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物流改革之路之六—海尔物流改革真相

2008-5-9 9:5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海尔的物流改善其实已开始并不是就直接建立自动立体库的,此前他们也经历过其它解决方案,只不过这段过程没有公布,外人不知道而已,所以人们后来经常质疑“现在说物流都强调外包,海尔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海尔物流真的赚钱吗?”其实,反观当年的中国物流服务市场,物流可谓是刚起步,从采购的角度而言,当你不能得到及时、经济、合理、有效的供应服务的时候,或者说“找遍全球,没有合格的供应商,海尔的物流没有别人可以做”,而海尔的物流又发展到了必须集约化管理和集成式配送的十字路口,那么你怎么办?----只好自己做了。
那么自己做是否赚钱?
当然赚钱!但是要站在当年的战略角度来看海尔物流,其实当时也不叫作海尔物流,而是叫做海尔物流推进本部。
详细的数据这里不说了,一句话,海尔物流的推动将原来的6.5万个平方米的外租库、95%的呆滞物料、2-3个月的库存、人员、设备等,大大的降低,而投入的成本不到一个亿(后来的AS/RS系统除外),这些成本,在财务上无法量化出来,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地是:海尔通过推动物流改善,降低了机会成本,规避了很多风险及风险成本,而这些,是一般的企业没有注意或者看不到的。
海尔物流发展到今天是否赚钱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因为他成了标准的3PL。
但是当初,海尔是否一开始就从立体库开始的?还多人甚至在质疑建立这么豪华的立体库是否值得。他们内部的物流到底是如何开始的?切入点在哪里呢?
和今天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物流改善的企业一样,海尔的物流问题也无非是那些包装、搬运、运输和配送、信息管理、组织结构和人员观念的问题。
所以,海尔首先解决包装的问题,做到包装的单元化标准化,将纸箱子彻底赶出车间。当时我们通过对所有物料的分析,提供了包括空调事业部、冰箱事业部、彩电事业部、超市事业部、洗衣机事业部等事业部门的系列解决方案,帮助选用了很多的标准尺寸系列的金属仓库笼、塑料周转箱、塑料托盘,替代了纸箱,大大地解决了现场管理、点数、空间计算、库位管理和计算;但是,后来发现仓库里面需要按照车间的要求来存储与配送,于是推进到仓库;再后来,发现供应商送来的纸箱子需要换包装、分装、倒腾,浪费人力和物力,于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出来了:必须要向供应商推广,但是,包装成本势必上升。于是有了后来的将供应商的物流纳入海尔管理的一系列的改革。再后来发现供应商太多了2000多家,仓库、采购、车间独立运作,打死了也管不过来,那就进行整合!于是又有了后来的压缩供应商的阵痛。再后来发现需要系统化整合,于是提到了供应链整合的高度。再后来,就是集团化、全球化的推广了。
其实,今天看来,当年做海尔物流推动基本上都是触发式的,由点到面的推广和升华,也给今天的其它企业的物流改革提供了一系列的经验,----当然,今天在给其它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模式就不是这样了,而是比现在规范和专业,与时俱进吧。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张瑞敏总裁亲自关注这件事情,委托当时的执行总裁梁海山先生来强力负责。
空调事业部成功了,将其列为标杆和样板工厂,然后其它工厂和事业部都过来观摩和学习,于是,海尔的物流推广的快速复制模式产生了,而海尔人“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执行力和作风,正好给了这场物流革命提供了最好的保证。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