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轴、一带、三个城区、八个功能区
一轴: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
一带: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
三个城区: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宜居海滨新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总体布局
一轴、一带、三个城区、八个功能区
一轴: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
一带: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
三个城区: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宜居海滨新城。
八个功能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化工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临港产业区(规划)。
一、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指导思想和规划思路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挥优势,坚持高起点、宽视野,注重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突出发展特色,改善发展环境,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推动新区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带动天津发展、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亿元,年均增长17%;工业增加值2300亿元;地区财政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下降20%以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整体功能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构建和谐城区取得新进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要实施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带动战略;实施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带动战略;实施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创新带动战略。
在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方面,滨海新区的总体设想为“一轴”、“一带”、“三个城区”、“八个功能区”。即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三个城区和八个产业功能区。
三个城区:即建设塘沽、大港、汉沽三个生态城区。
八个功能区:
先进制造业产业区,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冶金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制造业。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重点围绕我国科学和技术的长远规划,突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
滨海化工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
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规划面积10余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务商贸、文化娱乐、会展旅游。
海港物流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海洋运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保税仓储、分拨配送及与之配套的中介服务业。
临空产业区,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运输、加工物流、民航科教、研发与产业化、航空设备制造和维修等。
海滨休闲旅游区,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和湿地生态旅游。
同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规划,扩港造陆,建设临港产业区。建设若干生态农业基地,发展沿海都市型特色农业。
二、当前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继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高水平现代化制造加工基地。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外贸出口总值达到350亿美元以上。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建设一批研发中心和科技孵化基地。全面提升科技资源集聚、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三大功能,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科技研发转化体系,提高新区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新区工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国家级和市级研发机构达到100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0家。
(二)加快建设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具有新区特点的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综合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海、空港的建设,提高海空港等级,拓展功能,增加航线,建成企业集聚、市场活跃、配套服务齐全的国际运输集聚区。努力搞好东疆保税港的建设,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业务,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到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集装箱超过1000万标箱;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56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50万吨;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2000亿美元。
加快物流设施建设,构建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六大物流基地,配套建设集散、中转、存储和加工配送中心,形成多层次、开放型、社会化物流配送系统。进一步拓展物流市场,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建成国际物流中心。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占新区服务业比重达到58%。还要发挥新区河、海、湖、湿地、地热等自然资源优势,建设区域性休闲旅游中心。通过发展港口物流、金融商贸、会展旅游为主的新区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区域服务能力,进而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新区
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建成开发区和大港石化区两个生态工业园区,建成石化、汽车、冶金、电力与海水淡化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和产品。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取新水量下降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建设和保护好500平方公里的两大生态环境区,建设沿海、沿河、沿高速公路等五条生态廊道,建设若干生态组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减灾防灾工作。到2010年,新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海河干流下游水质达到Ⅳ类水体标准,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通过搞好综合治理,实现滨海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着力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显著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产业布局和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迁村并点、撤村并镇,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特色农副产品,建设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扩大工厂化海水养殖产业园,拓展远洋捕捞,发展海产品深加工。建设大型区域性海产品交易市场,形成辐射“三北”地区的水产品集散地。
(五)搞好城市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适应滨海新区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25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港内外34个配套项目;改造扩建滨海国际机场;建设京津城际铁路;建设京津塘高速公路复线;建设海滨大道等重点交通工程,完善新区内部交通网络。改善能源供应,发展海水淡化,扩大海水直接利用规模。到2010年,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560万千瓦,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日产50万吨。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滨海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的福利水平,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网络,着力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畅通民主参与渠道,建立矛盾调节机制,夯实和谐社会基础。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以上,实现滨海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开发建设滨海新区,是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从服务环渤海及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天津实际做出的一项跨世纪发展的战略决策。经过全市上下十几年的奋斗,天津迎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和纲要,明确指出要“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市委召开了八届八次全会,对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做出全面部署,标志着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新区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取得显著成绩。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11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960.49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财政收入由23.6亿元增长到380亿元,增长16.1倍。外贸出口由5亿美元增长到226.2亿美元,增长45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2.45亿美元,世界500强中70多家跨国公司在新区投资了152家企业,滨海新区已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2006年,新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生产总值1960.49亿元,增长20.2%;完成工业总产值5200.52亿元,同比增长31.3%;实现合同外资61.80亿美元,同比增长24%;实际利用外资33.45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外贸出口达到226.20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4.29亿元,同比增长24.7%,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第一年经济发展的高起步。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对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是,区位优势。滨海新区处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与珠三角地区的深圳、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浦东比肩而立;同时背靠“三北”、依托京津冀、面向东北亚,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北方连接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还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新区内陆腹地广阔,遍及北方12个省市自治区,区位优势明显。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促进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三北”地区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二是,功能优势。滨海新区具有集港口、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于一体的功能聚集优势,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十强,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06年货物吞吐量完成2.58亿吨,集装箱运量595万标箱。天津港的进出口货物70%以上来自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市,集装箱运量60%以上来自“三北”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开发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天津港保税区已成为服务华北、西北地区和北方最大的保税通道,进出区货物总值中60%以上是外省市创造的,被国家批准为区港联动试点。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可以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使这一地区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
三是,产业优势。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优势比较突出的电子信息、石油开采及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等七大主导产业,具备了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群。这些产业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辐射功能强。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石化基地、冶金基地,IT制造业居全国前列,石油套管产量跻身世界四强,全国1000多家企业为新区的产品配套。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是,科技研发优势。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人才创业基地已初具规模。现有各类国家和市级科研机构42家、大型企业研发中心50余家和博士后工作站44个,还拥有一大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
五是,土地和资源优势。滨海新区有1214平方公里盐碱荒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适宜耕种的重度盐碱地,可作为生态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很大,这在国内外大中城市是不多见的。新区其他资源也比较丰富,已探明渤海海域石油资源总量98亿吨,天然气储量1937亿立方米,年可开采地热2000万立方米,原盐年产量240多万吨。还有大面积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平原水库,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充分发挥好、利用好这些优势,用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新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区位优势:滨海新区地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和欧亚大陆桥的东起点,是中国与蒙古共和国签约的出海口岸,也是哈萨克斯坦等内陆国家可利用的出海口,拥有“三北”辽阔的辐射空间。
交通优势:滨海新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是连接海内外、辐射“三北”的重要枢纽。同时拥有跻身世界20强深水大港的天津港,是中西部重要的海上大通道。滨海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和北方航空货运中心。
资源优势:在滨海地区有1199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建设的荒地、滩涂和少量低产农田。渤海海域石油资源总量98亿吨,其中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2亿吨、天然气近2000亿立方米。
工业基础优势:滨海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开采与加工基地。电子信息业名列全国前茅。海洋化工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世界知名、全国领先。石油套管产量跻身世界四强。
体制创新优势:滨海新区拥有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等一批功能经济区,已经建立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一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通晓现代管理的外向型人才。
发展潜力巨大:滨海新区有121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盐碱荒地,油气和地热资源丰富。已探明渤海海域石油资源储量98亿吨,天然气1937亿立方米,年可开采地热2000万立方米。
08年上半年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467.45亿元,同比增长23.01%
2008年上半年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467.45亿元,同比增长23.01%,完成全年任务的50.9%,近6年来首次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也是近10年来增长最快的时期,显著缩小了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固定资产投资687亿元,增长40.3%;工业总产值3782.4亿元,增长32%;合同外资额47.46亿美元,增长30.8%;实际利用外资26.35亿美元,增长30%;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8亿吨,集装箱408.1万标箱,机场客货吞吐量分别增长28.4%和34.3%,其他主要指标也都实现了历史最好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11.2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投资368亿元,增长22.0%;第三产业投资317.71亿元,增长70.0%。基础设施投资205亿元,增长86%,年初确定的66个道路交通和环境建设项目已开工47项
工业增长势头强劲。重点行业成为拉动发展的主要动力,石油开采业完成产值420.9亿元,增长54.8%;冶金行业完成产值424.47亿元,增长50.9%;汽车及机械制造业完成产值700亿元,增长50.3%。
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保税区进出区货物总值增长37.8%,中远散运、同方环球、振华物流等大型物流企业快速增长;金融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聚集了工银租赁、民生租赁等一批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基金,各银行和保险企业收入增速均超过30%。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一汽丰田、美国波音复合材料、日本东海碳素、丹麦维斯塔斯风电、加拿大铝业等163个外资项目增资扩产,增资额13.0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新投资霍尼韦尔环保自控、威立雅永利水务等5个项目,累计投资项目达到22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