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陕西经济呈现“四高四好”良好格局

2008-5-8 11:3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今年以来,陕西省上下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面对诸多复杂情况,克服困难,沉着应对,全省国民经济呈现高点开局、好于预期的良好态势。
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1247.0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6.0%,同比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90亿元,增长4.0%,回落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80.79亿元,增长18.4%,加快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97.33亿元,增长14.7%,加快3.9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作物长势良好
预计今年全省夏粮播种面积1976万亩,较上年下降4.2%。夏收油料播种面积278.1万亩,增长5.2%;蔬菜面积162万亩,增长4.3%。据调查,目前全省小麦和油菜长势良好、苗情转化升级较快,一、二类苗占85%以上。后期若无大的灾害,夏粮将有望丰收。
果业生产投入增加。从全省32个果业监测县资料看,一季度亩均生产费用投入达到91.74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4%。其中树苗投入亩均2.3元,增长1.0%;肥料投入亩均50.38元,增长34.0%;农药投入亩均3.25元,增长65.7%。
畜牧业健康发展。一季度全省猪存栏809.17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6.7%;牛存栏158.51万头,增长3.4%;羊存栏619.5万只,增长4.6%;家禽存栏4200.95万只,增长4.5%。肉类总产量30.40万吨,奶类总产量34.92万吨,禽蛋产量10.09万吨,分别增长4.3%、10.1%和4.6%。
二、工业生产增速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99.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同比加快4.4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1485.78亿元,增长29.4%,加快4.7个百分点。产品产销率达96.69%,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重工业支撑工业较快增长。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77.36亿元,同比增长30.5%,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26.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6%。
重点行业表现突出。能源化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3.1%,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55.2%;装备制造工业增长28.1%,贡献率为20.9%;食品工业增速加快,增长30.4%,贡献率为7.9%。以上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
主要产品产量增加。原煤产量4344万吨,同比增长21.5%;天然原油582万吨,增长8.2%;天然气35.43亿立方米,增长33.4%;发电量206.55亿千瓦小时,增长17.8%。
工业效益明显提高。1-2月,陕西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3.34,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95.08亿元,增长37.7%,提高30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利润109.16亿元,增长40.4%。
三、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7.97亿元,增长35.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34.73亿元,增长38.4%,同比分别回落2.1和1.4个百分点。
非国有投资比重提升。全省非国有投资170.1亿元,同比增长57.9%,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29.7个百分点,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4.3%提高到39.1%。
第一、二产业投资提速。第一、二产业分别投资6.12亿元和161.29亿元,同比增长23.6%和59.5%,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3.7和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减缓,完成投资267.33亿元,增长28.5%,减缓4个百分点。
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投资变化显著。钢铁和有色行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8.6%和7.0%,增幅回落110.2和131.9个百分点。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等优势行业投资增势强劲,分别增长259.4%和378.7%,增幅提高237.8和289.6个百分点。
民生建设投资继续加强。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6倍、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投资增长3倍、城市公共交通业投资增长7.1倍。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87.98亿元,同比增长61.8%,增速加快39.1个百分点。
新开工项目增加较多。施工项目2725个,同比增加765个,增长39%。其中新开工项目1222个,增加460个,增长60.4%。
四、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农村市场增速加快
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54亿元,增长22.7%,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增幅创1996年以来同期新高。其中,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375.89亿元,增长23.2%,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74.65亿元,增长21.5%,加快9个百分点。
零售业市场火爆,增幅首次超过住宿餐饮业。全省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90.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8%,增幅居各行业之首,分别比批发业、住宿和餐饮业高18.9和4.9个百分点。
五、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利用外资高速增长
一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18.25亿美元,同比增长9.5%。其中进口5.4亿美元,下降6.9%;出口12.86亿美元,增长18.2%。
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6个,比上年同期增长21.1%;合同外资4.55亿美元,增长57.5%;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增长1.1倍。
六、市场价格高位运行,上游产品带动明显
3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为9.0%,虽比上月下降了0.8个百分点,但一季度同比涨幅高达9.1%,涨幅比上年同期提升6.6个百分点。食品和居住类价格大幅上涨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累计分别上涨24.8%和6.3%,共推动CPI上涨8.5个百分点。在CPI上涨的9.1个百分点中,因2007年价格上涨而形成的“翘尾”影响达6.4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2.7个百分点。
一季度,全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4%,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6.8%,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其中化肥价格上涨15.3%。农产品生产价格高达34.6%,提高28.2个百分点。
一季度,房屋销售价格平均上涨10.7%,土地交易价格平均上涨8.0%,房屋租赁价格平均上涨11.3%。
七、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民生支出得到保障
一季度,全省完成财政总收入254.44亿元,同比增收44.87亿元,增长21.4%。一般预算性收入125.19亿元,增长26.6%。其中,各项税收109.14亿元,增长23.8%。全省地方财政支出169.05亿元,增长26%。关注民生的财力支出得到保障。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3.3倍、2.4倍、31.5%、28.4%和22.5%。
八、货币政策初显成效,贷款结构不断优化
一季度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187.87亿元,新增存款68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新增储蓄346.79亿元,同比增加83.38亿元,增长31.7%,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长92.6%。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419.90亿元,新增贷款296.6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贷款结构发生新变化,农业、乡镇企业、商业、个人和技术改造贷款增加,工业、基本建设、建筑业贷款减少。
九、城镇就业有所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一季度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40.54万人,同比增加6.11万人,增长1.8%。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23万人,同比减少0.23万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39.20万人和195.11万人,同比增加6.2万人和0.14万人。在19个国民经济行业中,有11个行业从业人员增加。在岗职工329.18万人,同比增加6.16万人,增长1.9%。3月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3.93%,同比略有下降。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78元,增长16.6%,同比增幅提高7.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04 元,同比增加149元,增长 17.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129元,同比增加1029元,增长25.1%,增幅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的突出特点
总体来看,一季度全省国民经济运行呈现“高点开局、好于预期”的良好态势,突出表现为“四高、四好”。
“四高”表现为:
经济增速创新高。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6%,为1989年以来最高水平,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5.4个百分点,紧跟内蒙、吉林之后,与天津并列全国第3位。11个市(区)增幅均高于上年同期,其中有3个市(区)高于全省,榆林市高出全省8.6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贡献高。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幅达20.1%,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扭转了连续两年首季增幅低于全国的局面,与福建并列全国第12位,与去年同期比位次前移13位。工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达51.8%,拉动GDP增长8.3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速度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35.3%,增幅高于全国10.9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4%,高于全国12.5个百分点,增幅低于宁夏(52.5%)和安徽(49.1%)居全国第3位。。
劳动报酬高幅增长,拉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达27.2%,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仅次于西藏、上海、天津,在全国的位次由上年同期第30位提升到第4位。劳动报酬的高幅增长,带动陕西省其他服务业大幅提高,与上年同期相比加快8.4个百分点,从而拉动第三产业加快近4个百分点,使全省经济增长加快1.7个百分点。
“四好”表现为:
工业效益好于预期。1-2月,陕西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3.34,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同比增长37.7%,提高3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由上年同期下降1.7%转为增长40.4%,高于全国23.5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好于预期。受投资较快增长的影响,全省建筑业发展良好。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1%,比上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7.8%,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
房地产业形势好于预期。陕西是房地产市场发展滞后地区,市场供给长期缺口较大。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1.8%,比上年加快39.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66.4%,商品房空置面积下降31.4%。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17.7%。
居民收入好于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6.6%,增幅比全国高5.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首次突破千元大关,增长17.4%,连续7个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
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季度,虽然陕西省经济增速较高,但不能盲目乐观,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总量依然偏低,居全国各省第19位。全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陕西省也不同程度存在,需要冷静思考、积极应对。
农业对经济稳定发展影响大。去年以来,伴随着粮、油、肉等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和全省CPI的快速拉高,新一轮价格上涨开始启动。尽管国家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但与2004年至2006年不同的是,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已经明显弱于价格的上涨,各级财政给予农民的补贴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所冲减,农民再次感觉到种地利润越来越少,产生抛弃耕地的打算,对农产品供应带来不利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对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举足轻重。
物价上涨压力大。一季度,陕西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在全国居第11位,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压力来自上游产品成本的推动型传导。受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和粮食供应趋紧的传导,农资和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近期内难有明显回落。同时,随着粮食、油脂、肉类等基本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受经营成本驱动,物价上涨压力依然很大。等值货币能够买到的同等商品量在不断减少,将使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中小企业发展低迷。根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陕西省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6%,增幅低于全国4.1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全年4.2个百分点。
价格指数“倒挂”使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大。一季度,原材料购进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倒挂”幅度加大,由上年同期的0.9个百分点扩大到4.5个百分点,直接造成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生产增速回落。
居民收入与全国差距大。一季度,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虽有较快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虽突破一千元,增长17.4%,但增速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2%,与全国的差距由上年的405元扩大到490元,呈扩大之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5%,与全国的差距达1029元。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信心,进而影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幅虽然比全国高6.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但工资水平依然偏低,仅高于黑龙江、海南、江西、河南,位居全国第27位,在西部十二省市中排最后1位。与全国最高的上海相比,相差8444元,仅相当于其37.8%。
第三产业快速增长难度大。一季度,陕西省第三产业较快增长,主要是受上年工资改革制度“翘尾”因素影响,导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快速增长。一季度,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8.4个百分点,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提高近4个百分点。随着工资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第三产业继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金融等行业均出现低于全国增幅的态势,影响和制约着陕西省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应引起高度关注。
走势判断与对策建议
从当前省内外经济大环境看,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全国经济增速回落,通胀压力不断增大,未来陕西省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还较多,面对当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认为,要确保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风险,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特别要高度关注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变动趋势,及时发布供需信息,认真落实国家和陕西省各项扶持粮食、油料、生猪、奶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是确保完成全年物价调控目标。要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米袋子”、“菜蓝子”居民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调运储备,完善储运体系,保障商品供给,严查哄抬物价,严控新的涨价政策出台,稳定市场。
三是抓好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工作。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挥支柱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全年目标完成。
四是高度关注民生。切实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标准,确保困难群众生活稳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