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五5万港企观望政策变数 出路只剩三条

2008-7-24 14:4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大陆约有9万家外贸加工企业专门从事出口产品的生产、装配,不涉足国内市场。其中大约7万家企业位于广东省。根据香港工业总会的数据,港资企业55200家;其余主要是台资或韩资企业。2007年,外贸加工企业的出口总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41.2%,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3%.据香港工业总会估计,香港外贸加工企业在广东省雇用约960万名工人。
珠三角五万家港企的生存困境,势必引起广东省就业、财政、税收的连锁巨变。本报将连续推出“拯救港企”系列报道,以期洞察相关政策动向,并为港企求解出路。
2007年,工厂不景气时,黄姨说,过一年看看吧。2008年,订单少、招工难、税负重,位于南海的这家港资箱包厂,渐感难以为继。摆在总经理黄姨面前的路只剩三条,倒闭、转产或搬迁。经营10年的工厂落到这步田地,年逾六旬的黄姨怎样都高兴不起来。
世道无常,港企叹时艰
箱包厂1997年底开业伊始便命运多舛,1998年金融风暴迎面袭来,让工厂失去大批欧美订单,幸好有日本客户勉力支持。靠着日本订单,工厂度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光。2002年到2005年最景气,厂里招了180多个工人,三两天出一个货柜,那段日子大家都很欢喜。
但到2006年底,业务开始有点萧条了。进入2007年,生产箱包的原材料钢管、海绵开始轮番涨价。以前钢管只要3000元/吨,最高涨到7600元/吨,涨了一倍多。海绵从400元/立方,涨到750元/立方。只有布料没怎么涨,“因为佛山有很多纺织厂,本地采购,供应充足。”黄姨说。
另一个大项支出是工人的工资。2005年平均月薪只有800多元,现在是1200元,涨了50%.但现在黄姨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招收熟手和技工,原因很简单,招工难,招熟练技工更难。
“80后工人比较难搞,没‘工夫瘾’(做工不投入),厂里曾经培养了40多个熟手,两年后只剩不到5个人。”黄姨叹世道变了。
但世道的变化还是超出了黄姨的意料。按新《劳动法》规定,工厂每月给一个工人缴200多元社保。现在厂里有80多个工人,如果严格依法缴社保,每月支出近2万元。
去或留,港企摇摆不定
箱包厂产品全部出口,以美元结算,人民币升值也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香港发单过来后,最快一个礼拜后交货,汇率一变,一个货柜损失就3000-4000元。”黄姨自认是小本经营,以数量博利润,每个箱包出厂价是2.3美金,一个货柜装2万套箱包,利润最高只有5%.经过原材料、劳工成本的涨价后,还要经受汇率变化造成的盘剥,剩余利润已相当微薄。“在这种情况下,订单减少对企业是致命打击,现在每月出4个货柜就谢天谢地了。”黄姨对记者说。“南海搞出口的港资厂,没几家日子好过。”
“马死落地走(没办法),做完2008年再看看吧。”黄姨对前景不甚乐观,她选择了留下来观望。
黄姨的选择,也是大部分珠三角港企的共同选择。香港贸发局研究部中国组负责人、副首席经济师邱丽萍介绍,该局针对港企迁移的最新调查在去年11月完成,当时受访的港企中仅23%打算迁移,其余仍选择留在珠三角。该局曾带团赴广西、江西、湖南等地考察,在打算迁移的港企里,青睐广西的最多,占比23%,其余仍摇摆不定。
联系近几个月了解的情况来看,邱丽萍表示,大部分港企仍希望留在珠三角,能不迁就不迁,坚持挺过去;不得已迁移,也希望离珠三角越近越好。
转移搬迁,港企疑虑重重
有人曾向黄姨建议,把工厂搬到成本较为低廉的地方,她再三考虑,疑虑重重。
“搬迁成本太高,要重新找厂房,大批设备运过去也有不小的难度。”更要命的是,原材料采购全部在佛山,就算在外地找到合适的厂址,原材料供应链无疑会大大拉长,当地物流条件能否满足需求是个大大的问号。黄姨表示,“我们的货柜出口要提前向港口订仓位,到时无法把货柜装船的话,要付不菲的违约金。”
邱丽萍认为物流运输的问题棘手,不是简单的硬件配套就能解决的。前天,贸发局专门就港企迁移对物流业的影响开了研讨会。据香港贸发局了解,绝大部分港企的原材料采购、出口、产品开发等环节都在珠三角完成,如果迁移,他们希望先迁一两条生产线出去,然后逐步迁移。从生产来说,平均每间港企工厂有5个工序需要其它企业辅助,集群效应突出。因此,迁移出去的港企物流运输成本势必大幅上升,而水电费的补贴不足以弥补。
而要降低物流成本,最好形成产业集群。邱丽萍指出,广东提出建设超大型转移工业园的想法很好,但效果有待观察。据了解,广东从十五规划开始便提出珠三角产业转移,并在粤北建设了承接转移的工业园区,辅以政策优惠,但迄今效果并不明显。
珠三角的劳动力优势也是港企抗拒转移的原因之一。邱丽萍表示,珠三角已经发生过数次民工荒,但相对而言仍吸引了较多工人,港企担心离开后招工更难。
转型升级何其难
内销不成吗?“我这间厂十年前就定型做外贸,产品面向国外特定消费群体,国内没销路。”黄姨笑着摆手。内销,搬迁,在黄姨看来,这些路都走不通。
香港官方亦认为,“珠三角港企的出路不在于转移,而在于转型和升级。”邱丽萍说,其实大部分港企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说起来容易,真正付诸实施何其难也。
“要转产的话,大批机械设备要淘汰,市场风险太大。”黄姨不想让辛苦经营了十年的箱包厂冒此风险。
邱丽萍分析,目前港企面临的困境,不仅有国内因素,如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也有国际因素。美国市场走弱,订单减少,面对疲弱的市场,港企难以提价。双重困境下,不少港企面临关停。香港贸发局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即使转移出去了,上述困境依然存在,生存仍然艰难。因此,邱丽萍称,港企最好的出路是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议价能力,从而增强竞争力。目前已有港企朝这一方向努力。香港贸发局也一直在给予协助,帮港企开拓内销渠道,推广香港品牌,介绍新技术,帮港企向技术型企业转型。
转型做高新技术企业,对那些在困境中观望的珠三角港企来说不失为一条诱人的出路,但年逾六旬的黄姨表示有心无力。“我62岁了,技术型企业搞不来,这辈子只能搞个‘山寨厂’维持生存啦。”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