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奋力实现张湾新一轮大发展

2008-6-4 13:5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8年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中间年。按照区七届政府提出的"一年加油、两年提速、三年腾飞"发展目标,2008年更是张湾新一轮发展的提速年,要抢抓十堰享受"两个比照"政策、城区西部发展空间加快拓展、东风公司实施商用车改造提升计划、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加快等机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6+X"园区建设为支撑,以和谐社会建设为条件,以务实作风为保证,奋力实现张湾新一轮大发展。 
  一、推进特色园区建设,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全力推进"六大板块"建设。坚持把汉江工业物流园区、东风创业(孵化)工业园、东风汽车新区、西城高新技术园区、柏林现代纺织城、白马山旅游区等"六大板块"作为张湾新一轮发展的主阵地,作为膨胀经济总量、培植税源基础的关键,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全力推进,并在近郊沟岔因地制宜发展若干个特色项目,尽快形成以"六大板块"为主体、一批特色工业园为支撑的"6+X"园区发展格局。加快云燕农博园、黄海宏志物流、沃尔汽配、久康食品加工、十堰高速客运站等项目建设,跟踪服务风神物流、润恒物流、堰中蔬菜批发市场二期工程,着力引进3-5个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物流项目,把汉江工业物流园区打造成十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集群区。加快东风创业(孵化)工业园建设,力争一期工程当年建成、当年见效,吸引、聚集高新技术企业5-10家。加快推进西部万亩工业用地整理项目,完成4000亩土地整理任务,启动水、电、路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为支持东风公司发展、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搭建平台,力争经过3-5年努力,打造成十堰汽车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尽快完成西城路拓宽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杨家沟工业园建设,着力提升西城开发区对外形象和投资吸引力。全力支持金鼎纺织实业公司寻求对外合作,启动10万锭纺织新园区建设。加快白马山旅游区开发步伐,筹建白马山武当武术研修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开通城区西部"一日游",打造张湾旅游精品名牌。
  着力优化工业结构体系。坚定不移地服务东风,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构建"一主(汽车)三大(冶金、医药化工、轻工)"工业体系。建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对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支持、奖励力度。积极支持东风公司商用车国际化合作,全力争取东风公司新上项目落户张湾,支持东风实业公司、双星东风轮胎公司做优做强。竭力支持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总成发展,鼓励汽车模具、汽车电子产业发展,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十堰圣奥FR项目和高档汽车油漆、益民铜材扩能、福堰钢铁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沃尔沃、京能热电等带动影响大的项目落户辖区。大力实施工业企业"个十百千"工程,全力推进"双亿工程",新增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5家。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信息获取、人才引进等难题,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新增规模企业15家,力争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
  提升第三产业整体效益。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着力培植第三产业优势品牌,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充分利用锦绣华庭、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大楼、青年大厦、车城金都等项目建设开辟的商业新空间,引进和培育商贸、电子信息龙头企业,抓好整体包装、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张湾中心商贸圈吸纳辐射能力。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餐饮业,巩固以金威美食广场、邦辉国际大酒店为品牌的张湾餐饮业地位。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强力推介白马山-黄龙水库-黄龙古镇-方滩为重点的"山水一体"旅游线路,加快花果龙泉寺旅游区、西沟生态旅游线路开发建设。支持社区发展养老、托幼、家政等服务业,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创办便民服务实体,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蔬菜、林果花卉、畜禽水产三大特色支柱产业。稳定蔬菜基地面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建设柏林、黄龙标准化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蔬菜上市量达到7500万公斤。加强林特基地管护,扩大干鲜果、有机茶、花卉苗木等特色基地规模;注重林特产品深加工,推进白马山标准化茶叶基地示范项目建设。抓好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警机制,筹建黄龙万头商品猪场,推广"150模式",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继续鼓励发展土鸡养殖,扩大白鱼、小龙虾等名优水产品养殖规模。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张湾特色、市场认知度高的农产品品牌。培育、扶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大力推进乡村路网建设,完成白石至板桥、朱庄至安城路面硬化以及西沟至叶大路基改造工程,争取启动北环公路维修改造,继续抓好通村公路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公路养护质量。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病险水库、堰塘加固,做好长坪水库灌区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工作。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水堤沟、长坪塘2个首批重点村整村建设成果,完成白马山、大沟村整村推进年度任务,启动3个村整村推进工作。扎实推进"百镇千村"项目建设,大力实施"一建三改",建设户用沼气池1000口。加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加大南水北调扶持项目争取力度。强化各部门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职能作用,捆绑使用支农资金,打造一批新农村建设亮点。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政策性增收。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营销、交通运输、文化服务和农家休闲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鼓励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资源开发、房屋出租和物业经营等多种渠道,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巩固和提高企业改革成果,切实解决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完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合理流转,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推进城中村、园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财政改革,增强"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进退流转"机制;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任制、合同制的新路子,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各项事业中来。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围绕工业"一主三大"产业,以"六大板块"为平台,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紧盯大企业、大财团,大力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税源收入多的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动静结合、内外并举,积极组织参加厦门、深圳、广州、香港等地的经贸、技术洽谈会和京津地区对口扶持合作项目推介会,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强化金融协调服务,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积极争取利用银行贷款3000万元。
  创优经济发展环境。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区级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六大中心"服务功能,为市场主体提供"保姆式"服务。进一步理顺和强化部门职责,提高办事效率,坚决杜绝"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行为。严肃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人和事,重手整治"三乱",让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