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8-6-16 13:4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1、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踏上新起点。“十五”时期,全县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宁都”发展战略,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85%和9.1%。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42.72928.3调整到33.3935.7630.85;工业比重上升,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坚实,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交通“瓶颈”制约得到较大缓解,电力、水利、通讯设施更加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干部群众思想精神发生深刻变化,开放型经济取得重大突破。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五年来的艰苦奋斗和扎实工作,使我县加快崛起的基础更加坚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踏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我县未来五年发展必须抢抓机遇,勇于挑战。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国家又加大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我市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国家规划建设泉州—南宁、济南—广州两条高速公路将途经我县,这对于我县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国家对粮农的补贴、农村税费减免、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等政策的出台,为农业大县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省域、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县财省管”体制、新农村建设、“十大体系”建设等有利因素,加上我县这些年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经验,势必影响和带动县域经济和社会的新一轮发展。但是,我县的发展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入世过渡期已于2005年结束,随着农产品关税配额结束、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地域、股权和数量等限制的取消以及服务业的开放,对农业、商业和服务业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我县现有能耗型产业、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粗放型经济增长特征突出,调整经济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体系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交通、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经济自主增长的内生机制尚未形成,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和谐发展、安全发展仍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县上下务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敢于和善于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我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3、“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加快崛起,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完善机制体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化,大力推进城镇化,力争达到并超过全市发展的平均水平,努力把宁都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安康的县域强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全县上下必须做到:
——加速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努力通过招商引资,向上争资,激活民资,不断加大对经济建设的投入,确保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大力发展税源型经济,不断夯实基础税源,壮大主题税源,培植新兴税源,加强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多方增加财政收入,全力做大财政“蛋糕”。
——加速推进“三化”进程。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主攻市场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产业,加快企业向园区集中,全力做大工业经济规模,构筑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坚持以工促农,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力度,不断壮大农业主导和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利用工业发展在解决就业、积累财富方面的突出作用,加速人口向城镇集中,进一步扩张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促进第三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增强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形成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
——加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十大体系”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公共财政等改革为重点,盘活存量资产和存量资源,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资金、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育成长,促进各种所有制形式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加速与“长珠闽”地区的对接互动。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和经济低成本等比较优势,主动参与“长珠闽”经济圈的分工协作,抓住获得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空间,加快“接轨”与“融入”,逐步实现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用、体制互融、政策互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创优发展环境,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更加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全稳定。
4、主要目标: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总量有较大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三次产业比2010年实现24:42:34;经济运行质量有较大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进程加速;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稳步提高;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2010年主要预期指标:
——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30%。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
——利用县外资金年均增长20%。
——城镇化率40%。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以内。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
二、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1、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融合重大战略来实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即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制度化、规范化的培训体系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并以此为契机,抓好农村医疗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的发展,争取在“十一五”期末初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2、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实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产业互补支持市场互补,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围绕优质稻、黄鸡、脐橙、加工型红薯四大主导产业和白莲、席草、蘑菇、茶叶、蚕桑等五个区域特色产业,推进产业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进程,实现脐橙、柑桔种植面积20万亩,黄鸡出笼3000万羽,白莲8万亩以上的目标,形成席草2万亩、桑园5万亩、磨菇200万平方米、加工型专用红薯8万亩、烟叶2万亩的规模,稳定粮食复种面积85万亩左右,逐步建成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和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长期稳定的互动型发展关系,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推进无公害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组织社会化程度。逐步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提高六个能力,即耕地资源的产出能力、农田水利的保障能力、农民科技的创新能力、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农业抗御灾害能力、农业发展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具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建设。以改善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为重点,搞好老埠、高岭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龙下、东风等水库的新建;抓紧走马陂、团结等灌区的续建配套和新建一批蓄水、引水工程,扩大灌溉面积,确保全县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以上,旱涝保收面积40万亩以上。加紧梅江、琴江两岸圩镇及农田的防洪堤建设和改造,重点完成县城防洪堤的续建加固工程,使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以上。大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二是电力建设。大力抓好龙下电站等小水电站建设,力争新增装机容量20000KW。抓紧完成县城第三期电网改造,进一步完善城乡电网。三是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强与发达地区大公司、大集团以及高等院校的联系合作,开发白莲、西瓜、脐橙、黄鸡以及木竹等深加工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支持蚕丝、蘑菇、茶叶、大米、薯粉生产企业改进工艺流程,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从三个层面做好工作:政府层面要着力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服务体系,包括农技、农机、防疫、检疫等方面;农民层面要组建和完善各种协会、专业合作社、社区合作化,提高农民自我服务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社会层面要健全生资供应、市场信息、农产品运销等服务机构和经营主体。
4、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制,充分发挥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三产服务技能和城镇生活知识为内容的农民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创业能力,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农民、产业工人和三产服务者。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完善村民理事会制度,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水平。
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1、培育支柱产业群。以工业园为载体,承接上游下游转移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配套,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一是立足于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以磨菇、红薯、粮食、白莲、脐橙等加工为重点,发展食品制造业。二是立足区域内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制鞋制衣、制塑等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三是以现有机电工业为基础,加快培育发展机电工业;四是立足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和矿产开采加工初具规模的优势,形成从初级矿产品到深加工的矿产开采加工产业。争取四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6亿元以上。
2、加快形成工业增长板块。进一步加强现有水东工业园的建设,全面完成3000亩的开发面积。加快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项目集群组合,推进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化使用、产业链式化延伸、企业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提高工业园区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使其成为一个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服务优质、管理有效、良性发展的精品工业园,力争园区工业年产值达15亿元,创利税1.5亿元,实现劳动就业2.8万人。遵循生产力布局规律,以产业为纽带,依托319线交通便利优势加快工业走廊带的建设。
3、大力发展民营工业。在全面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同时,营造促进民营工业发展宽松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在税收、土地利用、信贷、进出口权限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平等待遇。鼓励民营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民营工业向工业园聚集。
4、加速推动服务业全面繁荣。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植新兴服务业。积极对接长珠闽旅游、度假、休闲的消费需求市场,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对旅游服务设施的投入,兴建“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开发以翠微峰景区旅游为主线的生态旅游、客家旅游、红色旅游精品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现有流通、运输、仓储等企业,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和配送中心。运用现代营销方式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专卖、电子商务、专业批发市场等新兴流通业态。大力发展家政、医疗、维修、餐饮等城乡社区服务业,培育和发展房地产、信息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租赁服务、会计、审计、律师专业服务、体育休闲、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探索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途径,不断延伸和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业档次。
四、着力抓好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市场化
1、继续抓好“十大体系”建设的贯彻落实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率先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技术标准覆盖面,创出一批特色品牌;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各类产权市场;积极发展物流主体,培育物流服务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业态。同时,参照沿海地区的做法,进一步推进政策创新,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强化银行信贷服务,尽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努力消除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引导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领域,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2、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务公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精减机构和人员,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行为监督,建立依法治县、依法行政的法制型政府。加快实施电子政务,建立信息公开、政务公开、行政高效的政府信息网络体系,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统一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
3、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户籍制度、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农村社会事业体制、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大力度整治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规范有序的农副产品“绿色通道”,鼓励和扶持民间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各种农产品的流通,形成多元化购销体系。
五、全面深入抓好环境建设,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
1、打造承接平台。把城镇打造成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县城按照“一江两岸”和一城三区(南为工业园区,中为商贸居住区,北为翠微峰景区)格局来规划建设,着力扩张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对经济发展承载能力。依托五纵四横的城市框架,加大新区开发力度,重点抓好登峰大道、三环路、翠微西路为主轴道路的建设和完善,加快工业园区、金盆小区、龙边溪新城区等新区的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使城区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形成承载城区人口达20万。积极实施塔山公园、市政广场、体育中心、影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行政中心、城市管道天然气工程、城市垃圾处理场等一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中心县城、中心集镇、普通乡镇三个层面,科学规划,分类建设,突出特色,以三线(319线、宁临线、昌厦线)、六镇(长胜镇、黄陂镇、洛口镇、赖村镇、青塘镇、固村镇)为重点,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重点乡镇为骨干,以普通乡镇为依托的城镇网络。
2、完善对接通道。根据国家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泉州至南宁等高速公路途径我县的大好机遇,认真抓好相关配套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快建设与宜黄、永丰县的县际通道,推动边贸经济的发展。着力抓好县乡公路的建设改造和通村水泥路建设,争取实现80%的县道达四级路,80%以上乡道达四级副公路,通村水泥路800公里。
3、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规范审批内容、条件、程序和时限,增强审批透明度。加快完善政务超市,把更多的审批事项进入中心,实行联合办理。切实加强机关效能监察工作,用硬措施治理软环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着力加强诚信建设,加快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政府公信度,在服务、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规范行为,遵守信用,带动全社会树立诚信宁都的形象。加快建立企业信用评估和信用担保制度,强化企业信用。建立信用惩戒和激励机制,强化行为约束,培育个人信用。
4、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主动对接“长珠闽”区域经济,提升参与区域经济分工的能力,扩大开放型经济规模。创新招商方式,突出产业招商、行业招商、定向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把招商引资同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产业集群、壮大工业和促进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的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沿海去投资兴业,扩大宁都经济的影响力。
六、大力实施科技兴县、创业富民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宁都
1、激发全民创业的潜能。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弘扬创业精神,加快形成人人思创业、谋创业、善创业、能创业的社会氛围。加快壮大本地创业力量,积极引进外部创业力量,激活各类创业主体。进一步清除机制和体制障碍,拓宽创业空间,搭建公平竞争平台,鼓励和支持各类创业主体进入法律未禁止的领域,各展所长,自主创业。全力打造创业载体,加快建立和完善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提升创业环境。着力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切实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为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创造更好条件。着力教育和激励各级干部立足本职,胸怀大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组织、领导、服务全民创业中创出一番崭新的事业。
2、加快科技进步。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强化科技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努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提高科技兴农、兴工的水平。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实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才与生产单位对接,扶持和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系,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区域间科技合作和交流,努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3、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高标准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和水平。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调整教育网点布局。普及高中教育,高中毛入学率达85%以上。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引导政府、社会、企业、公民个人多种形式办学,基本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农科学结合、三教统筹,为社会建立各类技术人才岗位培训和技能教育的基地。
4、创新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着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重视培养农村经济人,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造就一支队伍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人才队伍。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积极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舞台,激励人才作贡献。不断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大力倡导并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业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保障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开创人才备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5、积极扩大劳动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总量。鼓励支持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力、大中专毕业生申办企业、创办经济实体和自主创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加强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民工职业介绍和培训服务力度,扩大农民工转移就业。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和谐平安宁都
1、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切实保护耕地,坚决执行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严格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规范土地审批行政行为。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搞好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长远规划,按照统一规划、计划开采、规范经营、限产保值的要求,对钨、稀土、萤石等开采实行配额生产制度,加强萤石、锂辉石等初级矿产品的深度加工鼓励和引导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抓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全力推进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区、水土保持重点保护监管区,加强水、地、矿产、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争取梅江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环宁都县城绿色生态圈工程、凌云山自然保护区等项目立项兴建,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环境破坏。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和“三同时”制度,着力抓好煤炭、化工、建材、矿产资源开采等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对工业SO2、COD、烟尘、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行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实施“蓝天、碧水、宁静、净化、美化”五大环保工程,重点抓好城乡水质、大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城乡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
3、加快文化、卫生、广电、体育事业发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基层文化事业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物保护,进一步改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设施条件,抓紧影剧院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乡卫生服务机构和制度的配套和完善,增设康复中心、老年病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肿瘤医院等医疗机构,建立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全面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扩大覆盖面,提升传输质量。增加体育事业投入,提高群众体育普及程度,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
4、切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法》,以稳定并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为核心,以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为重点,加强基层基础网络建设,积极开展优质服务,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健全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县人口控制在78万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8.2‰,使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生殖保健,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
5、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来投资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依法纳入养老保险范围。继续做好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和救助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机制。
6、促进社会安全稳定。妥善处理社会利益关系,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考虑群众的可承受力,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能力,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执法标准,加强对药品、食品、餐饮卫生的市场管理监督,建立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依法治县,规范执法行为,维护司法公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