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ⅢEGR之辩:大象还是蚂蚁?

2008-6-6 12:1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李卫卫
    近日,中国重汽公开宣布,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GR国Ⅲ重卡已经从5月份开始在市场上小批量销售。目前销量已经突破千辆,将从6月份开始在市场上大范围进行推广。
    这条消息一传出,就如同一颗重磅 “炸弹”,震惊了国内重卡行业中的很多人。一时间,认为此举开辟了一条新的国Ⅲ实现途径,为行业感到欢欣鼓舞的有之,对于这一 “新生事物”存有强烈质疑的亦有之。
    于是,在如何看待重汽的国ⅢE-GR发动机这一问题上,业内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而围绕着EGR有效实现国Ⅲ排放的可能性以及其本身具有的优点、劣势等一些问题,持不同意见的两方也展开了激烈的 “论战”。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似乎谁也没能说服得了谁。重汽这一刚刚揭开神秘面纱的新产品随即也就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头浪尖。
何谓EGR?
    所谓的EGR(ExhaustGasRecy-cle)就是 “废气再循环技术”的简称。该项技术在运行中从发动机的排气中引回部分废气与新鲜空气共同进入发动机汽缸内参与燃烧。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降低汽缸内的燃烧温度,又有效控制了高温富氧条件下NO
x
的生成,从而大大降低发动机废气中NO
x
的含量,达到提高车辆排放标准的目的。
    据了解,目前符合国Ⅲ排放标准的有两种发动机:一种是高压共轨发动机;另一种就是采用EGR技术的发动机。在这两种实现国Ⅲ的技术路线中,高压共轨技术现在已经占据了绝对的 “霸主”地位,国内几乎所有的重卡生产企业在实现国Ⅲ的过程中采用的都是该项技术。而EGR在重汽将其用于国Ⅱ向国Ⅲ切换之前,还没有被国内任何一家企业所采用。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解释说,这两种技术的采用比率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大的悬殊,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很多发达国家,EGR和高压共轨的技术路线在实现欧Ⅲ时都曾被采用,但在欧Ⅲ向欧Ⅳ升级的时候,单靠EGR实现排放标准的提高比较困难,但高压共轨路线则可以,所以国外主流的都是采用高压共轨技术来实现欧Ⅲ。我国的企业在应对排放标准提高而带来的技术升级时,多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所以也就沿袭了外方的技术路线。
    但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则是,高压共轨发动机中最关键的燃油喷射系统的技术目前被博世、电装、德尔福等少数几家国外公司所 “垄断”。而这种技术垄断导致国内的国Ⅲ重卡发动机不仅不能完全满足生产企业的需求,而且制造成本也大大增加,更严重的是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本土企业的产业主导权。
    也是为了改变这种技术上受制于人的状况,重汽集团于2005年年底研发出了采用EGR技术的国Ⅲ发动机。
    重汽商用车公司销售副总匡西友介绍说,重汽每台国ⅢEGR发动机相较于共轨发动机在价格上降低了1.2万~1.5万元,大大减少了用户的一次性购买成本。而且,国ⅢEGR发动机在燃油经济性、油品适应性、维修保养的方便性上也都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同时,重汽目前已经完全拥有了国ⅢE-GR发动机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所以该技术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国内重卡的产业风险。
排放可靠否?
    虽然国ⅢEGR优点众多,但还是没能够阻挡得了业界的众多质疑。而综合 “质疑派”的种种看法,可以发现,他们对于重汽国ⅢEGR发动机最大的怀疑就是,是否具有实现国Ⅲ排放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用EGR就能达到国Ⅲ,不会是在目前这种国Ⅱ升国Ⅲ的关头,重汽拿来忽悠国家和客户的花招吧?”
    “EGR只能在短时间内有效降低排放。如果在使用过程中用户不及时进行相关的更新和维护,时间一长,排放还可能是国Ⅱ。到时候,国家强制实施国Ⅲ的意义何在?”
    一段时间以来,诸如此类的言论在各种网上论坛中频频出现。而记者在对一些业内人士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也发现,抱有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在少数。即便是已经得知了重汽EGR国Ⅲ重卡已经申请通过了5大系列车型的公告目录这一消息,很多人仍然觉得“这里面肯定有猫腻,不足为信”。而这些质疑之所以存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用EGR就能实现欧Ⅲ在国外尚无先例。
    对于这种说法,匡西友反驳道:“其实,国外一些企业像MAN和斯堪尼亚都有达到欧Ⅲ排放的EGR发动机。重汽就是通过引进他们的相关技术,在经过一系列合作之后,最终对核心技术进行了消化吸收,之后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ⅢEGR发动机。”
    “重汽的国ⅢEGR不光在国际上有成功的先例,而且也符合国家的相关技术要求。不然国家相关部门不会允许我们上公告和环保目录的。”匡西友补充说。
    据匡西友介绍,在接到重汽国ⅢEGR的公告申请之后,一批专家专程赶到重汽。他们在对EGR的相关技术文件以及生产一致性情况进行察验之后,还专门从已经生产出的15台国ⅢEGR发动机中随机挑选了3台,运往天津国家测试中心进行排放测试。
    “在专家们证实排放确实达标后,国家相关部门才允许我们上目录。”匡西友说。
    除了排放的可靠性,一些人也对国ⅢEGR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产生了怀疑。对此,匡西友认为,不管是他们的试验数据还是小批量试销之后驾驶员的反映都证实,EGR在动力性和经济性上不亚于共轨发动机。而且,与以牺牲油耗来换取排放达标的共轨技术相比,EGR在油耗上甚至还较前者降低了5%左右。
    谈及如何看待目前 “缠绕”着国ⅢEGR的质疑之声,匡西友自信地说: “任何一种新产品的产生肯定都会有争议存在,所以EGR遭遇到质疑也是正常的。但是,我相信我们的产品可以经受住时间和市场的双重检验。”
重汽的“独门武器”?
    除了众多的质疑之外,在重汽的国ⅢEGR重卡推出之后,业界似乎也在通过这一新产品 “窥探”重汽应对国Ⅲ的策略。
    毕竟,距离7月1日国Ⅲ排放标准的正式实施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国内众多的重卡生产企业在完成了前期诸多的技术研发、产品推广和服务配套等准备的基础上,现在都铆足了劲在为迎战国Ⅲ挑战做最后的冲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次由技术升级带来的行业洗牌中占领市场先机。重汽作为国内重卡行业的领军企业,其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市场格局产生影响,进而成为行业的 “风向标”。现在,重汽偏偏在这个 “最后”关头向市场上抛出自己 “修炼”长达三年之久的 “独门武器”,有人认为其带来的市场 “杀伤力”肯定不小。
    就如同一位行业人士所言: “现在国Ⅲ马上就要推开,重汽以EGR发动机占领行业先机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即使别的厂家也想上马EGR,但是在时间上已经落后了一步。”
    这种说法也得到重汽方面的认可。匡西友坦言,早在三年前,重汽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EGR国Ⅲ发动机的技术攻关。期间历经了漫长的过程,仅实验就做了上万次,购买检测设备就花了上亿元。对于其他企业来说,要想达到重汽目前的这种阶段,研究、实验、定型、检测上公告、进设备、调试生产线这些步骤必须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走。要完成这一系列的程序,起码需要一年的时间。
    这就无怪乎匡西友可以自信地说:“据我们的保守估计,重汽的EGR国Ⅲ发动机技术起码可以在市场上领先竞争对手半年到一年。”而随着国内重卡市场竞争态势的日趋激烈,对于一个新产品来说,拥有半年到一年 “独步天下”的时间差,不管是对其市场认可度的培育还是竞争优势地位的确立都是不可多得的绝好机会。
    对于其他重卡生产企业来说,虽然在EGR上的技术先机可能被重汽抢去,但是它们却并不甘于在这方面继续落后。目前,重汽依靠高压共轨和EGR两大 “法宝”携手共博国Ⅲ重卡市场的策略已经引起了行业内一些企业的 “跟风”模仿。据介绍,江淮、华菱、川汽、北奔四家企业已经开始向重汽订购国ⅢEGR发动机,而且他们中也有企业的一些车型上了国ⅢE-GR重卡的公告。看来,今后在国内的国Ⅲ重卡市场上 “两条腿”走路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