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鲜物流缺位:谁为农民堵住钱袋“漏斗”

2008-5-28 14:3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农产品冷链保鲜产业是产后农业重要一环。由于当前我国果蔬产后保鲜、冷链物流产业应用范围狭窄、发展滞后,每年的果菜损失率仍高达三成。专家指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正从生产领域逐渐转入流通领域,而保鲜物流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国不少果蔬主产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水平提高。 
    果蔬生产受困于“原始”物流 
    天津市武清区巨龙蔬菜产销合作社是武清区蔬菜销量最大的企业。合作社经理郑起凤说,公司从4月15日正式向广东省市场运输香菜、菠菜、芹菜等蔬菜,每天发100吨菜,一年下来总运量超过2万吨。其中,90%以上的蔬菜用大吨位高栏车运输,保鲜方式就是棉被加塑料布,只有不到10%的运量用冷藏车运输,时间也仅限于每年的三伏季节。 
    半月谈记者在山东、河北、天津等地的蔬菜产区调查时发现,由于缺少有效保鲜储存方式,果蔬从产到销损耗不小,十分可惜。在许多蔬菜批发市场,随处可见一堆堆挑拣出来的腐烂蔬菜。运输户说,水果、蔬菜等大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运输时保鲜手段很“原始”,大多在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棉被就已经是比较好的保温材料。河北省青县菜农刘振坤告诉记者,冬天时村里的菜农种大白菜,都是用土法储存,一颗白菜从地里拔出来到最后上桌,至少要掰去1/3。 
    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目前食品低温物流主要分为几大类:冷饮、肉制品、速冻食品、乳制品、水产品、果蔬。其中,2006年我国水果总产量为9700万吨,蔬菜总产量为5.6亿吨,相当一部分需要低温物流。目前,我国果蔬总量中只有10%~20%利用了低温物流,品种也仅限于一些经济效益比较高的水果,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0%左右。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发现,我国每年生产的果蔬从田间到餐桌,损失率高达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普遍控制在5%以下,美国果蔬在保鲜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另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可以满足2亿人的果菜需求。 
    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环节多、收费点多,造成流通成本较大。据统计,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30%~40%,而鲜活产品则占60%以上。而世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10%左右。高昂的物流成本已经成为农民钱袋的一大“漏斗”。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退休专家修德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种植业开始向优势地区集中,但由于保鲜技术不过硬、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各个果蔬主产区普遍陷入了产品储不进、运不出的尴尬境地,农民无奈之下只能地产地销、季产季销,严重影响了产地农民的增收和种植积极性。这种尴尬格局至今没有打破。
  冷链设备设施: 
    生产能力强,应用比例低
    冷链是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易腐货物从采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及销售的整个过程不间断地处于一定适宜条件,以降低货物质量下降速度,最大限度地从产地到餐桌保持最佳质量,包括全面的冷藏解决方案和应用系统。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冷链设备设施的门类比较齐全,各种预冷设备都能生产,并在向无氟化、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其中冷藏汽车发展势头良好,各地冷藏库建设速度很快。不过,虽然设备制造门类齐全,但我国冷链在果蔬中的应用比例却很低。 
    专家表示,目前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规范配套的果蔬保鲜流通,从预冷、储藏、洗果、涂蜡、冷冻运输等方面进行保鲜处理的果菜占总产量的80%。而我国尽管已经陆续开始应用集装箱冷藏、普通冷藏车、海运冷藏集装箱、铁路冷藏车等方式,但绝大多数果菜还是一采摘下来就直接进入市场,上市销售的都是初始和半初始农产品,没有任何预冷、保鲜的处理措施,果菜失去巨大的增值机会和空间,大量果菜农应得的利润从流通环节“漏”掉了。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部副主任张平博士说,以冷藏库为例,目前,我国冷藏库用于水果和蔬菜的储量为120万吨,是冷藏库总储量的13%,而其中果蔬产地农户的微型冷库储藏量只有25万吨。此外,果蔬储存保鲜的另一重要方式──气调库,我国目前总储量仅有22万吨,而美国有120万吨。在我国各种运输方式中,铁路易腐货物的冷藏运输率最高,也仅为35%至39%,公路易腐货物运输的冷藏率约为15%,内河和航空运输更低。全国各地分散着约8万个城镇乡村农产品集贸市场,相当一部分只有一张遮风挡雨的大棚,需要保鲜的农产品要么不敢进入市场,要么烂在市场或低价销售。 
  保鲜物流: 
    提升农业比较效益的关键之举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大蒜委员会副主任马岩松举例说,在所有蔬菜品种中,蒜薹冷藏的储量和比例都是最大的,2007年我国所产蒜薹60%实现了冷藏。随着蒜薹保鲜水平的快速提高,种蒜农民一亩地普遍增加了三四百元的产后收益,种植面积10多年时间里增长了5倍。 
    “水果品种中冷链最完善的就是葡萄,给农户和冷储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张平博士说。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重点在辽宁省北镇市扶持和普及了葡萄产业的冷藏保鲜技术,使当地的葡萄损耗率降到了5%以下,这使相关储户平均一斤多挣近2元钱。北镇市由此成为全国著名的葡萄之乡,产品销到了全国各地市场。 
    有关专家分析建议,目前我国农产品保鲜物流产业应从三方面实现突破性发展: 
    ──在资金人力等资源配置上,地方政府应加强扶持和投入。当前地方政府普遍“重产前轻产后”,对保鲜这一重要环节重视不够,农产品从田头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大量损失,影响农民增收,抑制了许多有市场优势的特色农业的发展。 
    ──完善果蔬冷链运输系统,尽快提高农产品的贮藏设施、运输冷藏设施、保鲜包装材料的建设和开发水平,对现有各地城镇的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加强市场流通体系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领办、创办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记者 孙洪磊)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