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团:集装箱龙头议价能力待考

2008-7-18 11:3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6月底,铁矿石谈判尘埃落定。力拓公司的PB粉矿、杨迪粉矿、PB块矿在去年基础上,分别上涨79.88%、79.88%,96.5%。钢材价格随之上涨,这令集装箱龙头中集集团的日子也不好过。   “公司的集装箱产品中,干箱价格最近达到2500美元/标准集装箱(TEU),创2005年以来的新高,今年中报的毛利率只能维持到去年的水平。”一位知情人士称。
  “集装箱销量基本保持平稳,尽管价格提高,但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吞噬了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公司中期业绩并不乐观。”联合证券分析师吴昱村表示。
  而前不久,某著名券商发布的研究报告强调,“中集集团议价能力强,有效转嫁成本压力。”
  议价能力何在?
  中集集团生产集装箱的主要原材料为热轧薄板。据上述知情人士称,年初至今,热轧薄板的价格已上涨15%-20%,超过800美元/TEU。
  “这部分原材料重量占集装箱成品的90%左右,成本约占80%。”吴昱村称。
  钢材价格上涨对中集集团的影响可见一斑。
  “成本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以来,集装箱价格明显提高,最近的价格是2500美元/TEU。”上述知情人士称。
  资料显示,去年三季度,干箱价格为1800美元/TEU,四季度继续下滑,价格仅1700美元/TEU,创下2006年二季度以来新低。
  “去年集装箱的价格较低,主要原因是中集集团挑起的价格战。多年来,中集集团一直想挤垮竞争对手。”一位行业分析人士称。虽然各方对此事讳莫如深,但仍可从公开信息窥出端倪。
  2007年,中集集团干箱占有率达54%,而其主要竞争对手胜狮货柜(0716.HK)和新华昌集团的市场占有率,分别只有22%和9%。
  胜狮货柜2007年年报有此表述,“下半年市场持续了约两个月的价格竞争,一度拖低货柜售价。”
  “价格战很难挤垮对手。”平安证券分析师叶国际认为,首先,马士基等国际海运巨头都有其集装箱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供需是一体化的。2005年,马士基在东莞收购并成立了生产干货式集装箱工厂———东莞马士基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已于2006年9月建成并投入生产。
  “另一方面,胜狮货柜与客户的合作关系要比中集集团紧密得多。”叶国际称。
  去年7月,胜狮货柜、中海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和英属维尔京东方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共同兴建的集装箱生产基地项目已落户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总投资4995万美元,年生产能力10万TEU。
  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价格战参与各方终于支撑不住了。
  一季度,干箱的市场价飙升至2200美元/TEU,4月和5月更是达到2400美元/TEU,接近2005年二季度创下的高点2413美元/TEU。现已达到2500美元/TEU。
  “即便如此也无法覆盖成本上涨的压力。今年上半年只能维持去年的水平。”上述知情人士称。平安证券分析师叶国际认为,所谓议价能力,不能认为在行业景气下降时,公司能抵御或改变这种风险,而是在此阶段,公司的价格优势更明显。
  市场前景未定
  招商证券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2007年干货集装箱产业产能约550万标准箱,产能利用率不到70%,行业面临供求关系失衡的危险。
  “国际油价上涨,海运公司会减少航线,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减速会导致贸易量减少,中国出口量确有所减少。”吴昱村表示,这将影响到集装箱的需求。
  “截至目前,公司还没有受到上述事件的影响。”上述知情人士称。
  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集装箱产量超过390万TEU,增速超过过去三年,其中,中集集团生产210万TEU,占比达54%,同时,公司集装箱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
  “集装箱需求主要来自集装箱贸易和旧箱淘汰,目前,公司订单饱满,与去年同期差不多,去年的基数较大。”上述知情人士称。
  但是,这种产销旺季能持续多久,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
  集装箱业务利润越来越薄的同时,为规避单一业务的风险,中集集团开始尝试多元化发展。
  “集装箱行业门槛不高,靠的是规模优势,在此情况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可持续的。”叶国际认为。
  今年6月24日,中集集团公告称,公司将受让GASFININVESTMENTSA持有的TGEGASINVESTMENTSA60%权益,代价为2000万欧元。
  资料显示,TGEGAS是拥有25年经验的独立从事石油化工气体项目总承包商,业务范围包括在LNG、LPG及其他石油化工气体的存贮、处理领域,为客户提供EP+CS(设计、采购和建造监工)等技术工程服务。
  近年来,中集集团频频展开收购行动,将圣达因、博格、安瑞科揽入怀中,今年3月,又收购烟台莱弗士的30%股权。
  不过,“这些项目的规模都还很小,短期内难以为公司贡献很大利润。”一位券商研究员认为。
  对于中集集团的连续大规模并购,一位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多元化战略见效需要时间,公司新收购的业务,似乎很难与原有业务形成有效协同效应,收购活动是1+1=2的结果。”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