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罗泾二期工程:用集成创新理念成就高效散货码头

2008-7-22 14:0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上海罗泾港区二期工程打破传统散杂货码头散、小且效率不高、系统性不强的状况,实现了功能清晰、快速流转、专业配送、管控一体,突出体现了现代物流的高度集约化与系统一体化,并在节约、环保等方面实现了多项创新,在中国建港史上有里程碑意义。”在上海港罗泾二期工程竣工验收会上,与会专家如此评价。日前,记者采访了码头设计单位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院长宋海良。 
  码头设计要顺应经济发展需要
  宋海良说,伴随着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集装箱码头的规模、现代化程度稳步提高,为保证中国外贸进出口提供了先决条件。在此过程中,我国油矿煤等资源型港口发展迅速。资源型港口在物流系统中承担着资源进出口、国内燃煤转移等任务。在原来的粗放型经济背景下,物资流通基本上是点状或线状的,传统散杂货码头散、小且系统性不强的特点以及简单装卸功能能满足需求。然而,在当前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散杂货码头不成规模,涉及货物品种多、数量不确定,最终使现场散乱,就很难实现高效管理,也很难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必须用新的理念和方法解决物资快速流通的问题。
  正是考虑到这点,在罗泾二期工程的设计中,水规院以一体化系统物流设计作为支撑,很好地实现了码头的高效运转。
  散杂货码头设计变散为“集”
  据介绍,为了使码头按照“国际先进的散杂货枢纽、物流港区”标准设计,水规院与建设方共同派员在国内外四五十个港口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充分调研,结合现代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物流要素在码头平台中整合,充分体现“人本、节约、环保、高效、系统物流一体化”等原则。
  在设计工作中,水规院与建设方充分沟通,开发了全新的“枢纽港、物流港”联动平行结构平面布置模式。如码头与后方钢厂物流系统实现了无缝衔接,通过皮带机把原料从堆场直送往高炉,成品从工厂直接装船,钢厂不设料场,这就避免建设效率相对较低、占用岸线资源较多的企业专用码头,这在国内乃至国际港口建设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堆场设计按功能配置,在公用堆场和配送堆场之间配置具有转换功能的弹性控制堆场,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港区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当然,要实现散货物流港区高效运转,必须靠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实现管理手段革命。据介绍,传统散货码头生产管理和控制系统是两套分开的系统。在罗泾二期工程的设计中,水规院按照“管控一体化”的理念建立了散货码头的设备控制、过程控制、生产操作管理、营运管理及客户服务系统一体化管控体系,实现了散货码头生产过程中从计划、调度、装卸生产、堆场库存、货运、合同结算的全自动化管理。
  在罗泾二期生产中央控制室,上海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实现“管控一体化”后带来的利好。以前监控人员在收到散货作业申请后排好作业计划,再根据设备情况分派作业计划,这很容易因散货码头面对的情况复杂、环节多而出现误差,对于是否按指令完成也只能事后评估。实现“管控一体化”后,所有指令都由中央控制室发出,通过计算机操纵42条总长20公里的皮带机,将各个作业点连接起来,实现了作业的精准性。
  “全变频技术在皮带机运输系统的成功应用,为实现散货码头高效节能运行提供了全新集成技术保障。”宋海良说。据介绍,罗泾二期所有皮带机系统全部采用变频驱动技术,开创了世界大型散货码头生产系统全变频技术的先例。这种技术启动平稳且节能。这使罗泾二期配送堆场的取料机可同时向多个接口点供料,满足煤、矿物流过程中的不同比例、连续、有节奏等方面的要求。
  “‘管控一体化’系统试投产后,效果很好,国内一些港口企业纷纷要求我们改造其原有管控系统,以实现节能、高效目标。”宋海良自豪地说。
  贯穿节能环保理念
  临海土地寸土寸金,岸线资源也是宝贵的稀缺资源,在设计中,水规院采取集约化、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办法,实现了节约。罗泾二期占用岸线2720米,形成9个大型散货泊位、24个中小型水水中转泊位,形成码头岸线5535米。通过把公共码头和企业专用码头合二为一,实现了岸线资源的“一线三用”(公共码头、钢铁企业和电力企业共用),使岸线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以前方转运储存区、后方加工储存区的方式实现了公用港区与企业专用码头的有机结合,适应临港工业的需求,集约化、综合利用了码头后方土地资源。罗泾二期堆场属超深软土地基,沉降期长、沉降量大,按常规办法处理费时、费资金。水规院采取“后沉降加强管理”的模式,通过柔性堆场设计,将堆场的沉降过程延伸到投产后的运营管理中,既保证了码头快速投产的要求,也实现了资金节省。由于该项目实现多方面创新,预计可获得四五个专利。
  宋海良说,散货码头不可避免地将给环境造成一定污染,为实现“环境友好型”绿色港区建设目标,保护城市供水水质,设计中采用了三重保障措施:在港区附近的上海取水地区之间设置400多米的绿化带予以隔开,并将污染大的煤码头布置在离水源地较远的地方,按对周边敏感设施的环境影响程度来布置煤炭作业区、矿石作业区、杂货作业区;利用新、老大堤间的滩地建设新灰场,置换了原有土地来建设港区堆场,为将来的码头发展提供57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在堆场周边采用高塔式雾状喷洒,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启动,形成又一道防尘水幕。
  “通过理念和手段创新,实现了罗泾二期工程的集约化、高智能化,也实现了港口管理升级和效率革命。”宋海良表示。(栾 鑫)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