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交困 东部纺织企业西移突破“生存困境”

2008-6-17 12:3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近日在一个研讨会上透露,截至今年2月份,纺织行业24%的企业出现亏损,2/3的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全行业利润率仅有微薄的3.18%。  
  纺织行业正在面临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出口退税率下调,棉花滑准税调整,环保成本增加,银行资金收紧等内外交困的形势。为求生存,谋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企业一面开始转型,实现产业升级,一面从中西部转移传统业务。 
  中国纺织行业的产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长三角化学纤维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的65%,纺织服装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的50%,纱占28%,布占40%,丝绸占62%。而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2006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价是134万元/亩,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的平均土地价格是10万元/亩。因此,尽管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有所缩小,但仍是承接东部纺织企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中国的东部与中西部有相同的文化环境、熟悉的法律环境,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减少了很多投资风险。而向海外转移,则要熟悉人家的法律,特别要避免与当地文化的冲突,是有很大投资风险的。” 
  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外贸增长远远高于内地市场增长的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今年外贸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下降到20%左右,内地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提高到20%左右。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将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内地。产业向内地转移可以兼顾外资和内需。中原地区可能成为纺织服装行业兼顾内需地和外需的物流中心。 
  “20年前,我国逐步形成了海外接单,沿海加工,出口国际市场这样一种纺织服装行业的运营模式。今后,中国纺织服装业将逐步形成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兼销内外市场这样一种个新型的运营模式。”范剑平说。 
  承接方要注重规模和效益并举 
  有关专家指出,产业转移不能放慢中国纺织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而是要利用跨地区产业链的优势,提高劳动生产力,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因此在这种产业转移过程中不能复制国际上纺织行业产业转移的路子,把高附加值的核心业务板块留在本土,把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向外转移。被转移方应积极进取,注重规模与效益并举。 
  据了解,现在全国的13个粮食调出省,多集中在中部地区。为确保粮食安全,当地不可能无限制地为转移而来的纺织行业提供土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博士吕政认为,对于不需要安装重型设备的轻纺工业,中西部地区合理规划限制其厂房占地规模。此外,中部地区在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而来的纺织服装业企业也不能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同样要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产业链的形成是成功承接转移的条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微告诉记者:“产业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几个工厂的集聚,而是产业的生态,特别是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或者说是一种产业网络的形成,是真正实现产业成功的承接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 
  中西部地区如何才能承接纺织服装业向本地区的转移?吕政认为: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降低运输费用。其次要转化政府职能,取消各种“苛捐杂税”,以降低交易成本;再次要提高产业的配套能力,完善标准化体系。此外,他还提到,中西地区要办好工业园区,提高为产业服务的水平,办好技工学校,增加熟练工人的供给。 
  企业界人士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七匹狼(002029行情,股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少雄说:“中西部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资源、电力等比较优势确确实能降低成本,但还要考虑到上下游配套,物流等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条件。”郑州领秀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斌则表示,要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方式来评估自己,把迎接沿海纺织服装的转移放到战略高度来对待。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