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或出现V型走势 石油铁矿石是危机根源

2008-7-14 10:3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受国际大宗商品急剧上涨的冲击,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类似当年日本、美国等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V型走势。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2007年底以来急剧上涨(商品冲击,ommodity shock),导致中国进口价格指数快速上升。这些变化降低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压缩了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减少了国民的实际收入,推高了通货膨胀水平,增加了实体经济对流动性的需求和消耗,影响了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和利润增长。
  应当说,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商品冲击是过去两个季度最出乎预料地变化,也是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产生最严重负面影响的变化。
  祸起商品冲击
  2007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的进口和出口价格指数都出现了比较大的上升,其中进口价格指数上升的速度和幅度要远大于出口价格指数。更仔细的分析显示,迄2008年一季度,造成进口价格指数大幅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类商品,即原油成品油及铁矿石。扣除这两类商品以后,进口价格指数仍然在上升,但是幅度与出口价格指数接近。
  由于这样的原因,中国的贸易条件自2007年四季度以来出现了急剧的恶化。所谓贸易条件是指每出口100美元的商品,可以交换多少数量的进口品。
  应当看到,大约自1996年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总体上一直在下降,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进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和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影响。在出口方面,原材料、初级商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越来越低,逐步让位于附加值比较高的机电产品;在进口方面则发生了相反的变化,即越来越复杂的制成品的进口比重在降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由于制成品具有更大的技术进步空间,所以价格会出现趋势性的下降,从而带来中国出口价格指数的结构性下降以及贸易条件趋势性恶化。
  但是2007年底以来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并非来自相同的原因。从现象上观察,如果剔除铁矿石和原油这两类产品的影响,可以看到2008年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基本上是不变的,这说明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来自于铁矿石和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进一步观察同期的宏观经济数据可以看到,同期中国的工业、投资和经济增长率实际上都在减速,进口加速的势头也不明显。这说明进口价格指数的上升与中国需求变化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主要反映了国际范围内供应扰动的影响,反映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形成的冲击(下称“商品冲击”)。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宗原材料净进口国来说,大宗商品涨价形成的供应冲击带来了许多非常不利的影响,它提高了企业成本,推升了通货膨胀,降低了国民的实际收入。 商品冲击的经济效应分析
  简单地说,以石油等涨价为代表的商品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解为四种效应,即收入效应、替代效应、通胀效应和预期效应,以下分别讨论:
  (一)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所谓收入效应是指购买同样的商品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在商品冲击的条件下,购买者的实际收入在下降,这种下降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贸易顺差的下降、企业利润的恶化和居民实际收入的下降。贸易顺差的下降会影响流动性的创造和供应;利润的下降损害了资本市场上涨的基础;居民收入下降会影响居民消费的增长(包括居民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所有上述变化,都会给经济和资本市场带来负面的影响。
  实际上,在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下降的背景下,居民的消费开支和企业的投资都会下降,从而导致经济的进一步减速。
  所以收入效应分解为两轮,一轮是它的初始效应,表现为贸易顺差的下降、企业利润的下降以及居民实际收入的下降,一轮是它的次生效应:就是利润下降带来投资的下降,居民实际收入的下降带来消费的下降,贸易顺差的下降带来了流动性创造的下降;所有这些下降都会带来股票市场的下降,从而进一步对经济、消费和投资的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商品冲击还会形成替代效应,例如在石油价格上升的背景下大家寻找使用煤炭、风能、地热、太阳能等作为替代能源,供应商选择用铁路替代公路进行运输等。
  显然,替代效应本身会造成对替代品消费和投资的扩大,也会推高替代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国际市场发生的粮食价格暴涨就与生物乙醇等对石油的替代有关系。
  估算2008年以来商品冲击形成的收入效应,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假定今年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和去年一样,从而计算出一个贸易顺差,然后将其与实际出现的贸易顺差进行比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