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牢牢把握中国经济运行的“百价之基”

2008-6-5 16:0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记者王立彬 刘铮)目前,在小麦主产区基本未遭受灾害天气的情况下,夏收工作正从南向北全面展开,中国将迎来历史上罕见的连续第五年夏粮增产。 
    在全球粮价高企、今年以来中国连续遭受南方雨雪冰冻天气和汶川大地震灾害的情况下,夏粮如不出意外,实现历史性大丰收,无疑会给全社会吃上一颗“定心丸”,有利于让民众对物价形势有一个良好的心理预期,有利于民众对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增强信心。实践证明,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稳则百价稳,粮价稳则百姓安。 
    五年来,中国粮食连年增产,可以说是历史上罕见的;五年来,中国宏观经济连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二者的重合绝不是偶然的,前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曾指出,历史经验证明,一旦粮食大幅减产和投资需求膨胀“双碰头”,中国经济运行就会出现“波澜”。 
    2003年、2004年的那一轮物价上涨,主要由粮食减产、粮价大幅上涨推动。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测算,2004年前8个月,粮食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8%,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3.5个百分点,占当时CPI上涨推动因素的近九成。可见,粮食生产、粮食价格对于稳定物价、稳定整个宏观经济形势至关重要,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粮食价格一方面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关系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粮食价格以及受其影响的食品价格在CPI的权重在三分之一左右,而且需求是刚性的。如果粮价猛涨,将影响大多数市民的正常生活;如果粮价低迷,农民利益将受损,从而对粮食供给造成持久性影响。 
    为保证国内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2008年,在已经连续四年增产的情况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在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基础上,又增加252.5亿元资金,主要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民。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4月,中国粮食价格上涨7.4%,在国际粮价迅猛上涨的背景下,国内粮食价格相对平稳。 
    当前,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中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也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指出,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立足国内生产,成功地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说,粮食生产是一种资源依赖性很强的产业,中国耕地、水资源数量有限,资源负荷较重,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十分不易,要时刻保持对中国粮食供需“紧平衡”的清醒认识。因此,要保持中国粮食价格杠杆的基本平衡,归根到底要靠毫不动摇地坚持支农、惠农、强农这一政策“支点”。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