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危及中国产业安全

2008-7-23 14:3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志敏李孟刚
    据中国产业安全中心发布的“2006~2007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指出,最近几年,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呈现出 “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外资并购迅猛增长的背后,外资技术溢出效应未如预期,而我国产业对外依存度迅速攀升,相当一部分市场和原创品牌被外资掌控或取代,国内企业对产业的控制力受到削弱。
    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控制力的削弱在于:
    首先,外资可利用其优势产品和垄断地位操纵市场,左右价格,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将大量财富转移至国外。
    其次,压缩了民族经济生存空间。特别是在能源、基本原材料、交通等基础产业和金融、流通等关键行业,外资市场控制率过高,将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
    第三,妨碍民族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使之在重要产品和关键技术上有可能长期受制于人。如果我国的一些关键装备部门如轴承、齿轮的骨干企业被外资并购,甚至还可能对我们的国防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在实践中,并购后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大大减少。
    外资对技术有强烈控制意识,并会采取一切手段防止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外溢。东道国通过示范和模仿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也正在增加。
    现实情况说明,外国跨国公司投入或转让给我们的大多是所谓 “适用技术”,而这些技术在国际上往往是属于二三流,甚至是已经过时的技术,真正的高新技术、上游环节技术、产品开发技术是很少在我国转让或投入的。
    另一方面,国内受资方企业由于过于依赖外国跨国公司母公司开发的现成技术,自主开发动力不足,因而对促进自己的技术进步并未能发挥太大的作用。不仅如此,我国有些企业尽管花费大量时间、资金已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创新技术,但由于被外资并购,很快就被外资的技术所代替,随之而来的自主技术创新的力量也受到削弱甚至消失了。长此以往,我国的技术空心化将会越来越严重。
    同时,跨国公司并购后会排挤和打压东道国本土品牌。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很难从根本上挑战西方跨国公司业已构成的全球市场品牌格局,在与这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很容易受到他们品牌的打压。
    在开放的全球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往往不得不接受跨国公司的所谓全球化分工安排,放弃自主品牌,长期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贴牌加工,或者长期作为地域性的小品牌存在,艰难地寻找和填补市场缝隙。而那些具备成长潜力或可能对西方发达国家构成竞争威胁的企业或品牌,又往往容易成为西方跨国公司兼并或收购的目标。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