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应对“信息孤岛”

2008-5-7 11:3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魏艳芳
“信息孤岛”的产生
    在信息化方面,大企业常常表现得过于 “臃肿”,这是因为信息系统难以统一。早先,企业建立了众多的信息系统。但这些信息系统可能由不同的品牌导入实施,只关注于各自领域内的数据与业务处理,由于缺少相应的接口标准和规范,相互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从而形成 “信息孤岛”。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应用系统不断增加,这些相对独立、标准各异的 “烟囱”式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暴露出的弊端越来越多,对企业提出了诸多的挑战。
    人们想到了两种解决方式: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系统整合;二是推倒重来,建立 “实时大集中模式”的应用系统。
“系统整合”的尴尬
    在这两种方式中,人们首先希望能在原有IT投入的基础上,在尽可能不改变系统操作习惯的前提下,来整合原有系统。
    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一,把原先各不相干、标准各异的系统集成在一起,毫无疑问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程;其二,任何局部系统的一丁点修改都有可能影响到集成系统,所以随时要准备好对接口进行升级和重新联调,这无异于一次新的系统集成。
    于是人们又想到不考虑数据集成,只将应用系统的功能进行适当的划分并加以封装,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外部使用者,这就是所谓的SOA,面向服务的架构模型。SOA其实是简化了的系统集成,它虽然使应用孤岛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数据孤岛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因此系统增加与升级在所难免,这同样避免不了系统复杂性以倍数递增的 “IT黑洞”,对企业成本与管理的挑战不言而喻。
    可见系统整合的根本问题不在技术层面,而在于思维方式: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整合,还是推倒重来?
“推倒重来”的成功
    双汇集团就曾经面临这样的选择。从2000年以来,双汇集团的机构规模不断膨胀,面对高速扩张的发展状况,所有管理软件厂商给双汇集团提供的信息化方案都只有两种路线可选择,一种选择是保留原有的十几种应用系统,补充建立新的应用系统,再做一个数据仓库,通过对原有系统进行封装和引入必要的中间件做应用集成 (准SOA);第二种选择是把原有的十几种应用系统都更换成统一的一种ERP系统,然后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通过数据库同步的方式把数据集中起来,在中心数据库上再做一些应用开发。
    双汇集团CIO刘小兵当时算了一下,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在全国建立30多个子站点,如果集团公司规模扩张,还要不断地建新的站点。他当时大概测算了一下,如果采用SOA或分布式数据库技术,那么初期一个总部信息中心加30个二级数据中心的总建设费用大约是5300万元,如果以后上1000个连锁店和10个配送中心,就要再追加大约1.6亿元。日常运行费用也十分惊人,人力成本、通信成本、房屋占用成本以及能源动力成本合计每年约3500万元。
    面对这种情况,双汇集团既没有采用SOA进行 “缝缝补补”,也没有采用在当时看起来 “既先进又成熟”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而是选择了建设 “实时大集中”应用系统的路子。到目前,双汇集团只建了一个中心机房,这个中心机房只有两台小型机再加上一台PC机。这样双汇集团在中心机房上的总投入只有600多万元。管理人员也只有两个人,一名网管,一名数据库管理员,年综合运行成本还不到60万元。
    更重要的是,双汇集团CIO刘小兵还总结他的经验,从 “推倒重来”的思维方式出发提出了“五个一”的信息化平台思想,即一个数据库、一套程序、一个机房、一个网络平台、一班人马。
    刘小兵解释说,从企业内部来看,只有企业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才能在做大的同时又能保持灵活。而从技术环境来看,随着互联网相关技术、计算机集群技术、企业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一代实时大集中的企业计算架构技术已经成熟。这种架构的特点是整个系统中只有一个数据库,即中心数据库。任何分支机构都不需要设立服务器,只需配备供操作人员使用的、能上网的个人电脑。借助于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总部和分支机构可实现实时交换数据,终端的数据被实时收集到中心服务器,而总部下发的信息也立刻传到所有分支机构。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