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用车遭遇俄罗斯寒冬 坚守还是放弃?

2008-6-5 16:1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尽管现在已是夏日炎炎,但中国商用车企业却感受到俄罗斯市场的“寒意”。 
  7月1日将成为中国商用车出口俄罗斯的大限,届时如不能达到55项质量标准认证,中国商用车则无法出口至俄罗斯。 
  记者也获悉,以前中国生产的客车和载重汽车大多通过小批量出口(150辆以下)的方式至俄罗斯。但7月1日后,中国汽车将不再享受简化手续的优惠,且客车实行的按最低要求检验的优待也被取消。 
  “中国汽车最大的优点是价格低。在俄罗斯销售的中国汽车与其他国家的汽车相比,质量不算好,而且维修很麻烦。在远离首都的城市,一般需要等待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得到需要的零部件。”一不愿具姓名的外贸人士表示。 
  冬季来临? 
  2006年和2007年,俄罗斯连续两年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国。很多雄心勃勃的中国商用车企业都制定了未来几年出口俄罗斯的宏伟目标。
  但由于中国汽车的质量无法完全适应当地市场要求,俄罗斯的这套“组合拳”,使得中国商用车出口俄罗斯的形势更加严峻。 
  来自满洲里海关的统计数据表明,4月份,满洲里关区出口卡车380辆,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4.8%。满洲里只是中国商车出口俄市场的口岸之一。 
  实际上,中国汽车在俄罗斯销量不佳并非因俄罗斯需求下降所致。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俄罗斯进口载重汽车2.35万辆,同比增长32.8%。 
  早在去年7月,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决定,暂停批准任何在俄境内组装中国汽车的生产项目,俄经贸部审议的关于组装中国汽车的4个项目出于保护本国汽车产业考虑将一直拖延下去。 
  俄罗斯驻华高级参赞叶夫西柯夫也曾表示,俄罗斯为规范进口秩序,今年夏天将对汽车认证体系进行修改。修改后将要排除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非1958年日内瓦协议国家生产的汽车按最低要求通过认证的可能性。 
  “今后中国汽车必须经过全部完整的认证试验。而且对于每一个品牌、型号、规格的汽车只发放一次小批量的认证。”叶夫西柯夫说。 
  商务部的一位官员担忧地说:“中国商用车的出口优势明显下降,商务部已经注意到了俄罗斯市场的变化。” 
  坚守还是放弃? 
  俄罗斯提高进口车的门槛,中国车企出口的成本与代价大幅提高。随着人民币升值、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猛涨,中国汽车和俄罗斯本土汽车的价差逐步变小,中国企业自身的价格优势也在慢慢丧失。 
  许多企业还要面对国内7月1日实施的国Ⅲ排放标准。压力之下,一些商用车企业开始寻找出口成本更低的国家。不知不觉中,越南已经成为今年一季度中国卡车出口的第一大国。 
  “我们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抗灾和设法满足国Ⅲ标准,其他事情先放一放。”某卡车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还考虑不到俄罗斯市场的变化。 
  “现在俄罗斯市场要求这么高,我们无法再出口俄罗斯了,不得不先撤出来。”即将失去这么大的市场,这位负责人心有不甘。 
  不过,俄罗斯巨大市场的吸引力仍吸引了中国重汽、一汽解放和陕汽这样的大企业。“我们仍把俄罗斯当作战略市场,并加大在俄罗斯售后服务网络的建设。”中国重汽相关负责人表示。 
  “俄罗斯提高进口车的门槛或许是好事,将迫使中国企业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陕汽集团市场部刘科强说,陕汽仍在寻求与俄罗斯当地企业联合建厂的机会。 
  “将来必须要走大批量的出口之路,或者与俄罗斯当地企业联合建厂。”长期跟踪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的希比利公司董事长祝景成提醒说,“如果将来中国汽车企业在俄罗斯市场还没有大的改观的话,许多企业将被迫退出。”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