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苏宁:创造有利于抑制通胀的货币环境
2008-5-16 20:15: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高达8.5%的CPI再次引起各界关注,市场担心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大。5月15日,央行副行长苏宁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印金融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在外汇流入和国内信贷扩张的共同影响下,“通胀面临较强的货币压力”,但中国不会出现恶性的通货膨胀。
苏宁表示,在货币政策上将继续搭配使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注意根据短期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进行适度、适时的微调,重点是创造一个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环境。”他说。
此外,要进一步加强改善外汇管理,采取综合性措施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引导结构调整并发挥对抑制价格上涨的作用。
苏宁指出,“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仍然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从物价快速上涨的成因看,既有农产品短期供给冲击的影响,也与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外经济与货币环境密切相关。
从国际经济和货币环境看,受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和新兴经济体强劲的增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大宗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胀水平和压力明显上升。从国内经济和货币环境看,近几年来,在总需求持续扩张和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短期供给冲击的共同作用下,农产品、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
他预计,由于受美元贬值及投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中长期看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仍可能保持高位。国内粮食生产形势也存在不确定性,外部收入以及国内供给的约束等因素对物价的影响还会比较大。
但苏宁认为“中国不会出现恶性的通货膨胀”。
首先,中国经济经过持续的高增长,潜在产出能力显著提升,国家财政和企业效益明显改善,防范和化解通货膨胀的风险的经济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与此同时,经济运行的协调性有所增强,2002-2007年,中国消费增速从8.8%稳步提升到16.8%。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07年GDP增长11.4%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首次超过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
此外,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5%,粮食库存充足,绝大多数产品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状况。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