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2008-5-20 12:2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钢铁工业在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正在加快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钢铁工业仍应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和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不断变化,未来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笔者就钢铁工业未来发展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未来相当一个时期,钢材需求依然旺盛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前景与世界整体经济形势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钢铁工业的发展方向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推动下,当今世界经济总体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世界经济自2002年开始逐步走出低谷,2004年全球GDP增速达到5.3%,近两年虽然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但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强劲增长的带动下,全球GDP仍然保持4%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高达11.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新兴市场经济广泛具备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快速推进,金融体系趋于健全和稳定。其中,“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与“展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阿根廷、土耳其)增长迅速,中东石油国家也借油价猛涨之势维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未来一段时期内,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维持较高增长,成为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将拉动包括钢铁、石油、矿产等在内的大宗商品的消费需求。2004年,全球粗钢消费首次突破10亿吨,达10.82亿吨。国际钢铁协会(IISI)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消费钢材11.97亿吨,增长6.8%,;2008年预计将达到12.78亿吨,增幅同样为6.8%。全球钢材消费增长主要来自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预计“金砖四国”2007年消费增幅将达到12.8%,2008年则为11.1%。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消费、净出口国,中国的钢铁消费增长空间成为影响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发达国家所走的道路看,工业化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快速积累社会财富、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财富的积累,都和钢铁累计消费量保持着同步增长。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由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不同,钢材消费强度是明显不同的。一般说来,钢材消费强度呈现不同阶段的特点:一是不发达阶段,相当于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的时期,这一时期钢材消费强度很低;二是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相当于人均GDP1000-2000美元的时期,钢材消费强度呈现迅速上升趋势;三是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相当于人均GDP2000-4000美元的时期,这一阶段钢材消费强度将维持在一定高水平上;四是成熟阶段,相当于人均GDP大于4000美元的时期,产业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钢材消费强度缓慢下降。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重化工业带动制造业发展的进程加快。2007年我国粗钢消费量为4.34亿吨,同比增长13.1%;每万元GDP粗钢消费量为176.1千克,人均粗钢消费量为328.7千克,这两个数字均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工业化中期的钢铁消费水平。2007年我国人均GDP仅为2280美元,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39%,而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工业化完成所需钢的积蓄量来看,从1901年到2006年,日本钢的积蓄量为45亿吨,美国为77亿吨,我国仅为35亿吨。无论从人均钢产量、人均钢积蓄量和人均消费量都还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工业化峰值时的水平。而且钢材消费达到饱和点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即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GDP达3500-6000美元、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三产业达50%以上。我国远未达到钢材消费饱和的条件,中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仍将保持增长趋势,中国钢铁消费总量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资源、能源和环境是三大突出制约因素,但前景并不悲观
随着钢铁产能的迅速扩张,钢铁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铁矿石、水资源、运输、能源、环保五个方面条件的制约。对于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
1、铁矿石供应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不断上升
事实上,世界铁矿资源丰富。美国地质调查所最新版的《矿产品概要》公布的数据显示,世界铁矿石储量为1600亿吨,其中含铁量为790亿吨;储量基础为3700亿吨,含铁量1800亿吨,目前的探明铁矿储量可以保证未来100年的开采需求。其中,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的铁矿石储量大、品位较高,中国、乌克兰等国家虽然矿石储量丰富,但品位较低,开采成本较高。我国铁矿石探明储量约为607亿吨,其中80%为贫矿。2000年以来我国铁矿石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20.1%,2007年我国生铁产量为4.69亿吨,同比增长15.2%,占全球高炉生铁产量的49.7%。2007年中国进口铁矿石3.83亿吨,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52.1%;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由2000年的34%上升至2007年53%。
由于铁矿石主要分布具有集中性,而钢铁行业由于运输半径的存在,生产相对分散。2006年全球钢铁企业规模前10名所占市场份额为28%,而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三家铁矿石贸易量占全球铁矿石供应量的75%。在中国巨大的刚性需求拉动下,2005、2006的两个年度中,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分别大幅上涨了71.5%和19%,在此基础上,2007年上涨9.5%,2008年上涨65%-70%。在利润大增的刺激下,三大国际矿业巨头纷纷散布扩产的信息,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宣布,该公司铁矿石产能未来将达到3亿吨的规模;必和必拓也表示,到2015年,铁矿石将扩产至3亿吨;巴西淡水河谷计划在未来5年将铁矿石产量从当前的3亿吨增加到4.5亿吨。目前除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等传统铁矿大国外,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南非等国家也在加紧扩大开采,完全可满足全球钢铁工业发展对矿石的需求增长。
由于我国粗钢积累量较少,废钢产出率低,铁矿石-烧结-高炉-转炉-连铸长流程将在国内钢铁工业的发展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国内矿石产量虽然将同步增长,但预计到2012年前,我国进口矿石占国内矿石需求的比例将一直保持在50%左右。
2、水资源短缺,钢铁行业节水压力巨大
水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尽管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分布极为不均,其中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人均占有量更低。按照国际界定标准,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以下属于极度缺水,多年来连续居国内钢铁产量第一位的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05立方米,每年全省提供的水资源量为167亿立方米,而需求量却达到220亿立方米左右,不足部分只有依靠超采地下水补足。2007年河北省生铁、粗钢、钢材产量首次分别突破1亿吨,分别达到10483.58万吨、10706.44万吨、10474.91万吨,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2.14%、17.72%和37.26%。水已成为制约河北省钢铁工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3、能源紧张,钢铁工业节能降耗任重道远
在钢铁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占70%左右,电力占20%。2006年纳入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645.12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7.06%;吨钢可比能耗623.04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6.19%。在淘汰落后进展缓慢的情况下,钢铁工业节能降耗任重道远。2007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632.12千克标煤/吨,仅比上年下降1.3%。
我国已经探明的煤炭储量达到7241.16亿吨,其中生产和在建已占用储量为1868.22亿吨,尚未利用储量达4538.96亿吨。2007年,我国原煤产量25.23亿吨,同比增长8.2%。从国内煤炭消费需求来看,2007年我国煤炭消费需求约为25亿吨。主焦煤、肥煤是炼焦的主要煤种,在全国可开发利用的煤炭资源基础储量中,焦煤、肥煤合计所占比例约为8%,且地域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由于焦煤、肥煤后备资源不足,目前,我国已经出现焦煤、肥煤资源的短缺。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自身环境,大量削减焦炭产量,我国焦炭产量占世界焦炭产量比重、焦炭出口量在全球焦炭贸易量中所占比重均已经超过50%。2007年中国焦炭产量32894万吨,同比增长16.3%;同时,当年出口焦炭1530万吨,同比增长5.56%。受国家关停小煤矿的影响,造成当前国内市场焦炭和焦煤资源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与此同时,中国对焦炭出口的配额限制、对焦炭和焦煤加征出口关税也使日本、韩国等国不得不寻找新的煤炭供应渠道。从总体上看,全球焦煤和焦炭供应偏紧、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
钢铁工业一直是国家用电大户,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钢铁企业限电往往首当其冲。2007年全国发电量3255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4%。用电结构重型化趋势更加突出,全国工业用电量为245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8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23个百分点。随着国家取消差别电价并完成2008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千瓦的目标,电力紧张和电价上涨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严格的环保要求制约钢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排放废水量约占全国总排废水量的8%,SO2排放量约占7%,烟尘量约占8%、粉尘约占15%,固废产生量约占13%。在国家规定的酸雨、SO2“两控区”内的钢产量占全国的75%左右。
2007年大中型钢铁企业SO2排放总量756367.91吨,比上年下降0.51%;COD排放总量59964.78吨,比上年下降8.76%;工业粉尘排放总量382274.92吨,比上年下降2.79%。由于钢铁生产总量增加,全年烟尘排放总量156648.36吨,比上年上升3.02%,但吨钢烟尘排放量比上年下降10.65%。钢铁企业面临的环保治理和改造任务非常重,节能环保成为加快钢铁工业淘汰落后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5、运力紧张、运价上涨加大了钢铁企业的成本压力
由于近几年中国钢铁生产的快速增长,物流运输也成为制约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7年全国铁路运量为31.4亿吨,比上年增长9%;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2.1亿吨,比上年增长13.4%,均低于全国粗钢产量15%左右的增长速度。近年来铁矿石的大进口和钢铁产品的大出口,进一步加重了全球干散货运输的压力。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干散货运量28.46亿吨,铁矿石和煤炭的运量占51.12%。2007年,全球干散货运量约为29.92亿吨,铁矿石和煤炭的运量占51.77%。受此影响,反映干散货航运市场综合运价的BDI指数在2007年创下11000的历史最高,运价上涨加大了钢铁企业的成本压力。
以上分析表明,外部支撑条件能否持续满足需求是我国钢铁工业进一步扩大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然而,外部的严重制约将大力推动钢铁产业地域分布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快速促进技术进步、管理提升和现代化改造的步伐;加快实现淘汰落后,联合重组、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目标。钢铁流程是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最具潜力的产业,也是较早进入市场经济的产业,因此对市场调节反应最快,其本身及带动一批相关产业、企业的自我约束最易落实。钢铁产品作为一种可回收再生的金属材料,其本身就是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只要钢铁企业认清形势,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加快落实应对措施,在可预见的未来,各方制约因素将逐步缓解,发展前景仍将乐观,勿需“谈钢色变”,悲观失望。
三、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逆转,钢材进出口仍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
随着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从而把世界经济变成一个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也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其本质是全球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其终极是全球经济的高度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钢铁工业的生产、消费中心。中国钢铁行业是加入WTO前与国际经济接轨较早的行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从前期的下调钢铁产品的进口关税到现在的下调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对部分钢铁产品加征出口关税,国内钢铁行业融入国际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受益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我国钢铁工业依靠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相对低廉的发展成本迅速扩张,钢铁产能和产量规模迅速从1亿吨增长到5亿吨。中国成为世界钢铁工业的生产、消费中心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全球产业转移的结果。
近年来中国钢铁产品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中国钢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大提升。长期以来,我国板材产能的增长速度较慢,特别是高端板材产品大量依靠进口,2003年我国钢铁净进口量达到3462万吨。而从2004年开始,由于国内钢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能迅速提高,许多进口产品被国内替代,大大抑制了钢材进口,同时也增强了我国钢铁出口能力,到2005年我国钢材净进口量已下降到530万吨,而钢坯净出口量达到576万吨,基本实现总量的平衡。2006年我国钢铁进口下降而出口增长的局面进一步强化,其中出口出现了暴发式增长。全年钢材出口达到4301万吨,同比增长109.6%;全年进口钢材1851万吨,同比下降28.3%;全年净出口钢材达到2450万吨。全年出口钢坯904万吨,同比增长27.9%,进口钢坯37万吨,同比下降71.8%。如果将钢材钢坯折算成粗钢,则全年净出口粗钢3446万吨,占国内粗钢产量的8.2%,占当年粗钢产量增长量的51.9%,这对缓解国内钢铁市场压力产生了积极作用。
2006年出口高增长的基础上,2007年我国出口钢材6264.63万吨,比上年增长45.67%;出口钢坯642.61万吨,比上年下降28.88%;全年进口钢材1687.06万吨,比上年下降8.86%;进口钢坯24.21万吨,比上年下降34.64%。在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拉动下,2007年我国钢材、钢坯进口和出口相抵并折合成粗钢,全年净出口5488万吨,比上年增加2015万吨,增长58.02%,占全年粗钢产量增长量的77.89%。
钢铁工业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是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对中国产品需求的结果,也是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体现,应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制约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各方因素促使中国钢铁企业正在寻找一种途径,既不失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发展的机遇,又符合中国的发展国情。这就需要一方面坚持利用当前已有的先进技术和装备能力,保持一定比例的产品出口,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抢占机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加快实施钢铁行业“走出去”战略,这是钢铁行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钢铁行业只有走出去,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才能进一步规避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走出去”战略包括到国外去投资建厂,到国外去收购企业,到国外去经营发展;也包括原料采购、产品输出、资本输出、装备输出、技术和人才输出等,与世界各国保持在资源、技术上的优势互补,从而促进中国钢铁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钢铁流程的特点,决定了钢铁企业不断追求高效率、集约化生产和低成本运行,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均不可能在每个时间段都完全自给自足,这就创造了无限的平台和商机,用市场的机制来不断地补充平衡。钢铁企业要努力抓住机遇做精做好,国家也应适时地调整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宏观调控机制。
四、企业联合重组步伐加快,但不同规模的企业仍会长期并存,相互补充,各具优势
自欧洲三大公司通过联合重组成全球最大的钢铁集团阿赛洛以来,全球钢铁企业间的并购风潮愈演愈烈。先是米塔尔通过并购原东欧和北美钢铁企业在产能上超过阿赛洛,后是米塔尔与阿赛洛之间的兼并重组造就世界钢铁巨擘。自此,通过兼并重组和战略联盟等手段扩大产能和提高实力成为现代钢铁企业经营管理所追寻的目标。应该说,联合重组、扩大规模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提升竞争实力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普遍认同的未来钢铁企业的发展战略,这种竞争方式正在呈加快发展之势。中国钢铁业的联合、并购重组步伐近年来也不断加快,正在形成一波潮流。
但是,并非是所有的钢铁企业都应该走联合重组、扩大规模的道路,也并非是中、小规模的企业就一定缺乏竞争力。实际上,市场需求的差异化特征,决定了不同规模的钢铁企业是可以长期并存的,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互补充,共赢发展。任何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都要看它有没有对应的市场目标和定位,有没有特定的竞争优势。从钢材市场来看,客户需求千差万别,钢铁产品面对着庞大的社会消费群体,涉及领域有建筑、机械、轻工、家用电器、汽车、造船、铁道、石化、集装箱等众多行业,不同领域的用户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同类用户的消费需求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从钢铁企业来看,不同规模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竞争优势。大企业的优势是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配置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抗御风险能力。中、小规模的企业则可以凭其独到的技术优势和特定的产品定位,在一定的领域范围内进行市场分工,沿着产业链的衔接纵向延伸,占据相应的市场空间,而且其从事专业化经营和管理相对容易控制。总之,客户需求的差异化特点及钢铁企业追求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的实际,决定了仍有规模较小的钢铁企业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和自身实际来进行相应的市场定位和分工,成为大企业的补充。
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规模钢铁企业并存的格局在各国和地区都广泛而长期存在。部分规模较大、资金实力雄厚的钢铁企业纷纷加快兼并重组、联盟合并步伐,从同个国家、地区内部延伸为跨国、跨区的行动,从而形成少数几个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控制能力的钢铁巨头。也有很多规模不大、但竞争能力很强的中小企业,它们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产品优势,针对特定的客户群,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走精品战略、差异化战略之路,发展产品深加工业务,实施品牌经营,在一定的领域内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以欧洲为例,既有上亿吨级规模的米塔尔-阿赛洛,又有千万吨级的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钢厂,还有像巴顿(Bardun)、西尔萨(Celsa,西班牙的一家H型钢专业厂)等百万吨级钢厂,它们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很强的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满足着不同客户的需求,共同推动钢铁工业向前发展。
因此,不同的钢铁企业必须适应客户需求差异化的特点,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所具备的优劣势条件,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选择合适的发展规模。不顾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自身实际,盲目跟风追求兼并重组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于中国钢铁行业来说,一方面要立足世界钢铁行业的总体竞争趋势,适度进行企业间的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保障产业安全。另一方面,各钢铁企业都要从强化核心竞争力着手,优化产品结构,集中精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优势产品,培育核心产品,先是做精,同时作强,才能相对做大。
五、转变经营机制,提高优化配置可利用资源的能力将成为钢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点
钢铁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可利用资源的优化整合能力和支配能力。钢铁产业在为社会提供重要原材料、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随着全球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壮大,世界性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全球范围内抢占资源、整合资源将成为各钢铁企业提升竞争力和谋求长远发展的关键。
钢铁行业作为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已不能继续过去那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以高投入扩张来换取高速发展之路,必须尽快转变发展方式,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集约经营之路。世界各钢铁企业为有效提高对可利用资源的优化整合能力,进一步提升竞争力,通常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结构调整,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合作等形式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二是推进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技术要素的支撑作用;三是加快管理体制变革,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促进资源优化整合和科学配置;四是实施全球化竞争战略,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开发资源,增强资源控制能力;五是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产业,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产能的快速扩张,国内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钢铁企业对海外资源依存度逐年提高,在全球资源争夺白热化的今天,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存在着极大的资源制约风险。同时,我国钢铁行业生产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突出矛盾导致我国钢铁产业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严重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要应对钢铁行业全球化的竞争格局,积极转变经营机制、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对于我国钢铁企业来说,要着力抓好内外两个方面的资源整合:
一方面,加快推进内部资源整合。通过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促进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高效运用,追求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推进装备的大型化、连续化和高效化。加快新产品开发,努力增加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双低双高”产品,建立层次合理、资源利用价值高、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体系,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竞争档次。以较少的物资消耗和很小的环境代价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为前提,转变发展方式,推进集约经营,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水平。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外部资源整合。一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提高资源整合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近两年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虽有一定进展,但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快于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是下降的。2007年我国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产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的36.8%,比2001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要以国内优势企业为依托,加快钢铁工业的战略性重组步伐,国内企业实施联合重组或建立战略联盟,通过内联外扩,力争形成更多的特大型国际化钢铁企业集团,进入世界钢铁企业前列,增强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与此同时,国家要关停竞争能力弱、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小钢铁企业,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内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加强与上游资源行业的战略合作,大力推进资源全球化、多元化战略,进一步规避风险,通过对国内外重点铁矿、煤矿等资源企业的投资、参股或控股,组成国际化的跨国大型钢矿或钢煤公司,发展与这些企业的贸易合作,长期占有国内国际资源。三是加强与物流部门合作,通过与国内外海运公司、港口、铁路合作,组织联合海运,推进与港口、铁路的联合物流运输,保证钢铁行业海上运输线的安全,降低原料运输成本。同时,与世界主要铁矿石需求方一起研究改进完善目前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
六、知识和人才将成为企业资源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世界工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知识经济是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人的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科学管理与决策为保证、以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为支撑的一种经济形态。知识是唯一不遵守收益递减规律的生产手段,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根本上看,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知识和人才是其中两个决定性的要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知识经济已经渗透到全球范围的各行各业,知识和人才成为企业资源的关键环节,成为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决定性力量。在知识经济社会,只有在知识和人才上占据优势,才能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权。钢铁企业也不例外。现代钢铁企业都把知识以及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与运用载体的人才资源凸显到非常突出的地位,大力实施科技强企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优化人才开发运作管理机制,加快开发培养适应现代化钢铁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我国钢铁企业应加快推进技术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及原始创新能力,着力开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引领世界钢铁技术发展的潮流。要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培养自已的科技人才队伍,培养自己世界一流的炼铁、炼钢、轧钢技术专家和懂技术会管理的企业家,重点发展和培养钢铁技术前沿的研发和应用人才、具有专业背景的销售人才及外贸人才、市场分析人才、钢铁信息化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等钢铁企业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同时,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对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研院校的知识和技术优势,建立社会化的“产、学、研”及企业内部的“研、产、销”机制,为企业深入推进技术创新、大幅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积蓄强大后劲。
七、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正在形成发展趋势
在现代经济中,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知识资本是一个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资本,主要依靠资本积累来形成,在近代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钢铁业作为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运转的产业,其资产容量大,现金流量和利润总额也大,必然会得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关注和重视。知识资本则是一种包含人力资本、管理资本、知识产权资本、顾客资本和市场资本在内的巨大无形资产,它以人才为载体,以知识和智力为表现形式,主要依靠知识创新与科技发展来形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知识资本是一种比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更加活跃、更加积极、更具开发价值的生产要素。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知识经济日益繁荣,各种生产要素的联系日趋紧密,以知识资本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新生产力系统正在逐步形成,知识资本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知识资本和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成为必然趋势。传统的制造业在吸纳了知识资本所提供的高新技术、先进的管理思想及信息科技之后,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产品构成的全方位变革,大大提高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运行效率,同时也可转化为更大规模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而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为知识资本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推动着知识资本向现实生产力的加快转化。
在技术、资金、资源密集型的钢铁产业,知识资本和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正在形成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以及多方位竞争的日渐加剧,单凭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就能“玩转钢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要想让钢铁企业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必须给钢铁企业注入新的活力,而知识资本作为一个日渐重要的要素,在未来钢铁行业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钢铁行业知识资本主要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加快开发应用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持续构筑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包括员工技能和知识系统、物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与规范等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动力就是知识资本的积累。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钢铁企业推进融资管理创新,把融资重点由金融资本转向知识资本,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优化资本结构,使企业各类资本形式动态组合,收益、风险优化配比,实现企业知识占有和使用量最大化。
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知识经济才刚刚起步,知识资本在工业经济中尤其是在钢铁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但知识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将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要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我国钢铁工业必须紧紧抓住知识经济发展的契机,认真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和市场化形式,努力寻求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扩大、提高知识资本的应用范围和水平,推进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加快融合,推动生产方式和物流体系的变革,有效提升钢铁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我国早日实现工业现代化。
八、以现代物流理念整合和延伸产业链,将成为增强竞争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
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使未来钢铁企业市场竞争的重点由单纯产品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转向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依托信息化体系,加强产业链延伸的研究和实践,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和延伸产业链,不断满足并创造客户的未来需求,将成为各钢铁企业增强竞争的可持续性、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现代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及储存、实现和控制管理的过程。与传统物流相比,现代物流具有过程一体化、技术专业化、管理信息化、系统网络化、服务社会化等特征,其显著优势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上下游行业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深入,实现共赢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服务方式,正在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在钢铁行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推广。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钢铁业来说,以现代物流理念整合钢铁链已成为企业应对原材料不断涨价和钢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形势的迫切需要。
我们要大力发展以钢铁加工配送为典型代表的现代钢铁物流。钢材加工配送作为一种新型物流服务方式,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钢铁物流的主要模式。如美国瑞森公司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就是一个具有30多个加工中心的现代物流企业,其服务遍布美洲所有钢材用户。日本东京、法国里昂等都有世界先进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在过去十年里,我国钢材加工配送以外商独资或合资建设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居多,特别是韩国和日本,已先后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的布局设点,这些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主要是为家电、汽车、计算机、造船等行业服务,这些外商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通过其高效低成本服务,已占据我国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钢材加工市场,并出口到世界各地。目前,我国钢材深加工比重低,与下游行业的结合不够紧密。据有关资料介绍,世界发达国家钢材的综合深加工比可达50%以上,其中线材达60%、棒材40%、管材30%、板材70%左右,而我国一般钢材的深加工仅为10%—15%。由于钢材深加工比例低,使我国钢材的成材率和使用效率较低,也因此失去了相当的市场。随着我国下游行业的加快发展,特别是随着世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钢材加工配送的现代物流将会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钢铁企业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钢材加工配送,提高钢材深加工比例的同时,重视与第三方物流产业的紧密合作,关注近年来正在起步的“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动向,在适应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客户需求,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效益。
总的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世界钢铁工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钢铁工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只要中国钢铁工业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紧紧抓住有利机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世界先进钢铁企业为赶超目标,励精图治,开拓奋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加快实现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