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不等于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
2008-6-21 18:5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我国中部的六省市,近年来根据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规划,每年分别由一个省份牵头,举办一次中部地区投资贸易博览会(简称中博会)。今年中博会已进入第三届,主题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崛起”,其内容大多与东中部经济技术合作和中部省份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有关。
发达地区为何转移产业
发达地区为什么要向中部省份及其他地方进行产业转移?这当然与发达地区劳动成本上升有关。笔者前不久去了一趟深圳,同深圳市政府一位搞发展规划的朋友,谈起广东近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倒闭”或出走问题。这位朋友介绍:早在好几年前,深圳就已经因为土地、劳动力价格提高,而致力于推进产业升级,许多来料加工企业不再享受原先的优惠措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深圳陆续“倒闭”,不过它们并非真的就“倒”下去了,而是转移到了其他地方,去找了新的活路。
包括广东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移阵地的情景,不免给人以中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拐点”的联想,推进产业升级也似乎已经如箭在弦。不过,对这个问题,这几年又实际上有不同意见。2004年前后,在经济学家吴敬链、厉以宁、林毅夫、樊刚等人之间,发生了一场要不要重点发展重化工业的争论,一方指出中国如果过于倾向重化工业,会减少劳动力使用规模、不利于就业,正确的选择是应该继续保持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另一方则认为中国无法跨越重化工业阶段,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重化工业,中国才能完成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这两种看法孰对孰错?最近几年来中国工业和经济领域的一些变化,实际上正在给出部分答案。
它们可以说都是错误的,又都是正确的。如果中国到处都以重化工业优先,就会减少劳动力运用规模,带来就业不足、环境污染加重等严重问题。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一般劳动力资源极度富裕的国家,还必须保持相当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以保证充分就业。然而,不提高重化工业的比重,相反集中发展服务业和继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又会跟不上中国目前城市化飞速发展的需要,而且不适应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南沿海已面临发展瓶颈的现实。
中国经济已处“拐点”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如今处于“拐点”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统以低成本取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继续发展,受到了人力与自然资源成本上升的制约。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土地、矿产、石油等价格都在上升;从人力资源角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被城镇工业吸收殆尽,而且人口老龄化时代已到来,年轻人口所占比重日益减少,这使“人口红利”即将丧失。在这种情况下,东南沿海迫切需要产业升级,发展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要走出人力、资源依赖型道路,提高技术等无形资本的作用,要以技术和资本代替劳动和资源。
但是,所谓中国经济已处“拐点”,又不能一概而论。与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已达到相当水平相比,中西部地区基本还是农村社会,绝大部分人口是农村人口。从生产成本来论,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价格要比东南沿海低200到300元,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价格也要低得多。这些条件其实非常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就业水平,带动其工业发展,提高其城镇化程度。
产业升级的内涵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产业升级,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内涵,实际上是不相同的。东南沿海重点在于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而中西部地区则要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利用其人力与自然资源成本较低的资源禀赋,承接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一般制造业。
中国经济和工业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不平衡。所以发展战略也要因地区而异,同样一个思路不可能走遍天下都是“硬道理”。如果把上面提到的争论双方的看法结合起来,各取其一方面,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各升各的级,一方面推动东南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支持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使一些资本含量低和劳动成本低的产业能在中西部顺利发展,另一方面重点扶持东南沿海高端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等技术、资本含量较高的产业发展,则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这样,既能保持中国最近30年来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又能良好推进整体的产业升级,使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都能得到利用,各个地区都能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