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县域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差距分析

2008-6-27 15:5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县域经济是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近年来,辽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辽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则偏低。从2006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东部七省人均GDP为24978.73元,是辽宁的1.15倍,高出辽宁3318.35元。而2006年东部七省县域(501个县)人均GDP为18875.62元,是辽宁县域人均GDP(13874.17元)的1.36倍,高出辽宁5001.45元。与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县域。为实现辽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确保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增幅持续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目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势在必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当明确辽宁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县域,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收集了东部地区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距所在、分析差距原因、提出缩小差距的对策。本文东部地区包括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及海南7省,不包括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辽宁县域范围定义为44个县(市)。 
    一、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7年,辽宁通过县级扩权改革,加大对欠发达县(市)、县域产业项目贴息、“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园区产业项目贴息、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资金和县城及其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建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激励机制,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经济规模继续扩大。全省44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7.01亿元,同比增长23.5%,增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由上年的35.6%提高到37.0%;8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比上年增加1个,31个县(市)超50亿元,增加4个。全省44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4亿元,同比增长36.4%,增幅高于上年6.3个百分点;占全省13.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省4.1个百分点。其中,3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元,5-10亿元的有4个,3-5亿元的有10个,3亿元以下的27个。二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省44个县(市)一产增加值918.2亿元,同比增长19.7%;二产增加值1856.4亿元,同比增长25.4%;三产增加值1302.5亿元,同比增长23.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23.2:44.9:31.9调整为22.5:45.5:32.0,一产业下降0.7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0.6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0.1个百分点。三是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177元,比上年增加3303元,增长23.8%;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25.4元,比上年增加168元,增长36.7%。 
    ――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工业实现良好发展。2007年,全省44个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945个,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3777.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00.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40.6亿元。二是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全省44个县(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514.5亿元,同比增长51.0%,比全省增幅32.1%高出18.9个百分点;投资占全省比重为23.0%,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投资占GDP比重为37.1%,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对GDP拉力逐渐增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380.7元,比上年增加2158.3元。三是贸易外资较快增长。借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实施的契机,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全省44个县(市)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为14.0亿元,同比增长40.0%,增幅比上年高出18.6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达到8.7%,比重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四是消费品市场活跃。全省44个县(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231.1亿元,较上年增长82.1%。 
    ――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 
    一是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每万人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75人,小学在校学生622人,每个中学教师负担学生14.5人,比上年减少0.6人,每个小学教师负担学生14.9人,比上年减少0.3人;每万人专利申请数为1.1件,比上年增长5.8%;人均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0.3册,增长6.5%。二是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高。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和社会福利院床位数分别为25.1床和23.5床;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27.3人。三是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1542.2万人,占全省县域人口的65.0%,较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0.9万人,较上年增长5.5%;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职工数分别比6.6%和20.3%。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是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73元,比上年增加683元,增长16.7%。从44个县(市)来看,11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占25%,比上年增加7个,其中,长海县位居全国之首,达16019元;5000-6000元的有15个,占34.1%,比上年增加9个;4000-5000元的有15个,占34.1%,比上年减少5个;3000-4000元的有3个,其中,最低的义县3341元,比上年增加843元。从增幅来看,17个县(市)增幅超过20%。其中,阜新县2006年因遭受特大旱灾导致农民收入下降,2007年为恢复性增长,增幅高达52.2%,位居44个县(市)之首。二是城镇在岗职工工资进一步提高。全省44个县(市)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16201.6元,较上年增加3512.4元,增长27.7%。其中,8个县(市)超过2万元,1-2万元的有32个县(市),4个县(市)在1万元以下。三是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全省44个县(市)每百户居民个人汽车拥有量达到4.9辆,较上年增长16.7%,增加0.7辆;每百户居民中互联网上网用户达10.1户,比上年增加3.6户;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其中,7个县(市)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43个县(市)超过20平方米。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差距分析 
    近年来,辽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呈现出“县域经济地位不突出、综合经济实力不够强、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工业化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等特点。 
    (一)辽宁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够突出 
    2006年,辽宁县域GDP占全省比重达到35.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与东部地区相比,辽宁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突出地位还没有显现。东部地区(7省GDP合计为105997.25亿元,东部地区501个县GDP合计为56821.67亿元)县域经济所占比重已达53.6%,比辽宁高18个百分点。从分省对比看,辽宁县域经济占全省比重仅高于广东2.9个百分点,低于其余6个省,按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河北75.3%、浙江62.5%、山东58.6%、江苏55.6%、福建55.5%、海南46.9%。 
    (二)辽宁县域经济综合经济实力不够强 
    1.经济规模较小 
    ――地区生产总值较低,差距在二、三产业 
    2006年,辽宁44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0.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县域GDP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但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6年,辽宁县均GDP为75.0亿元,而东部地区县均GDP为113.4亿元,县均GDP差距为38.4亿元。4省高于辽宁,分别是江苏(211.1亿元)、浙江(158.7亿元)、山东(140.6亿元)、广东(109.8亿元)。 
    GDP差距的产生可以从三次产业的差距来看:县均一产增加值为17.4亿元,比东部地区平均水平15.1亿元高2.3亿元;县均二产增加值33.6亿元,比东部地区62.2亿元低28.6亿元;县均三产增加值23.9亿元,比东部地区36.0亿元低12.1亿元。辽宁县域二、三产业薄弱是GDP差距所在。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较低,差距呈扩大趋势 
    2006年,辽宁县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6亿元,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为4.9亿元,差距由上年的1.9亿元扩大到2.3亿元,仅高于海南(1.1亿元)和河北(1.5亿元)两省,略低于福建(2.8亿元)。最高的江苏11.1亿元,是辽宁的4.3倍,浙江9.3亿元是辽宁的3.6倍,山东5.2亿元是辽宁的2倍。 
    2006年,在全部县(市)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亿元的辽宁达到18个县(市),比上年增加8个,仅高于海南。其中,山东70个,比上年增加11个;江苏56个,增加9个;浙江51个,增加2个;广东38个,增加13个;河北29个,增加6个;福建22个,增加6个。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亿元的县所占比重来看,最高的为江苏,达98.2%,其次为浙江(82.3%)、山东(76.1%)、广东(48.7%)、辽宁(40.9%)。 
    从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来看,县域财政收入对全省的贡献率仅为14.1%,低于东部7省。从高到低依次为,浙江44.3%、江苏38.3%、山东35.6%、河北33.3%、福建29.9%、海南20.9%、广东17.4%。 
    ――农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2006年,辽宁县域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5.6:43.2:31.2调整为23.2:44.9:31.9,二、三产业比重都有所提高,产业结构也实现了新的调整,但相比于东部地区13.4:54.9:31.7这样的产业结构,辽宁县域经济中农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分省对比详见下表: 
    地区名称 
    一产比重(%) 
    二产比重(%) 
    三产比重(%) 
    辽宁 
    23.2 
    44.9 
    31.9 
    河北 
    17.3 
    54.3 
    28.4 
    江苏 
    10.1 
    57.1 
    32.8 
    浙江 
    7.7 
    57.9 
    34.4 
    福建 
    18.5 
    47.6 
    33.9 
    山东 
    13.8 
    57.7 
    28.5 
    广东 
    15.1 
    50.3 
    34.6 
    海南 
    49.3 
    22.1 
    28.6 
    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经济密度较低,差距较大 
    2006年,辽宁44个县(市)经济密度(=GDP/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为205.2万元/平方公里,东部地区平均经济密度为726.1万元/平方公里,差距较大。分省看,仅海南省(164.6万元/平方公里)低于辽宁,最高为江苏,达1426.5万元/平方公里,其次为浙江(1081.1万元/平方公里)、山东(1024.7万元/平方公里)、广东(543.6万元/平方公里)、河北(477.8万元/平方公里)、福建(381.4万元/平方公里)。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 
    2006年,辽宁县域人均GDP为13874元(比全国县域人均GDP11822元高2052元),东部地区县域(501个县)人均GDP为18876元,相差5002元,其中,辽宁仅高于海南(8115元),低于其余6个省,最高的是浙江达到28162元,是辽宁的2倍,其次为江苏22916元、山东19386元、福建16482元、河北15047元、广东15004元。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较低 
    2006年,辽宁县域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57.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492元低34.6元),比上年增加87.8元,增长23.8%;东部地区为816.2元,比上年增加164.9元,增长25.3%。辽宁增速比东部地区低1.5个百分点,差距由上年的281.7元扩大到358.8元。分省看,仅高于江苏(354.0元),最高为福建,达1646.7元,是辽宁的3.6倍,其余依次为浙江(1209.8元)、广东(723.2元)、海南(1663.5元)、山东(637.7元)、河北(484.5元)。 
    ――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最低 
    2006年,辽宁44个县(市)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689.2元,比东部地区平均水平17958.3元低5269.1元。分省比较,辽宁低于东部任何省份,最高的浙江达到25399.2元,其次为江苏18972.4元、广东16975.1元、福建16536.4元、山东15675.4元、海南14264.9元、河北14096.4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不高 
    2006年,辽宁县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0.5亿元,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为61.6亿元,差距由上年的17.2亿元扩大到21.1亿元。分省对比看,大大高于海南,略高于河北、福建;但分别只为江苏(108.3亿元)、浙江(91.7亿元)、广东(85.9亿元)、山东(52.9亿元)的37.4%、44.2%、47.1%和76.5%。 
    (三)辽宁县域工业化水平甚低,差距甚大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少 
    2006年,辽宁县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8.4个,比上年增加31.7个,东部地区达219.1个,增加28.9个,差距由上年的93.5个缩小到90.7个。其中,5个省高于辽宁,依次是浙江541.3个、江苏416.5个、山东228.3个、广东186.7个、福建142.3个。河北和海南两省低于辽宁,分别是60.7个和18.6个。 
    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差距较大 
    2006年,辽宁县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价)为63.4亿元,比上年增加23.1亿元,东部地区达到178.6亿元,增加40.8亿元,差距由上年的97.5亿元扩大到115.2亿元。其中,五个省大幅度高于辽宁,最高的江苏,达到413.1亿元,是辽宁的6.5倍,其余依次为浙江(295.4亿元)、山东(239.2亿元)、广东(158.3亿元)、福建(82.1亿元)。仅有海南(11.1亿元)和河北(60.3亿元)低于辽宁。 
    3.县域工业规模最小 
    2006年,辽宁县域平均每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的总产值为4933.7万元,仅相当于东部地区8149.2万元的60.5%。分省对比来看,辽宁县域工业规模最小,与最小的浙江(5456.7万元)相比还有523万元的差距,其余从低到高依次为福建(5772.7万元)、海南(5983.2万元)、广东(8479.5万元)、江苏(9917.6万元)、河北(9932.8万元)、山东(10476.3万元)。 
    4.工业劳动生产率不高 
    2006年,辽宁县域工业劳动生产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36.6万元/人,比上年的27.7万元/人提高了8.9万元/人,但与东部地区41.5万元/人相比,仍有4.9万元/人的差距。低于江苏(50.6万元/人)、山东(46.8万元/人)、河北(46.6万元/人)3个省,高于浙江(35.6万元/人)、广东(35.3万元/人)、海南(30.9万元/人)和福建(27.4万元/人)4个省。 
    (四)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1.贸易外资不够活跃 
    2006年,辽宁县均实际利用外资2768.4万美元,不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5797.5万美元的一半,高于河北和海南2 个省,低于江苏(15553.9万美元)、山东(8249.0万美元)、浙江(7986.9万美元)、广东(5103.6万美元)、福建(4273.6万美元)。 
    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达9.8%(按2006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7.8元/美元折算),比东部地区平均水平26.7%低16.9个百分点,仅高于河北(5.1%)和海南(2.5%)2个省,低于广东(40.1%)、浙江(39.4%)、江苏(39.0%)、福建(22.6%)、山东(13.6%)。 
    2.投资规模小,力度不强 
    2006年,辽宁县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22.8亿元,比东部平均水平32.2亿元低19.4亿元。分省看,最高的山东达到54.7亿元,是辽宁的2.4倍,高于辽宁的依次为江苏(51.7亿元)、浙江(45.2亿元)和广东(22.9亿元)。 
    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222.4元,比东部地区平均水平5362.9元低1140.5元,高于辽宁的有浙江(8024.0元)、山东(7539.4元)、江苏(5615.8元)和河北(4357.6元)。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仅为20.2%,比重较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但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45.3%)25.1个百分点,更低于东部地区7省。从高到低依次为,山东57.72%、河北57.71%、浙江51.6%、江苏39.4%、福建34.6%、广东27.2%、海南26.5%。 
    3.消费市场不够活跃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辽宁农村消费日渐旺盛,2006年,县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但与东部地区的32.6亿元相比,仍相差13.1亿元。仅高于河北(16.8亿元)和海南(7.0亿元)2个省,最高的是江苏,为55.2亿元,是辽宁的2.8倍,其次为浙江47.4亿元、山东40.2亿元、广东36.2亿元、福建22.3亿元。 
    三、加快发展辽宁县域经济,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建议 
    (一)着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占全省的比重 
    1.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进一步稳步、扎实、有序地推进重点县城和100个中心镇建设,充分发挥城镇在积聚人口和发展产业中的作用。二是强化城市经济发展对县域经济的辐射。明确县城功能定位,立足各自优势,加强对县域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政策引导;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以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 
    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12个沿海县(市)经济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雄厚,产业集聚度高,交通、现代物流、金融业、商贸业、旅游业较为发达,具有较强的积聚和辐射功能,将会对周边县(市)的发展产生经济的带动作用,从而带动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进一步增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 
    与东部地区相比,辽宁社会事业具有明显优势。县域城镇化率达20.7%,高于东部地区4.1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方面,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和社会福利院床位数分别为25.5床和21.4床,比东部地区高6.0床和5.6床,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7.5人,比东部地区多3.4人;文化教育方面,平均每个教师负担学生14.9人,比东部地区少2.9人;社会保障方面,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60.8%,比东部地区高6.3个百分点,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为12.9%,高出东部地区6.6个百分点。但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则不强,表现在百强县数量少,县域规模小、实力不强。2005年,仅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五省进入全国百强县就占80%以上,辽宁只有海城市和大石桥市2个县(市)。县域综合经济实力不强是辽宁县域经济与东部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成为关键。 
    1.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全国十强县之一的浙江绍兴县,走特色经济道路,发扬传统轻纺优势,全力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相比与东部,辽宁土地优势明显,2006年,县域每万人拥有土地55.1平方公里,是东部地区的2.1倍,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能源丰富,具备发展特色经济。因此,各地要打破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借鉴发达县(市)成功发展经验,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交通区位、科技水平等因素,在全球、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找准比较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 
    一是围绕市场做文章,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树立面向世界的观念,大力吸引外资,培育支柱产业,建立专业化市场,开拓遍布全国、走向世界的市场营销网络,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二是抓好重大项目引进。着重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市场容量大的、产品质量好的优势项目,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大项目落户,以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3.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县域经济质量 
    在加快经济发展、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重点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经济质量。改变靠农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以产业集群的提升和发展,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分三次产业而言,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优化升级;工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工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向重化工业、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模式转变;第三产业:结合各县资源禀赋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商贸业、中介服务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提高限于经济的综合实力。 
    (三)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 
    近年来,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工业实现了良好发展,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半集聚在城市。2006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50个,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38.3%,创造的工业总产值(现价)仅占全省的19.7%。县域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偏小、实力不强、发展水平低,是辽宁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关节点。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搞好精深加工 
    辽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尤其是粮食和肉类总产量高(2006年,辽宁县均粮食总产量达39.2万吨,是东部地区25.9万吨的1.5倍,仅低于江苏;县均肉类总产量为9.1万吨,是东部地区4.4万吨的2.1倍,高于东部7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显著优势。培育龙头企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发展配套产业,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实现从生产到加工到产销一条龙格局,完成农产品多次增值,增加农业附加值。 
    2.提高县域产业集中度,打造产业集群 
    一是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辽宁沿海带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围绕集群内核心企业,按照产业链条的发展要求,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实现产业扩张,从而实现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二是培育骨干企业。注重比较优势和特色产业是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坚持的原则,因此,必须在具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关注现有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以政策鼓励新龙头企业产生,及时引导相关企业发展和产业配套,积聚和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在人口、资源和环境三个约束条件下持久、有序、稳定和协调地发展。2006年,辽宁县域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为246.3元,比上年增加了48.2元,与东部地区302.3元相比,仍有56元的差距;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比东部地区低1.6个百分点。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