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变化将继续影响国内钢铁产能的释放

2008-6-12 16:0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8年以来,我国钢、铁、材生产增速均比以往有大幅回落。究其原因,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的加大,以及出口税率调整对国内生产增长形成抑制是较为普遍的观点。通过分析国内生铁产能新旧更替,以及出口税率调整的影响,笔者认为,国内炼铁总体产能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而出口税率调整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出口增长放缓(甚至出口量下降)抑制了国内产能的释放,出口受阻对国内生产的影响更明显。 
  一、钢、铁、材增速回落 国内需求增长表现平稳
  2008年以来,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带动下,国内外钢材价格出现加速上涨,但我国国内钢铁生产增长却继续回落,钢材价格上涨无法刺激生产增长。如图1所示,我国钢铁生产的增速从2007年就已经逐步回落,钢材生产增幅从2007年1月份的28.5%下降到2008年4月份的11.7%,生铁也从23.3%回落到9.1%,增幅下降均超过1倍。其中生铁增速在进入2008年后低于两位数,其低位运行抑制了钢材生产的增长。
  
  在价格大幅上涨背景下,国内生产为何难以提速?从供求影响角度来看,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国内生产能力尤其是生铁的产能受限,无法为产量增长提供基础,二是下游需求出现问题,无法形成有效需求。另外,还有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供应无法满足国内生产所需,抑制了生产的提速。那么,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效应是怎样的?
  从国内需求来看,我们基本可以排除国内需求的抑制作用。就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而言,虽然宏观调控措施不断,但主要对象是通货膨胀,并且以数量型的存款准备金率为主;同时,宏观调控还强调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快速回落。也就说,国内经济依然能为钢材消费提供较为坚实的基础。从2007年至今国内下游行业的增长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速依然保持了高位平稳运行态势,对建筑钢材等钢材产品消费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持;汽车、家电、造船及机械等高端消费行业虽然受到年初“雪灾”天气影响,但基本也保持在正常增长轨道内运行。见图2。
  
  二、生铁产能依然保持增长
  排除国内需求因素之后,我们着重从国内产能及出口(即国际需求)进行分析。首先从国内产能的变化来看,我们主要对增速更低的炼铁产能进行分析。
  2007年我国加大了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2007年4月底国务院召开钢铁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7年全国将淘汰落后炼铁能力3000万吨,炼钢能力3500万吨;2010年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1亿吨,炼钢能力5500万吨。同时,国家发改委与河北省等十省(区、市)签订了第一批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责任书,十个省(区、市)2007年要关停和淘汰落后炼铁能力2255万吨、落后炼钢能力2423万吨;8月底国家发改委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落后炼铁高炉要按期淘汰,禁止转产铁合金;同时要禁止落后生产能力转移,禁止落后生产设备转产;12月底国家发改委又与天津等18省(区、市)及宝钢签订了第二批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责任书,要求到2010年,将累计关停和淘汰炼铁能力4931万吨、炼钢能力3610万吨。
从实施效果看,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07年11月末,第一批签订责任书的省份累计关停和淘汰落后炼铁能力2940万吨、炼钢能力1521万吨,基本完成了既定目标。 
  不过,面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钢铁企业扩大规模迫在眉睫,除了通过并购重组方式,投产新增产能也是重要的途径,尤其是不愿被吞并的中小企业,更希望通过新增项目的扩张迅速增强自身实力。因此,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国内新增产能仍在较快的扩张。2007年以来,马钢新区A、B号3600立方米的高炉分别在5月和10月投产,安阳钢铁2800立方米高炉也在6月投产,日照钢铁9-14号高炉也陆续投产,使其炼铁能力一举超过1000万吨,武钢5号高炉技改后达到280万吨的年产能,也于2007年年底投产。此外,唐钢、通钢、宁波钢铁都有2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在2007年投产,加上其他450-1000立方米投产的新高炉。保守估计2007年我国新增高炉生铁产能达到4300万吨。这大大超过了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数量。
  2008年随着八钢1号2500立方米和邯宝1号3200立方米高炉的投产,国内新增炼铁产能仍在继续,至2008年6月初,国内炼铁产能增长近2000万吨。下半年随着本钢4350立米和武钢3800高炉,以及八钢2号高炉的投产,国内新增产能量仍将超过淘汰落后的数量。
  因此,从国内产能更替来看,在竞争压力下,国内钢铁企业依然具有强烈的产能扩张冲动,国内钢铁总体产能仍处于较快的增长状态,钢铁产量具有快速增长的条件。但产量增速的持续回落说明产能未能有效释放出来。
  三、出口税率调整效果明显上述分析之后,我们的着重点就剩下出口市场以及原材料供应。为此我们将时间跨度拉长至2002年,同时结合我国出口税率调整及人民币升值的轨迹进行分析。
  如图3所示,从我国生铁产量增幅与出口税率调整看,出口税率调整对产量增速有明显的影响。图中显示,生铁产量增幅自2002年以来呈现“∩”字形,其运行的转折点就在出口税率调整的开始时段。在2005年4月取消生铁出口退税之前,我国生铁产量增长总体保持了持续上升态势,并在2005年4月达到一个相对高点,而后生铁增速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2006年11月,2007年6月,以及2008年1月,我国生铁出口税率持续加征,生铁生产增幅始终难有抬头,总体进入持续回落状态。生铁出口税率的调整只是我国钢铁行业出口税率调整内容之一,在此期间,钢材产品的出口税率也在不断调整。
   

  此同时,从2005年7月21日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持续升值,至今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16%。钢铁产品出口税率的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生产的增长形成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
  再从以焦炭为代表的原材料来看,原材料对钢铁生产的抑制作用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目前国内的煤炭、电力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未能完全市场化背景下,煤电油等资源产品会对钢铁生产,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形成一定抑制。但从长远来看,原材料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图3中显示,焦炭产量增幅走势基本与生铁生产的增幅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在生铁生产受到一定抑制,产量增幅出现下降时,也影响了焦炭产量的增长态势。同时,我们看到,2002年至2005年生铁产量增幅攀升阶段,焦炭增幅略低于生铁增幅,生铁增幅依然保持上升态势;而2007年至今,我国焦炭产量增幅基本高于生铁产量增幅,生铁却依然在回落,也就是说,生铁产量增幅受焦炭影响并不明显。铁矿石供应情况也与此类似。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分别考察了国内需求增长,国内产能变化,以及出口税率调整及原材料供应对国内钢、铁、材(主要以生铁为分析对象)产量增长的影响。其中国内需求增长基础依然牢固,新增产能规模也较大,均为国内产能释放,产量增长提供了条件。但在出口税率的不断调整,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影响下,出口受阻成为国内钢铁企业产能释放的一大顾虑。因此,我国钢铁出口的受阻对国内生产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超过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效果。而在目前我国国内流动性过剩,物价水平偏高环境下,依然具有较强的加征出口关税的预期,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减,钢材出口将依然对国内生产的增长形成压力。
  我的钢铁研究中心(MRI)  朱喜安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