支撑因素。至2008年第一季度,美国净出口已连续4个季度对经济增长形成正向拉动。
  尽管受到金融市场动荡和通胀率上扬等不利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长仍在持续,投资和出口是主要动力。
  全球经济减速和美国进口需求不振,使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口势头有所减慢。但由于出口多样性的增强,以及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显著加强,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仍保持活力。
  美国:在美联储连续降息以及布什政府的一揽子经济计划刺激下,美国经济降温的程度低于原先的恐慌预测,一季度经济实际增长年率为1%,快于上年第四季度的0.6%,预计二季度的情况将好于一季度。出口的改善和增长是当前美国经济中唯一的亮点或支撑因素。国外相对强劲的需求以及美元持续贬值,促进美国出口增长有力,并且超过进口需求的增长。
  2008年1~5月,美国货物出口542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这一增幅不仅超过上年同期10.9%的水平,而且超过同期12.2%的进口水平。至2008年一季度,美国净出口已连续4个季度对经济增长形成正向拉动,预计净出口的改善将会继续维持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日本:2008年一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3.3%,超出市场预期。目前日本出口额的18%是到美国,而亚洲已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最大份额。由于对亚洲其他国家(地区)以及欧洲出口的增加,部分抵消了对美国出口停滞的不利影响,日本的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据日本海关统计,2008年1~5月,日本出口同比增长20.3%,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5.4%,但对中国等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出口维持强劲态势,且增幅大多超过上年同期水平。1~5月,日本对中国大陆出口增长25.5%(上年同期为17.8%,下同),韩国增长17.5%(8.6%),中国台湾增长17%(下降2.3%),中国香港增长14.3%(8%),泰国增长22%(9.9%),新加坡增长29.2%(12.9%),马来西亚增长23.1%(9.2%),印尼增长45.9%(18.2%)。
  欧洲:尽管受到金融市场动荡和通胀率上扬等不利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长仍在持续。2008年一季度,得益于德法两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欧元区经济表现好于预期,15国经济环比增长0.7%,快于上年第四季度的0.3%,同比增长2.1%。投资和出口是推动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总体上看,欧元对美元持续升值削弱了欧元区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欧元区国家的出口成长,但因经济总体保持增长,进出口依然比较活跃。其中,尽管对美日出口停滞,但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大幅增加。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2008年1~4月,欧盟15国出口同比增长26%(上年同期为18.2%),进口增长27.3%(上年同期为15.7%)。其中,法国1~5月出口增长21.9%,进口增长27.2%;德国1~4月出口增长24%,进口增长12.2%;英国1~5月出口增长14.2%,进口增长15%。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全球经济减速和美国进口需求不振,使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口势头有所减慢。但由于出口多样性的增强,以及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显著加强,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仍保持着活力。
  2008年1~6月,中国的出口呈现减速,但总体保持较快地增长,同比增幅为21.9%;而国际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了进口总额的增长,增幅达30.6%。
  1~5月,韩国出口增长21.3%,其中对中国、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大幅增长,对日本出口维持持续增长趋势;韩国进口则增长28.8%;韩国的贸易顺差正在减少,甚至可能出现逆差局面。
  1~5月,新加坡出口同比增长23.7%;进口增长34%。1~3月,马来西亚出口增长19.2%;进口增长15.8%。
  今年以来拉美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巴西和墨西哥经济依然稳健,虽然国际市场对拉美产品需求趋缓,但其进出口保持两位数的增长。1~5月,巴西出口同比增长19.9%,进口增长46.3%。1~4月,墨西哥出口同比增长19.4%,进口增长18%。此外,南非1~5月出口同比增长19.7%,进口增长22.1%。
  受初级产品价格,特别是燃料和其他矿产资源价格进一步飚升影响,能源和矿产资源出口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出口额猛增,继续成为贸易增长最强劲的国家和地区。2008年1~3月,俄罗斯出口同比增长46.9%,增幅远高于上年同期的17.4%,进口增长48.3%,继续维持在高水平上。俄罗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石油出口,国际油价和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使其经济前景依然良好,预计2008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将超过8%。
  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走高且涨势更猛
  进入2008年以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不仅持续走高,且涨幅惊人。
  在发达国家,“通货膨胀”正在取代“经济衰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威胁。而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更为显著和广泛,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最大挑战。
  在2007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变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世界粮食、食品与石油和有色金属一起共同推高了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的价格水平。进入2008年以来,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延续这一态势,初级产品价格不仅持续走高,且涨幅惊人。
  2007年末国际油价涨到几乎100美元/桶,2008年以来价格更是不断冲高,一度逼近150美元/桶的水平;作为世界大豆和玉米的主要出口国,今年美国中西部的洪水对其玉米和大豆产量造成影响,给世界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进一步的风险;国际钢材产量快速增长导致对原材料需求旺盛,加上铁矿石供应高度垄断,2008年国际铁矿石年度合同价格比上年再涨65%,导致国际钢铁产品价格居高;有色金属价格上涨虽低于2006年和2007年的强劲增长水平,但依然保持在高位,铜、锡价受投机因素影响继续攀高,铝价因电价的提高而走高,铅、锌、镍价继续受供求基本面的影响而变化。
  IMF发布的以美元计价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显示,截至2008年6月,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同比上涨62.1%,其中食品上涨44.5%,饮料上涨34.1%,石油上涨92.9%;仅在1~6月,全球初级产品价格上涨37.4%,其中食品上涨23.3%,饮料上涨27.5%,有色金属上涨14.6%,石油上涨4..1%。
  促使当前国际市场能源、粮食价格不断飚升的因素十分复杂,供求关系、投机炒作、美元贬值、地缘政治、天气变化等共同影响着价格的走势。而在全球经济普遍放缓的情况下,国际油价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的确令人困惑。
  如果说前几年供求基本面的变化是影响国际油价的强有力的因素话,对于今年以来油价出现的非理性上涨,美元贬值和投机炒做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特别是美元汇率波动与国际油价涨跌变得更为密切相关:美元反弹,油价下挫;美元弱势,油价上涨。另据美国众议院能源商务委员会今年6月发表的报告显示,到今年4月,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交易合同中的71%为“投机交易者”所持有,而2000年1月这一比例为37%。
  自2006年末以来,世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究其原因,主要是供应短缺以及对生物燃料需求猛增,打破了国际市场农作物的原有供需格局,使许多粮食作物的国际市场价格不断上扬,尤其是小麦和玉米。据经合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分析,全球粮食价格涨幅惊人的重要原因是,大规模粮食作物转化成生物燃料,以及许多粮食作物种植品种改变为适合生物燃料的品种结构。美国正越来越多的使用玉米生产乙醇,这造成过去几年玉米需求以高于趋势增幅的速度增长,预计2008年美国的乙醇生产可能会消耗掉美国约30%的玉米产量。全球粮食价格上升势头,最大的受害者是那些中低收入的国家,这使得贫穷国家难以进口到国内居民必需的粮食。
  能源与初级产品价格攀升是影响当前世界总体通胀压力陡增的最重要因素。在发达国家,“通货膨胀”正在取代“经济衰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威胁。而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更为显著和广泛,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最大挑战。而基于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攀升,人们还在不断提高对通胀水平的预期。
  IMF的最新报告大幅调高了对全球通胀的预测,认为2008年发达国家通胀率将从2007年的2.2%提高到3.4%,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从..4%提高到9.1%。在这一背景下,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面临着两难抉择,既要避免通胀压力上升,同时还要警惕经济下行的风险。而如何选择恰到好处地组合政策,在不过度放缓经济增长的情况下,遏制日益加剧的通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