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济源钢铁发展之路

2008-6-17 10:4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石忠岭 张年农
    “发展是企业立足之基,机制是企业活力之源,科技是企业腾飞之翼,改制是企业动力之本。”
    6月16日,在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成立50周年庆典大会上,该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李玉田对企业50年的发展做出了以上深邃而精辟的概括。
    济源钢铁集团成立于大跃进时期的1958年,从两座3立方米的小高炉起家,走过了土法上马、转产合并、再次创业、革新工艺、机制体制转变等曲折的历程,经过几届企业领导职工前赴后继五十载、沐风栉雨逐梦想的不懈奋斗,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四座508立方米高炉,集以铁、钢、轧钢、动力为主线,以矿山、焦化、铸造、安装、汽运、实业、建筑、发电、微粉、石油、房产等为辅的系统配套的工业生产企业。实现了“由铁到钢、由钢到材、由建筑用钢到工业用钢,由普通用钢到优特钢”的成功跨越。
    该企业目前固定资产达50多亿元,员工6000多人,钢产量将突破3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百亿元,利税10亿元规模的企业,成为中国500强企业,中国500强制造企业,位居世界钢铁110位。
发展是企业立足之基
    “钢铁企业的效益是规模效益”,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大型化的装备、没有先进的工艺流程,就难以取得成本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没有适度的企业规模,就难以取得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效益。李玉田董事长说: “济钢的实践再次阐释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正确性。”
    近15年来,济钢不停步地连续扩建改造,先后投资40多亿元,完成了炼钢一期、二期工程,连铸一期、二期等工程,并启动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壮大企业规模的同时,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工艺装备水平,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实施由建筑用钢向工业用钢转型,由普钢向优特钢转型的步伐。系统把握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快速成长。 (下转第6版)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它同样适合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济钢,在河南省钢铁行业中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铁厂。
    1993年以后的中国,以小平同志南巡而掀起的改革开放大潮汹涌而来的时候,市场经济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而显现出巨大的威力,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界法则无情地考验着企业。
    济钢之所以在九十年代长达十年的市场低潮中免遭淘汰,脱颖而出,是济钢人及早地转换了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精干主体,剥离辅线,使辅线和后勤单位成为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
    告别旧的用工和干部管理制度,废除了内部招工制度,面向大专院校和社会公开择优录用员工,通过末位淘汰和评先评后,实行竞争上岗,员工队伍素质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同样,竞争上岗、末位淘汰、能上能下、动态管理也成为济钢干部制度的核心。
    认真学习邯钢经验,实行了成本倒推,按贡献分配,让员工收入和成本、效益挂钩,同时收入分配坚持向一线生产岗位、苦、脏、累、险、高责任、高技术岗位倾斜。
    在九十年代企业困难时期,每年学邯钢挖潜增效都在5000万元以上,才使济钢得以维继。
科技是企业的腾飞之翼
    “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践行者,也是企业决胜市场的重要资本。"李玉田董事长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在企业的经营中不断的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的。
    济钢80年代以来进厂的大中专毕业生大都占据了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骨干队伍。
    济钢重用人才体现在能够打破地域界限,从五湖四海广纳贤才,并委以重任;体现在注重发挥了人才的作用,实现了人才与企业的互动。
    济钢通过事业的氛围、优厚的待遇和真挚的感情,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济钢的人才队伍稳定,“比学赶超”氛围浓厚,干部和科技队伍的专业结构和管理水平不低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人力资本成为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也是今后决胜商场的重要资本。
    济钢多年来坚持不懈地追求技术进步,积极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淘汰落后工艺,使企业的技术装备、工艺流程迅速赶上国内外先进水平,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据中国钢铁协会冶金信息中心2007年年底对国内84家钢铁骨干企业统计的数据显示:该公司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排名第10位,总资产贡献率排名第11位,资本保值增值率排名第10位,全员劳动生产率排名第10位,净资产收益率排名第19位,人均产钢排名第9位。
    “正是近15年来的技术进步和技术队伍快速成长,才使济钢迈入了国家大型骨干企业行列。”
    上述一组组的数据与李玉田董事长的这句话互为诠释、相得益彰。
改制是企业的动力之本
    “体制活,则思路阔;体制顺,则工作通。”
    基于这一思路,以李玉田董事长为首的领导班子,2001年对公司的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就在那一年的11月8日,经过反复酝酿,一个全员持股的新济钢——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破茧而出,成为全国钢铁企业中第一个 “吃螃蟹”的国有企业。
    改制以后的济钢人心齐了、观念新了、看得远了、效率高了。
    几乎百分之百的员工变成了股东,和企业结成了利益的共同体,由虚拟的企业主人成了真正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经营者和决策层克服了重重困难,着眼于企业的五年计划、十年规划以至长期发展,并以科学的态度付诸实施,使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2007年实现钢产量250万吨,销售收入88亿元,利税总额8.34亿元,其中利润4.14亿元,税金5.43亿元,员工人均收入2万元,分别是改制前2000年的7.8倍、13.3倍、10.3倍、14.8倍、10.9倍、3倍。
    2008年预计销售收入超100亿,利税超10亿,两税上交超7亿元,呈现了国家多收、企业多留、员工多得的 “三赢”局面。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有济源钢铁50年曲折发展铺就的发展之路,有以李玉田董事长为首的领导集体正确领导,有全体职工的同心努力,走过50年辉煌历程的济钢,而今正迈步向着 “打造中国建筑用钢和工业用钢精品基地”更高的目标跨越。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