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缘何从“捧杀”到“棒杀”?

2008-7-14 11:1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很多投资者心目中,基金业2006年到2007年用翻倍的收益换来的光辉形象在半年的时间里就丧失殆尽。 
  “昨晚和老婆哭了一夜,上午刚和老婆办了离婚手续,卖房的钱全输在股市,现在我在网吧上网,晚上已没处可去。”东方财富网的基金吧上7月9日的一则帖子中透露着无尽的悲凉。
  这一帖子透露的内容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映射出基民作为一个群体,在今年以来股市大跌中的无助。
  对于基金的质疑充斥各大论坛,而对于基金的各种质疑也屡屡见诸媒体,基金行业也从神坛跌进了地狱。 拔苗助长带来的痛 基民中真正损失惨重的是2007年后进入的基民。
  万得资讯数据显示,如果将时间周期拉长到2007年初,实际上在具有可比数据的基金中,从2007年1月1日至今,只有华安国际配置基金一只基金是亏损的,而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是QDII基金,其亏损跟A股市场走势无关,而其他基金均为正收益,甚至还有三只基金2007年年初至今的复权单位净值达到100%以上。
  但是2007年的基民的群体也是目前历史上最为庞大的。万得资讯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基金新增了1.57万亿份基金,基金规模增加了2.3万亿元有多。
  而2007年新进的基民的损失相当惨重,截至6月30日,59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408只基金(QDII基金除外)披露的年中净值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基金的净值大幅缩水1.2万亿元,而由于基金份额和2007年底的时候变化不大,因此基金缩水的1.2万亿元的主要原因就是基金因为净值的下跌,因此也可以理解成为基民的损失。
  半年时间内,基金投资者出现高达万亿以上的损失,作为资产管理人的基金公司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关系。
  证监会在2006年12月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发行之后,就已经刻意控制新基金的审批,直到2007年3月才重新开闸,而到了2007年9月,新基金发行再次停止,直至今年3月。由此可见,2007年只有6个月时间有新基金发行,而在其余时间,真正唱主角的却是基金大比例分红和基金拆分等持续营销手段。
  而因为瞄上“净值归一”基金而被套的投资者不在少数。
  “对于拆分和大比例分红也需要反思,现在回头看,助长了投资者的不理性投资行为,并且在‘净值归一’之后,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涌入,很多这时候进场的投资者深套其中,但是如果没有出现这一轮大跌之后,那么基金业内也不会反思这些手段有什么坏处,毕竟通过这些方式,基金做大了规模,因此,当时大家认为这是一个中性的营销手段。”某基金业内人士认为。
  晨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黄晓萍认为,很多投资人的确不成熟,他并不明白一块钱的基金跟基金便宜与否并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明知道投资者不理解,作为专业机构,不应该为了扩大规模而刻意引导他们。基金行业普遍都这么做,实际上就是拔苗助长。
  但是事后看来,基金公司的“罪状”并不限于持续营销。
  某公司高层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承认,基金公司还需要深刻反省的一个问题是,在2006年到2007基金公司规模快速扩张的时候,基金投资能力和基金的服务能力是否有同步的提升,我觉得过去两年的确存在基金投资和服务能力跟不上基金规模扩张的问题。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群航认为,基金公司在宣传的时候也存在以自己的利益为重的状况,这让很多投资者都感觉到不是很舒服。
  “比如一些基金在宣传上,过去就积极宣传长期投资,但是现在的市场行情下,不敢宣传长期投资了,就极力宣传定投,希望基民通过定投形式分摊成本”,王群航认为,“这里面就存在一些逻辑上的混乱,第一,既然认为现在买入的话可以分摊成本,那么现在加仓买入基金同样也可以起到分摊成本的作用,但是实际情况是基金自己在减仓,很多基金仅仅保留一个基本的仓位;其次,最近基金公司发新产品的时候,员工为什么不大比例认购?”
  “在判断股市不行的时候,基金公司应该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风险,如果投资者没有这样的风险承受能力,那么就应该建议投资者赎回,而不是在宣传口径上从建议投资者长期持有到建议投资者进行定投,建议长期投资是建议投资者一次过大笔买,建议定投则是让投资者拆散了少量分批买,本质都是一样的。”王群航认为。
  “基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短时间内的大幅下跌,基金公司应该吸取这次的教训,应该深刻思考怎么做好营销工作和投资者教育工作。” 王群航认为。 基金应打多少大板?
  “实际上,所有基金经理对于去年四季度以来世界经济情况以及中国经济情况的变化都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所以基金的减仓也有一个过程,但是在去年底,没有人会预料到现在的情况会这么艰难。”
  某基金公司投研人士对于市场将所有的错都归咎于基金感到冤屈。
  “基金公司肯定有自身的局限性,很多投资者常常会质疑我们,在指数位于5000点甚至6000点的时候,为什么不减仓,当时很多基金经理也公开表示估值水平比较高,但是因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依然坚定,所以认为企业整体的利润2008年还会持续高增长,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基金对于油价的涨幅以及次贷危机的杀伤力的影响过于低估了。”另一基金公司投资部门人士坦承。
  但是这位人士认为,如果要求基金经理在半年前就预计到今天的情况,那也是过于苛求。
  “在6000点的时候,基金公司在投资上的确对当时中国的经济前景认识不足,但是基金公司并不存在主观上让投资者亏钱的动机,毕竟这对谁都没好处。”这位人士强调。
  此外,有基金业内人士认为,代销渠道同样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到了2007年,证监会对于基金公司的监管已经非常细致,基金公司在做持续营销的时候能够宣传的东西非常有限,对于基金公司的监管非常规范。但是对于代销渠道,证监会无法监管,在2006年底到2007年,各代销渠道之间拼规模非常激烈,而这时候新进的投资者非常不理性,代销渠道一线的销售人员对于投资风险的揭示也非常不足,这就导致新进投资者预期非常高。”某基金主管市场部门的高层告诉记者。
  代销渠道实际上现在也要为他们的不理性的行为付出代价。
  “现在销售最为困难的是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地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因为在2003年、2004年这样的时候,基金的销售非常困难,这时候北方片区基金都是卖不动的。但是到了2006年之后,这些地区的投资者在财富效应的刺激下,开始有了投资需求,到了2007年下半年,这些地区的投资者是最为亢奋的时候,2007年所有基金公司负责北方片区的北京分公司的业绩都是非常好的,就是因为这时候这些地区的投资者非常疯狂,很多投资者在最高点的时候全仓杀入。”上述基金公司高层透露。
  “现在销售情况还算不错的片区就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代销渠道和投资者都比较理性,很多投资人很早就开始买基金,有些03年、04年就开始买,一直拿着没动,虽然指数大跌,但是很多投资者在基金上是赚钱的,他们受的伤害就小了很多,这些投资者对于基金的买卖时机有着自己的判断。”上述人士表示。
  这位人士认为,“现在反思基金行业的困境,无论是基金公司、代销渠道还是投资者,都有不对的地方,基金公司活该,业绩没有做好,但是投资者也是不理性,在6000点的时候一窝蜂买,在3000点的时候却不敢买。但是无论如何,3000点的时候风险都是比6000点低的。”
  “市场行情是震荡的,基金业绩必然也是震荡的,在股票跌的时候骂市场,在基金跌的时候骂基金,这并不合适,其实不看好的股票可以卖出,不看好开放式基金也是可以选择赎回的,基民合适的态度应该是,只要你进来这个市场玩,就应该有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市场并没有说只能进不能出,如果你认为市场不行了,那完全可以选择退出。基民亏了就应该认了,而不应该骂基金。”
  王群航认为。
  “经过了今年以来的这一轮大跌之后,整个行业开始对行业存在的问题有所反思,但是代价已经付出了,而在这其中,投资人受到的伤害是最大的。希望这一轮调整下来,基民能够真正地去学习一些投资的技巧,明确自己的投资目标,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投资周期和风险接受能力,建立适合自身的投资组合。”黄晓萍。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