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铁工业走廊:铁岭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2008-6-23 14:5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保持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形成支撑力巨大的支点。2004年以来,铁岭市委、市政府把打造沈铁工业走廊作为战略支点,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大规模建设。截至目前,重点建设的18个工业园区产业规模基本形成,凡河新城区初具北方魅力水城形象,东北物流城全线开工,沈铁工业走廊已经成为加快铁岭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新铁岭大铁岭建设目标的希望所在。在省委、省政府全力实施“五点一线”开放战略、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战略和辽西北突破战略的新形势下,沈铁工业走廊建设必须创新理念,强化措施,乘势而上,着力抓好优化发展,使之进一步发挥出支撑铁岭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作用。
叫响战略品牌:完善规划,提升形象
品牌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力不只体现在产品的品牌上,更体现在区域的战略概念品牌、发展模式品牌、城市环境品牌和资源优势品牌上。沈铁工业走廊作为一个区域发展的战略概念,被写入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后,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关注。近几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战略部署,铁岭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南起沈阳、北至吉林四平,纵贯铁岭全境的沈铁工业走廊。通过建工业园区、建新城区、建大项目,实行高位对接,高层次转型,使这条经济带成功地实现了由农业带向工业带、由村镇带向城镇带的跨越。到2007年,沈铁工业走廊已入驻企业1050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47户,完成工业产值4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57%。一个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的新型产业基地初步形成。沈铁工业走廊已经成为铁岭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和铁岭对外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在省内外、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然而,铁岭要想达到强市富民、全面振兴的目标,作为支撑铁岭经济社会发展的沈铁工业走廊,停留在现有发展水平上还远远不够,必须完善规划、科学定位、整体包装、重点推介,将“名片”提升为“品牌”,让“走廊”成为铁岭开放的窗口、创新的载体、发展的支点,对内产生更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我们要站在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实施辽西北突破战略,加速经济社会全面振兴的高度,对沈铁工业走廊进行科学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总的思路是,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走廊建园区、园区聚项目、项目带产业、产业兴城市”的原则,突出发展“走廊”核心区、北部拓展区和东部拓展区三大经济板块,重点建设铁岭高新技术开发区、铁岭经济开发区、铁岭县工业园区等18个重点工业园区和凡河新城区、东北物流城,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依托沈铁工业走廊,主动承接沈阳经济区和“五点一线”经济辐射,构建与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相配套的工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煤电及新兴能源、先进制造及配套加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煤化工及生物化工、汽车改装、新型建材和高新技术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铁岭成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的新型能源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先进制造及配套业基地、改装和专用汽车生产基地、现代物流基地、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职业教育基地和旅游度假中心。通过重点产业带动,提升“走廊”形象,叫响沈铁工业走廊品牌,使之成为铁岭开放的先导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体制机制的创新区和新铁岭大铁岭的重要增长极。到2010年,“走廊”内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80亿元,使全市人口的60%、就业岗位的70%、经济总量的80%聚集在沈铁工业走廊区域内。
挺起工业脊梁:提升功能,做大项目,集聚产业
推进沈铁工业走廊建设,要始终把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主线,以建设工业园区、引进重大项目和发展产业集群为重点,打造充满活力、颇具潜力、富有影响力的经济增长极,挺起工业走廊腾飞的脊梁。
高水平建设工业园区。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域内外资金,加强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两年来,已经投入35亿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总面积197平方公里的18个工业园区,已有60平方公里起步区实现“七通一平”,部分园区达到“九通一平”标准。今后要在不断完善园区功能的基础上,按照“走廊”发展总体要求,高标准制定各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依据园区自身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环境特点,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提高项目入驻标准。每个园区重点培育1—2个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建设特色园区。特别要鼓励投资者以“工业地产”模式在沈铁工业走廊内建设专业产业园。
突出引进建设重大项目。园区是“走廊”的节点,项目是园区的支撑。加快推进沈铁工业走廊建设,就要不断地引进、建设、培育大批项目,实现项目的跟进接替,特别是要集中力量抓住一批带动力大、支撑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项目。重点抓好大唐集团总投资231亿元,包括煤化工、煤矸石发电、煤炭资源开发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煤炭能源综合开发项目。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等新型能源项目,全力支持铁煤集团、铁岭电厂、清河电厂做大做强,确保到“十一五”末期全市新型能源装机容量达到870万千瓦,煤产量2200万吨。积极推进铁岭陆平汽车改装等3家企业上市,打造百亿元产值企业。抓好金信生物化工、华扬机械、掌握客车等100个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增强“走廊”工业发展实力。争取每年都引进一批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增强沈铁工业走廊发展后劲。
着力发展产业集群。将建设工业园区、打造产业基地与发展产业集群相结合,依托产业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实现由工业集中向产业集聚跨越,由发展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跨越,把沈铁工业走廊推向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围绕能源、优质农产品加工、先进制造及配套和高新技术等重点产业,搞好配套和产业链延伸,着力发展新型能源、先进制造、机械加工、起重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橡塑制品等产业集群。培育核心企业,加强上下游产业配套,促进产业聚集和规模提升,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叫响汽车改装、有色金属、煤化工、生物化工等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概念,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加强城乡互动:依托沈铁工业走廊发展城市群
工业化、城镇化是沈铁工业走廊建设的“车之两轮”。只有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实施“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另一方面下大力气抓好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助推工业化,才能实现沈铁工业走廊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建设凡河新城区。按照加快融入沈阳经济圈的思路,铁岭市委、市政府在位于老城区以南12公里的凡河沿岸规划建设了一座核心区35平方公里、人口60万的新城区,探索一条城市建设的新路子。两年来,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运作、高速度发展,加速推进凡河新城区建设。已累计投资40亿元,完成了5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城市水系建设工程。市民服务中心、公务员住宅、教育园区、金融财政服务中心等一批工程正在建设施工。两座5万平方米的现代服务业孵化器已经动工。今年,铁岭市、铁岭县两级党政机关将按计划南迁到凡河新城区,使之成为两级行政中心、现代物流中心、职业教育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投资创业者生活休闲中心和独具山水特色的 “中国北方水城”。凡河新城区拉近了沈阳与铁岭的距离,应积极推进两市城际轻轨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大力加快沈铁同城化步伐。通过新城区的吸引和聚集,到“十二五”中期,铁岭中心城市人口要达到100万,城市化率要接近60%。
发展壮大沿线城市群。实施县城改造扩建工程,加快建设5个副中心城市,使其成为辐射和拉动县域经济的支点,成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加快开原清河一体化和调兵山、昌图、西丰城区建设步伐。通过园区带动、旅游带动、市场牵动、政策驱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重点建设新台子、八面城等20个中心城镇,形成沿沈铁工业走廊带状分布、梯次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放大辐射效应:以走廊为核心建设经济隆起带
沈铁工业走廊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复合型经济发展带。如果说,工业化、城镇化是沈铁工业走廊的“车之两轮”,那么,现代服务业等配套产业则是助力“走廊”的“腾飞之翼”。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加速现代服务业等配套产业发展,是实现沈铁工业走廊周边地区统筹协调发展,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依托沈铁工业走廊发展现代服务业,要突出抓好商贸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四大重点。
建设东北商贸物流基地。树立“不在低端市场抢饭吃,要在高端市场求作为”理念,以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降低区域物流总成本为目标,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和商贸企业。重点抓好香港华南城集团总投资100亿元、一期投资50亿元的东北物流城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800万平方米,是集商贸展示、电子商务、信息、仓储、货物配送及金融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超大规模商贸中心和高端生产服务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东北最大的物流中心。抓好开原再生资源物流中心和五金建材城、西丰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大商集团一级物流站等大型物流项目,努力把铁岭建成依托沈阳、立足东北、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进军全球的现代物流基地。
建设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加快创建集银行、证券、保险、产权交易和风险投资等多种金融服务功能于一体、金融布局合理、市场定位准确、有效控制风险、融资渠道畅通、开放水平较高的金融安全区和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建设为大沈阳经济核心区金融中心配套的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推进信用培植工程,积极搭建融资平台,优化金融环境,创建“金融生态城”。
建设文化产业基地。树立文化生产力理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叫响铁岭文化品牌,为“走廊”提供文化支撑。规划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文化产业创业孵化基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品交易等项目。重点建设东北物流城内投资15亿元、占地10万平方米的铁岭文化博览中心,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综合交易平台。挖掘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北二人转等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建设一批有影响、有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形成文化产业集群,使沈铁工业走廊成为东北文化创业基地和影视文化产业中心。
建设旅游休闲中心。结合适宜人居的“中国北方魅力水城”建设,规划开发凡河沿岸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区。重点抓好投资25亿元的和谐之都综合旅游项目,建设世界文明公园,主要展示两河流域文明和中华文明。挖掘东北历史文化,建设投资10亿元的“关东文化驿站”项目,开发集展示关东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建设“欢乐谷”等大型游乐项目。做大清河风景区、调兵山蒸汽机车博物馆等特色旅游项目,使沈铁工业走廊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圈的节点,进入全国精品旅游线路。
坚持科学发展:打造科技、生态、创业走廊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沈铁工业走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走廊,是体现新型工业化,有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工业走廊。因此,要突出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两大特点,扬起沈铁工业走廊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之帆”。
打造科技型走廊。工业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竞争、质量竞争。建设沈铁工业走廊一定把科技放在第一位,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科技创新走廊。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年”活动,立足沈铁工业走廊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具有后发优势、拥有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施技术改造的“1123工程”,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进产业升级。以铁岭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建设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基地。拓宽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省内科研机构合作渠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沈铁工业走廊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打造生态型走廊。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集约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树立“工业为主、生态优先”的理念,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全力推进环保示范园区建设,实现集约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科学发展。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把沈铁工业走廊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走廊、生态走廊。
打造创业型走廊。吸引创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保护创业,是保证沈铁工业走廊充满活力、长盛不衰的根本,是沈铁工业走廊的发展之“魂”。打造创业型走廊,关键是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和工作运行机制,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服务。加强园区管委会建设,使之全面履行规划、建设、招商、管理、服务五项职能。在各园区全面推进一门代办受理、一次会议审批、一个公章生效“三个一”工作机制,使园区管理成为未来政府运转的一个模式。简化行政审批。目前铁岭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已从500多项削减到现在的50项,是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城市之一。创新政策机制,对“走廊”经济发展所需土地、资金、交通等各种要素供应予以优先保证。创新服务机制,树立“资源+环境+项目=铁岭发展的未来”和“环境决定发展”的理念,按照“机制特活、政策特惠、服务特好、环境特优”的“四特”标准,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作者系铁岭市委书记)
(辽宁日报 李文科)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