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实施“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战略

2008-6-16 13:0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民生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指针,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生,民之生计。大到党的基本路线、国是国策;中到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市场物价、医疗卫生等各行各业;小到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冷暖安危……这些年,包头市将惠民、宜民、富民“三大”民生篇章书写得扎实厚重,让我们在当地巨大变化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民生大于天! 
        从“建设中西部经济强市”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包头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解决民生问题与经济、文化、生态、环保、城市建设等等重大问题结合在一起,将更多财力投向了民本需求,更加注重了人民福祉的不断提升,更加注重了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增长,力求让每一位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更快提高、居住环境更加优良、享受的公共服务更加完备、生活更加美好安康。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级党和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和行动,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要让棚户区人民告别窝棚住进楼房”。2007年11月8日,总投资34.6亿元、总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的石拐区棚户区搬迁改造住宅工程在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面开工。这一项目包括住宅、学校、医院和文化服务设施等非经营性公共建筑。建成后,棚户区的1.4万多户、近4万多名棚户区居民将喜迁新居。
        2008年4月11日,暮霭时分,我们来到了石拐区大发矿区。这里的棚户呈梯形分布,70多岁的李培琛老人就住在坡顶。站在老人的家门向坡下望去,漫坡的“干打垒”及简易住房毫不掩饰地展示着它的荒凉与破败。“在阴冷潮湿的矿井干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新楼房。政府一有钱就想着给我们办事,好啊。”李培琛老人万千感慨。
      “将在下一个雨季来临之前将房屋钥匙分到居民手中。”这是石拐区人大代表张桂艳在今年石拐区人代会上听到的最新消息。包头市投巨资为4万多棚户区百姓带来了对“家”的美好憧憬。
        被称为民生工程大手笔的“另一笔”是包钢尾矿坝周边村落的整体搬迁工程。建成于1965年的包头钢铁公司尾矿坝经过40多年的日积月累,已形成一个周长12公里、占地11平方公里的地上“大悬湖”。2007年8月初,为包钢尾矿坝周边受污染的5个村村民建造的32万平方米的新村动工兴建,这个体现着蓝天、绿地、白墙、红瓦建筑风格的新村将成为6000多村民的新居。
       “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不做秀、不搞花架子,一丝不苟地抓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要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这是包头市委、政府的民生工作宣言。
         固阳县二社村曾是当地有名的“光棍村”,全村40岁以上的光棍就达百人。2007年5月27日,正在基层调研的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莫建成一行走进二社村看到了这里的情景。一个仅距县城18公里的村落如此贫穷,让大家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极地之寒”。
        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包头市迅即提速。加快推进城乡产业、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进程;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机制,尽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农牧民工进城落户、子女进城就读,农牧民进城就业、进城就医报销实现“无障碍”,一系列政策措施很快出台实施。
         二社村也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100户、392人全部搬迁到了固阳县王二壕工业园区,村民们转变角色进入企业打工赚钱致富。据了解,到“十一五”末期,包头市将稳定转移农牧民30万人。
        “以人为本,就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要为人民群众办一批好事、实事,要把新增财力的大部分用于改善民生!”包头市的主要领导如是说。
         毫无疑问,走向民本时代已经成为包头市发展前行的轨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已成为这条轨迹上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2007年,包头市把新增财力近20亿元中的16亿元用于民生和社会公益事业,年初承诺的18件36项好事实事在年底全部“高质量”亮相。
          2008年,包头市财政预算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支出比2007年预算又增加1.6亿元,向老百姓承诺的好事实事增加到了20件40项。
        在今年4月14日召开的呼包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市委、政府又作出郑重承诺:“包头市将立足于改善民生,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力度更大,受众更多,机制更长效,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可以想见,日后包头的老百姓在盘点一家老小的生计时,将为这些话带给他们的更多实惠而充满信心和欢欣。
         宜民篇:一座城市就像一部翻开的书籍,从中可以读出城市的内涵。从包头这个工业重镇中人们读出的是温馨的氛围、清明的环境、厚实的文化和市民与日俱增的自豪……令城市更加宜居,让人民更加满意,成为包头这部鸿篇巨著的主题。
        说起包头市的城市规划,大概算得上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最具前瞻性的城市规划了,它是当时中央惟一批准实施的地级城市总体规划。用专家的话说,这种组团式、带状、多中心布局的特点,现在看来并不落伍。
     “坐在马脊梁隆起的老屋前,荡着遐想的秋千,寻找热爱东河的理由,小河套改造为南海湖、新景区代替了旧河槽,土坯房变成了幢幢高楼,树木成荫绿化了老包头,也许这就是热爱东河的理由。”
        写这诗的不是诗人,而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东河区的老百姓,他们用最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了包头老城东河区的新面貌。
         从羞于承认到自豪地宣布“我是东河人”再到“我是包头人”,不仅仅老城区有了被热爱的理由,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以自己是包头人而骄傲。几年来,包头市愈来愈丰满的大城市框架让人们为这座城市而自豪,当地实施的“城中村”改造、鼓励开发商改造旧城区、建设经济适用房,加快实施廉租房等建设,也让不同消费层次的每一位市民赖以生存的安居“小巢”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包头市,每一条路的拓宽,每一条街的美化,每一座建筑的落成,都从城市建设的长远规划着眼,从改善百姓实际生活环境出发,一切都力求体现群众的根本利益。
        伫立东河区委、区政府10层高楼窗前向北远眺,蓝天白云下,一家家城中企业正在陆续迁出。据东河区宣传部部长刘燕丹讲,3年中,东河区共迁出城中企业40多家。
        2007年10月1日,《包头市赛汗塔拉城中草原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国家林业部门的一位专家曾指出,目前中国城市最短缺的,不是高楼大厦,不是柏油马路,而是生态产品;城市功能中最脆弱的,不是经济功能,不是社会功能,也不是文化功能,而是生态功能,这已成为中国城市与发达国家城市的主要差距。而地处中西部地区的包头却恰恰在这方面填补了中国城市的空白。绿色不独包头具有,但城市中的草原只在包头才能找到。人们无法想象,这个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的西部城市会如此之“绿”。为此,包头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之美誉。
        联合国人居署考察团在考察包头时,看到包头满城的绿色,彻底改变了对中国西部城市的看法。考察团负责人说:“没来之前,想象不到在中国西部还能建成什么像样的城市。来到包头后发现这里居然这么美,真是了不起。包头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典范。”于是,包头又当仁不让地成为“联合国人居奖”荣耀城市。
        对于包头市这个老工业基地而言,原来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如何由老变新是一大难题。然而,如果你来到包头,看到内蒙古一机集团为鹿城增添的西湖、东湖,看到包头市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内碧波荡漾的白银湖,你就不得不相信循环经济为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活力和张力了。
         新型工业化让包头市尝到了“环境效应”的甜头。近日,从杭州举行的2008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年会上传出喜讯,包头市昆都仑区被授予“2008中国商业地产最具投资潜力城区”荣誉称号。
        一位晨练的老人骄傲地告诉记者,在包头市,居民出了家门随便往哪个方向走10分钟,都会有一片绿地或锻炼场所。追逐绿色是包头市各级领导为之奋斗的目标,在追逐绿色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市民对这个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现在,包头市上下已形成共识,林地是高压线,不能占,只能保。在各地都在强调经营城市,使稀缺的土地资源最大化升值的今天,包头人却固守着创造人居最佳环境这一理念,无怨无悔。如今,包头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已达到了12.67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21%。
        包头市把科学发展观融入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从民生角度来考虑环保生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已越过了一域、一时、一任,把目光远远地投向了发展的未来。
        在包头市采访之时,这座城市正在做一件全市总动员的大事———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要全力以赴迎接全国文明城市新一轮的再评选。他们认为,全国文明城市这个荣誉不是各级官员头顶上的政绩光环,而是全市人民发自内心、引以自豪的一种光荣感、幸福感,是全市人民对这座城市的一种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正是这种极强的认同感,包头市广大干部群众决心齐心协力打好迎接再评选的攻坚战,继续蝉联这个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荣誉。
       居住舒心,办事也顺意。4月12日一大早,青山区居民安玉河和马振夏相约来到区社会工作中心签订房屋租赁合同,个体工商户赵女士则满心欢喜地前来为自己办理今年的养老保险手续。在这个建筑面积达1.28万平方米的社会工作中心现场,熙熙攘攘的服务大厅里人们来来往往,一切井然有序,大家各办所需。
        青山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孙跃军介绍说,为了打造自治区范围内旗县区级一流便民中心,青山区投资8000多万元建起了这个由人力资源、社区服务、行政审批、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文体活动、法律援助6个服务中心组成的包头市青山区社会工作中心。
        青山区社会工作中心是包头市在城市软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个缩影。如今,这个城市的政府公共服务行业已全部推行了“阳光工程”,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实际行动。“公仆有了样,服务还了样,窗口变了样”,成为老百姓对当地打造服务型政府发自内心的赞许。
        加快新都市区、滨河新区建设;全力打造以土右旗萨拉旗镇为中心,连接呼包鄂“金三角”的中等城市;建设包头市会展中心、科技馆、体育中心、少年宫、万水泉污水处理厂、青昆垃圾卫生填埋场等公益设施……随处可见的一批批城市硬件项目都在告诉人们,加快完善城市硬件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已经成为包头人追求城市文明的新的理念.
        富民篇:科学发展是富民强市的必然路径,富民强市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义。包头市人民在这一施政总纲的统领下,在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2007年1月5日,中共包头市十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包头市将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战略统领一切,全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包头!
         科学发展是富民强市的必然路径,富民强市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义。“八字方针”成为包头市决策层的施政总纲。
        实施这一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摆在这座工业城市面前最紧迫的任务和必然的选择。包头经济在“调整、提高、增收、突破”方针指导下,迅速“转身”,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构筑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2007年底,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0%,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经济总量继续稳居全区各盟市之首。
         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3.3:51.6:45.1。服务业完成投资370亿元,投资增速62.8%,服务业投资增速首次超过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与工业经济相比仅差1个百分点,形成三次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的新格局。
         在包头市采访,最能体现包头市经济战略转型轨迹的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汹涌来势。漫步钢铁大街,在建和改建的大型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以新增100万平方米商用楼宇为基础,一批商业广场、星级酒店、写字楼和商务公寓项目建设进程加快,家乐福、沃尔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纷纷入驻。
        行进在位于昆区的包钢鹿畅达物流园区,庞大的建设规模、纵横的铁路专用线和繁忙的交易让人目不暇接,这里正向着西北最大物流企业的目标迈进。在东河区,以包头豪德贸易广场为标志的蒙西地区重要物流中心的建设也已初步显现。具有口岸功能、港口功能和货物集散等功能的现代物流平台———包头无水港的建设进展顺利。不久前,总投资20亿元的包头神华物流港(集散中心)项目正式落户包头稀土高新区。各旗县区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推进煤炭、粮食、蔬菜、生产生活用品等专业物流园区的建设。
        有着“钢城”、“稀土城”之称的包头,围绕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稀土等支柱产业进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所取得的成就让人振奋。短短一年时间,包钢集团宽厚板、华业特钢不锈钢、包铝精铝、成基等化成箔、富诚铝轮毂、北重超高压锅炉、韵升强磁等一大批产业延伸项目,推动优势特色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层次大幅提升。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0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8.5%。
         一位研究包头经济的专家认为,2007年是打基础之年,一大批延伸产业链的项目落地,其效益将开始从2008年显现。今年首季的经济运行情况印证了这一论断,全市五大重点行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0%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3%,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30个百分点。
         作为龙头老大的钢铁行业雄风再展。在包钢集团钢铁产能达到1000万吨、板管轨线等产品产量比上年明显增加以及围绕华业特钢配套的下游企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钢铁行业实现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0%,占到全市工业总量的45%以上。
        在引进吸收基础上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步伐成为包头工业经济的又一亮点。包钢的一位负责人认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是包钢优化冶炼工艺、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强企,已普遍被企业视为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包头市已经拥有了贝氏体钢、百米高速轨、防爆工程自卸车、兆瓦级双发电机风电机组、永磁电机、镍氢动力电池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使得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2007年,全市拥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180家,占自治区的55%,实现增加值10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0.6%。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各旗县区也从实际出发谋划发展大计,全市形成了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大好态势:昆区的“三带三区”战略显示出中心城区的气魄;青山区全速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建设;东河区构筑新型生态工业区、生态旅游度假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等五大特色区域的发展方略使这个老城区呈现出全新的魅力;土右旗着力打造呼包鄂间的新型中等城市;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牧业向水资源富集区集中、农牧业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三个集中战略”推动达茂旗“兴边富民”迈出了新步伐;白云区以服务包钢为中心,积极推进包钢引水入白和管道输送铁精粉项目建设,并利用风能倾力打造绿色能源基地;处于转型期的石拐区努力打造中国“镁都”的规划正在取得新进展……
        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用更宽广的视野谋划发展,承接更高层次的产业转移,是包头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求大发展的新追求。
        “金三角”经济工作座谈会刚刚结束,由旗县区和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包头市党政考察团便赶赴京津冀,拉开了今年港澳台、京津唐、山东半岛、东三省等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序幕。地处偏僻的“山城”石拐区,今年镁合金及下游产品项目集聚落地,当地以“镁、煤、铁”为核心要素的产业链已经显现,项目不断续接,发展后劲充足。他们将依托项目与江浙市县加大区域经济合作。当地领导称,石拐要把自己放在自治区甚至全国的范围内谋划发展,已完成规划的新区将建设中国北方塑料模具园区和国家级的合金材料专业市场,这将成为石拐区产业的新亮点和包头市经济的新增长极。
        与此同时,包头市正在紧锣密鼓地搭建“东联北开”大通道。去年底揭牌的天津市与包头市跨区域口岸合作的重点项目———包头无水港的建设已基本成形,并开始逐渐发挥在组织货源和便捷通关方面的作用,实现了包头陆港和天津海港功能的无缝对接和互为延伸,使自治区西部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位于中蒙边境的满都拉口岸,也正在积极争取杭吉口岸———珠恩巴音铁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口岸关区建设。
         随着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30万吨级码头等物流通道建设力度的加大,包头在去年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的基础上,今年实际利用外资要力争达到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突破20亿美元。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自治区率先发展的地区之一,包头市在打造“金三角”地区城市群中,将与呼、鄂携手共同承担起在自治区率先发展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从100年前的水旱码头到今天的繁华都市,从50年前连根钉子都要外运的小镇到今天的现代化钢城,从20多年前人均居住面积不足7平方米到如今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的获得,从绿色贵如油到今天的半城绿树半城楼……包头市发生的巨大变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注解。
  (本报记者刘红星孙一帆蔡冬梅吕学先)(图片均由包头市委宣传部提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