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物流:别让乌鸦再唱歌

2008-5-30 7:3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制造业物流发展现状如何?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从18.8降到18.4,仅仅降了0.4。而欧美一些国家的比率在9%左右,我们的比率是别人的两倍。一直居高不下,为何一直没有实现突破?根本原因在哪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吸收了一半以上的城市就业人口,和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有人把制造业比作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但这个经济“发动机”——“中国制造”要强大,“中国供应”要走更远,需要四个轮子。这四个轮子就是有制造企业必备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四个轮子合起来就是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目前,“中国制造”更多是在“独轮车”上行进。为什么这么说?中国大部分的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畸形发育,50%以上的制造企业只是在外包销售物流,可以说只有销售物流这一个车轮相对专业,而对供应物流、召回物流也许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中国制造多是在多位一体的物流“独轮车”上晃晃悠悠的前行。虽然,有一部分制造企业把自己的销售、运输、仓储等业务剥离出来,组建专业物流公司,但多数企业目的是为销售服务,为了渠道服务,不是优化供应链,而是自营物流的新尾巴,尾随着销售被慢慢拖着前进。  
   造成中国制造业物流在“独轮车”上前进的根本原因,也许是我们“重生产,轻流通”的经济发展观念。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制造业艰难地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转变,并点亮了中国经济。一些政府由此迷信般地以“产”为纲,流通产业被轻视。我们在抓人的计划生育,却没有抓制造业的“计划生育”,过多繁殖的制造企业不是龙生九子,而是粗糙克隆。
    有人说,供应链管理成就中国制造业。你如何认为供应链管理(或者说现代物流管理)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中国制造业物流管理滞后的原因在哪里?
    物流专家常讲“三个制造业的百分之九十”:一个制造企业,纯生产的时间只占全部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各种物流时间占90%;一个工业产品,生产成本只占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90%;一个工业产品,生产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利润的90%。
    因此,现代物流管理,或者说供应链管理是成就中国制造的一个重要筹码。我们说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可以说物流业是制造业,也是整个经济发展的“推土机”,他推倒产品流通障碍,修建经济高速公路。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丑陋”的中国制造业物流,从制造业本身老说,也许可以这么归结:
    第一是:自恋自婚。如果说生产企业的生产和流通是一对夫妻,那么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它要有精于研发和生产的妻子,还要有不断开辟流通的丈夫,而且这个丈夫能够把上下有资源整合,为自己的产品之子不断推向市场。这个职能是必须分清的。然而,目前国内制造企业,在制造生产和物流流通上,既缺乏业务分界,也缺乏上下游合作。这样其制造生产和物流流通,自恋自婚。沦为雌雄同体的落后物种。这样的制造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枚不胜举。
    第二是;近亲结婚。对于一部分中国制造企业来说,他们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在市场上强化物流管理和销售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甚至像联想、长虹等大型制造企业,还把原来与销售售后混拧一块的运输仓储,独立成专业的物流公司。但我们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在制造企业物流部分的“独立运动”中,实际上“有独名,无独实”,他们的物流公司还是仅仅围绕自己上家生产企业的各种生产销售计划,做服务工作。这就是制造业物流的近亲结婚,他们生育出来的服务,充满不健康的基因。由于只负责运输、仓储等服务,依然缺乏对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综合协。
   第三是:霸王招亲。在目前,中国制造物流市场,实际上是买方市场,制造企业处于强势的地位,几乎每家物流服务商都会深有体会,在物流服务招投标的过程中,由于物流商处于劣势,往往不得不降低报价,以获得业务。这样物流服务商成本在增加,物流服务价却在逐年压低。而在燃油费、人力成本等压力下,物流企业只能被动打“价格战、”,难以打“服务战”,难以向客户提供增值的精益物。
     制造业物流的三种丑相,带来的结果是供应链环节的分裂和破裂,最终是物流服务低端,效率低下,供应链管理成本居高难下。
    在2008年中外物流企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外运集团一位高管在演讲中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供应链小国”。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中国物流企业的“弱、小、散”现象是不是造成“供应链小国”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供应链小国”说法有其道理。但也许我们该重新审视中国制造业及其供应链:中国是制造业小国,供应链大国。如果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那么中国制造企业(尤其在高附加值工业产品领域),在全球500强里面,为什么没有一家中国制造企业?
    所谓“中国制造”,实际上也许80%属“中国打工”。我们在为日本的丰田打工,为韩国的三星打工,为德国的西门子,为美国的宝洁打工……在中国造的背后,是日本贴牌、韩国贴牌、德国贴牌、美国贴牌……,中国造不过是做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制造企业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日、韩、德、美等制成为驾驭中国造的供应链链主。而同类产品中,中国自主生产的产品很少超越他们。中国造更多还是靠量赢,但1万个蚂蚁仍是一团蚂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制造业小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是供应链大国。在供应物流领域,每年全球采购都会聚焦中国;在生产物流领域,中国是世界工厂毋庸置疑,庞大的生产体系在中国越来越强。作为贯通各个物流关节的物流服务商,也在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国物流业尽管有大量弱小企业,但其服务生产,不像制造领域的贴牌生产那么厉害。在港口码头、远洋航运等领域,中远集团、上海港集团等综合物流企业已经在国际市场遥遥领先。(当然,这也因我国对外开放的特殊背景,生产制造领域对外开放较早,而物流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尤其在铁路,航空、邮政、公路等领域。  新的政策形势和经济环境下,中国制造企业如何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提升自身竞争力,谋求改善供应链生态环境,实现产业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
   要改善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生态环境,必须采取一些迂回战术,因为中国制造业整体队伍太强势了。但有人把这种迂回战术,描绘成先发展现代物流业。这是不是一种误区?
   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精益生产、敏捷生产上演化而来。如果中国制造领域没现代生产企业的理念,搞现代物流(供应链)就是建空中楼阁。
  但在中国制造行业,有一些奇怪的问题在制肘着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的推进。我们要采取迂回战术,还必须把这些问题根源搞清,然后对症下药。
人们都知道乌鸦女士歌唱得不好听,但狐狸先生偏偏夸她唱地好。为此,乌鸦乐此不彼的高歌,结果她丢掉了衔在口中的肥肉。我们明明知道中国制造已经变的越来越丑陋——牺牲了我们大量廉价资源和劳动力,污染了我们美丽的家园和天空,而低端生产重复建设恶化着市场环境,可是我们还是听见赞美的声音。
   这些声音来自国外制造业巨头,他们用庞大的生产项目和工业机床,在我们的一个生产基地赞美“中国制造”,鼓动“中国制造”,不是因为粗放、非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制造”,拥有肥美资源和廉价劳力?
    而且,我们的制造行业本身就存在一批“乌鸦军”,它们的改革惰性病越病越深。他们一大部分企业属于国有企业,这部分企业由于积重难返的旧企业机制和管理体制,缺乏精益生产的探索决心,缺乏坚持改革的牺牲精神,他们喜欢在赞歌里把自己灌醉,更重要的可能是把主管领导灌醉。 
   另外,还有一部分所谓成功的民营企业,他们不是靠创新发展,不是靠独特产品崛起,而是被改革开放的商机大浪冲到金字塔上。这些企业靠的就是粗放式发展迅速膨胀。但不是站在现代管理的坚实基石上,他们对需要担当的社会责任充满排斥,对改革所需要的买单斤斤计较。他们喜欢听赞歌,因为赞歌可以当做维持原生产模式的理由。 这两类制造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漠不关心,或置之不理。他们带来的中国制造是丑陋的中国制造,不堪一击的中国制造。在全球500强中,制造企业有150个,但达到这些供应链联动管理的达90%;而在中国500强中,制造企业280家,但实现供应链联动的仅10%。当外国制造业在四轮车上飞驰,我们更多在独轮车上奔命。
 
   而且连这种奔命是在为别人牺牲。我们的制造业奉献的越多,洋巨头获益越高。一个广州代工玩具制造商生产的芭比娃娃可能是1美元,但被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商美国的美泰集团拿去,他们贴牌后可以9美元卖掉。有“中国制造”支撑的“中国龙”飞的越高,欧美企业也就飞得更高,因为套在“中国龙”脖子上的供应链被欧美制造企业牵着,他们在驾驭着“中国龙”
   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核心精神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对于大量的制造行业的乌鸦军来说,不能再让他们歌唱,也许他们歌唱的越久,我们损失的资源、环境就越多。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新实行的《劳动法》和相关环境发面的法规标准,让这些制造企业闭嘴。闭嘴不是目的,目的是推进精益生产,集约发展。而精益生产和集约经济,必然带来精益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的大发展。
新铁矿石头的涨价对部分“中国制造”产生怎样的影响?面对成本压力,在供应链管理上,汽车制造商如何应对涨价风险?
铁矿石对于中国钢铁、汽车、家电等生产企业来说,已成为疯狂的石头。不过,牵一石就能动中国钢铁、汽车等生产产全身。恰恰让我们看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供应链不能联合抵抗一个石头带来的风险?因为我们的制造业供应链,不是紧密相连,并可以用来挥舞还击的钢链,而是排开的骨牌,一个骨牌倒下,能带动整个链上的各个环节一齐倒。
中国古代先祖就回用石针做针灸,“在痛苦中疗病”。现在,中国制造业也不应该一味叫苦,而应把铁矿石当作一次石针针灸,我们应该借此机会治疗我们身患着关节炎的制造业供应链。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我们的一些生产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各自为战,也处于没水喝的境地。2007年,中钢协秘书长罗冰生就多次谈到供应链整合,呼吁钢铁生产企业与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流通商等,联合共同抗击铁矿石涨价风险。尤其要强与物流商的长期合作,优化供应链,并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
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也应该树立这种供应链协同的观念,实现供应链扁平化,尤其强化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中国缺的不是优秀的环节服务商,缺的是对资源整合的巨手。
目前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珠三角、长三角大量中小制造企业倒闭,或者外迁东南亚等地。强化供应链管理能否拯救中小企业?部分中小制造企业外迁,会对中国供应链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制造企业大量倒闭,虽然有人把其归罪新劳动法等国家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但应该是多方面原因所致。这多方原因的最大交集就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粗放发展的模式已经进入他的暮年,取代的必然是精益生产。
我们的中小制造企业确实建造了一座座金子塔。可惜,这些金字塔却多是倒立的金字塔,塔尖朝下,塔座悬空。为什么?因为这类企业的生存就是你复制我,我复制你的小农作坊。简单复制,重复生产,却永远没有缺乏专业化的销售和物流做塔基支撑。这是“重生产,轻流通”的流行病,这也是中国造的丑陋面。
那些中小企业制造的所谓的“金字塔”,其实更像新疆沙漠里由沙石组成的一个个结构疏松的蘑菇岩。尖尖脑袋倒立的结果,就是一遇市场风险,就一头深陷坟墓里。所以,当劳动法实施,当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我们的中小企业就变成风蚀蘑菇岩上的沙子,大面积的倒闭。这些企业,确实曾为区域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但这贡献背后是牺牲了资源和环境,牺牲了产业的健康。新的市场环境下,他们必须面对“适者生存”法则。 在中小制造企业中确实不乏有创新、有品牌的的优秀者。他们不该成为改革的牺牲品。如果给他们舞台,他们也可唱出大戏。这样的企业应该鼓励他们采取供应链外包。国内一些电子商务企业正在提供这样的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综合服务,并整合物流、培训、法律服务资源。这样可以解放中小制造企业,把他们变为专注生产研发的轻公司。
部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外迁,从某个程度上说,可能是里会把中国制造的供应链拉长。如果是从事出口加工贸易的,他们实现在出口地的本地化生产,可能缩短了供应链。而那些被我们淘汰的“乌鸦”企业,被迫变成一只只候鸟,在异地繁衍,从长远来看也利于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发展。  
                               目前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珠三角、长三角大量中小制造企业倒闭,或者外迁东南亚等地。强化供应链管理能否拯救中小企业?部分中小制造企业外迁,会对中国供应链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制造企业大量倒闭,虽然有人把其归罪新劳动法等国家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但应该是多方面原因所致。这多方原因的最大交集就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粗放发展的模式已经进入他的暮年,取代的必然是精益生产。
我们的中小制造企业确实建造了一座座金子塔。可惜,这些金字塔却多是倒立的金字塔,塔尖朝下,塔座悬空。为什么?因为这类企业的生存就是你复制我,我复制你的小农作坊。简单复制,重复生产,却永远没有缺乏专业化的销售和物流做塔基支撑。这是“重生产,轻流通”的流行病,这也是中国造的丑陋面。
那些中小企业制造的所谓的“金字塔”,其实更像新疆沙漠里由沙石组成的一个个结构疏松的蘑菇岩。尖尖脑袋倒立的结果,就是一遇市场风险,就一头深陷坟墓里。所以,当劳动法实施,当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我们的中小企业就变成风蚀蘑菇岩上的沙子,大面积的倒闭。这些企业,确实曾为区域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但这贡献背后是牺牲了资源和环境,牺牲了产业的健康。新的市场环境下,他们必须面对“适者生存”法则。 在中小制造企业中确实不乏有创新、有品牌的的优秀者。他们不该成为改革的牺牲品。如果给他们舞台,他们也可唱出大戏。这样的企业应该鼓励他们采取供应链外包。国内一些电子商务企业正在提供这样的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综合服务,并整合物流、培训、法律服务资源。这样可以解放中小制造企业,把他们变为专注生产研发的轻公司。
部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外迁,从某个程度上说,可能是里会把中国制造的供应链拉长。如果是从事出口加工贸易的,他们实现在出口地的本地化生产,可能缩短了供应链。而那些被我们淘汰的“乌鸦”企业,被迫变成一只只候鸟,在异地繁衍,从长远来看也利于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发展。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制造企业大量倒闭,虽然有人把其归罪新劳动法等国家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但应该是多方面原因所致。这多方原因的最大交集就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粗放发展的模式已经进入他的暮年,取代的必然是精益生产。
我们的中小制造企业确实建造了一座座金子塔。可惜,这些金字塔却多是倒立的金字塔,塔尖朝下,塔座悬空。为什么?因为这类企业的生存就是你复制我,我复制你的小农作坊。简单复制,重复生产,却永远没有缺乏专业化的销售和物流做塔基支撑。这是“重生产,轻流通”的流行病,这也是中国造的丑陋面。
那些中小企业制造的所谓的“金字塔”,其实更像新疆沙漠里由沙石组成的一个个结构疏松的蘑菇岩。尖尖脑袋倒立的结果,就是一遇市场风险,就一头深陷坟墓里。所以,当劳动法实施,当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我们的中小企业就变成风蚀蘑菇岩上的沙子,大面积的倒闭。这些企业,确实曾为区域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但这贡献背后是牺牲了资源和环境,牺牲了产业的健康。新的市场环境下,他们必须面对“适者生存”法则。
在中小制造企业中确实不乏有创新、有品牌的的优秀者。他们不该成为改革的牺牲品。如果给他们舞台,他们也可唱出大戏。这样的企业应该鼓励他们采取供应链外包。国内一些电子商务企业正在提供这样的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综合服务,并整合物流、培训、法律服务资源。这样可以解放中小制造企业,把他们变为专注生产研发的轻公司。
部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外迁,从某个程度上说,可能是里会把中国制造的供应链拉长。如果是从事出口加工贸易的,他们实现在出口地的本地化生产,可能缩短了供应链。而那些被我们淘汰的“乌鸦”企业,被迫变成一只只候鸟,在异地繁衍,从长远来看也利于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发展。
中国制造业物流的关键词应该是淘金和整合。
奥运年带来的奥运经济,也带来奥运物流,据说有人统计奥运物流蛋糕大约有432亿元的大盘。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也能借此机会在物流上谋求商机。今年年初,国内一些家电制造巨头就与国内几家家电零售巨头签订了奥运采购大单。
物流企业更可以借奥运经济大舞台赢一把。但在淘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奥运年实际是一张双面胶,他在粘来商机的同时,也会粘来一些泡沫。由于奥运经济本身就是短期经济,由于流通消费的短期膨胀,对制造企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管理都会带来很大挑战。这些值得探索。
在奥运年,制造业物流服务领域的的另一大景观可能是整合。在面对高效快捷的物流需求市场,原来一些物流行业一元业务模式发展得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但要另起炉灶都非易事。近两年来,物流领域的整合并购一直此起彼伏,但更多是国有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在奥运经济推波下,一些民营物流企业可能加速整合步伐。“弱、小、散、乱”一直被看作物流行业的痼疾,企业并购资源整合,将利于部分乌鸦变凤凰。
但这种变化必须注意一些问题。寓言中,乌鸦把孔雀的漂亮的尾羽插到自己的尾巴上,赢得鸟国的一时赞赏,但是一阵风吹过,孔雀尾羽散去,恢复的乌鸦屁股更加难看。对于我们一部分物流企业来说,整合资源也要注意,不是简单的一并了之,而是从服务理念和产业链上实现自己的真正强大。
奥运是个撑竿,中国制造企业撑好了,就能实现一个跨越。而对于企业的奥运经济,实际上营销的效益要大于经济的效益。因为在短短一个月内,不会挣得一个金山,但可能争一个金质招牌。
 对中国制造企业,树立金质招牌,除了对产品质量这个基本要求外,要攻心制胜的就是相关销售服务。而我们说制造业也走好,要用好物流的四个轮子——奥运期间,跑得最多的该是企业销售物流和逆向物流,前者要顺畅快捷地保障厂家与商家,商家与客户的商品物流,后者要及时应对各种退货、换货、召回等物流服务。
我们的物流企业可以在帮助制造企业在奥运舞台上歌唱的时候,展现自己的风采。 2008---05-27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