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长沙市人口与劳动就业协调发展

2008-5-16 20:18:00 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近年来,长沙市科学控制人口增长,实施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正确处理好劳动力供求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关系,积极解决好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的矛盾,努力协调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一系列问题。2007年全市劳动就业呈现出:就业规模扩大,就业总量快于人口增长,就业结构继续优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形式灵活多样,人口与劳动就业协调发展的态势。
一、人口规模相对稳定,就业总量快速增加
2007年末,长沙市总人口为637.3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14‰,死亡率为5.92‰,自然增长率为4.22‰。近年来长沙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总量保持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在长沙市人口低速增长的同时,就业总量却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从业人员为383.97万人,比2002年的341.64万人,增加42.33万人,增长12.39 %,2007年从业人员增长速度为近年来最快的一年。从城乡就业构成看,仍以乡村从业人员为主,2007年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为136.7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5.61%;乡村从业人员为247.2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4.39%。
二、城市化水平进程加快,城镇从业人员快速增长
2007年长沙市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城市化水平达60.20%,比上年增长3.70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达383.69万人,比上年增加27.18万人,城镇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城镇从业人员增加,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2007年全市从业人员中,城镇从业人员为136.73万人,比上年增长4.00%,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81.62万人,比上年增加4.52万人,增长5.00%。
城镇就业岗位的快速增加,带动了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城镇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从2002年的32.00%上升到2007年的35.61%,乡村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从2002年68.00%下降到2007年的64.39%。
随着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增长高峰期,近五年将是长沙市就业压力较大的时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就业优先的方针,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普惠性、长效性的就业政策体系和市、区县(市)、街道、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2003-2007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4.2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12万人。
三、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吸纳能力增强
在就业总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就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吸纳能力日益增强。2007年全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25.21万人,比2002年减少15.66万人,下降11.12%;第二产业117.74万人,比2002年增加31.36万人,增长36.30%;第三产业141.02万人,比2002年增加26.63万人,增长23.28%。2007年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67.39%,比2002年上升8.6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2年的41.23:25.28:33.49调整为2007年的32.61:30.66:36.73。
四、国有、集体从业人员减少,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吸纳能力增强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外资、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大批劳动力从国有企业转向外资、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领域。2007年城镇国有和集体等公有制经济单位从业人员42.53万人,比2002年减少6.70万人,下降13.60%。而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从业人员,则由2002年的15.90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39.09万人,增长145.84%。
目前,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已经超过了同期城镇总的就业增加量。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长沙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成为当前提高全社会就业率,缓解城镇就业压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五、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持续增长,工资水平普遍提高
2007年长沙市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性调资、增资、晋升、补发工资等相关政策,为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从业人员增加和工资水平提高的双重拉动下,2007年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达222.69亿元,比上年增加38.62亿元,增长20.98%。
2007年全市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27968元,与上年24615元相比增长13.62%,并且呈现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单位、不同身份从业人员工资水平普遍提高的态势。工资水平普遍提高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整体提升;二是长沙市各地不同程度地落实了国家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政策,使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劳动报酬较上年有大幅度增长;三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取得成效,工资改革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四是劳动用工制度不断完善,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提高;五是津贴和工资发放标准不断提高。
六、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随着长沙市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日趋合理,私营和个体经济以其就业方式灵活等优势拓宽了就业渠道,为促进就业、减轻就业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全市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46.75万人,比上年增加2.15万人,增长4.00%;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41.55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增长3.00%。
七、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增加,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集体企业改制工作的不断深入,长沙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由1998年的73.28万人,减少到2002年的62.58万人。2007年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回升到81.62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9.04万人。在努力扩大就业的同时,全市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失业调控,失业率得到有效的控制, 2002-2007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保持在4.2%以内的较低水平,2007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比2006年下降0.5个百分点。在劳动力总量和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为构建和谐长沙,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长沙市劳动就业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人口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将继续存在。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全部解决,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村转移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凸显,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