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外贸出口连续增势乏力的背后

2008-4-6 14:1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近来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其一,规模、增幅多年领跑全国的江苏外贸出口,连续两个月增势乏力;其二,一拨又一拨以创投、风险投资为主要内容的境外投融资说明会、推荐会在我省竞相上演,但真正能够“对上号”的并不多。这两者看似不相干,其实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外贸结构不够优化的问题。因为缺乏技术含量高的优质产品和项目,出口后劲不足,风险资本难以落地。
  去年,江苏进出口已经达到3500亿美元,高平台出口遇阻,外部看主要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夹击,但理性寻找,产业结构不优、产品档次不高,自主创新的缺失才是根源。我们的出口还存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明显的结构性矛盾软肋。据统计,我省自主知识产权出口产品仅为5%左右。
  在宽松的环境中,人人都能搞出口、赚外汇,企业竞争难分高下,差距往往在逆境、困境中拉开。当国际和国内、政策调控和市场作用多重夹击使得外贸经营进入微利甚至无利时代后,才会有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酷烈比拼,企业的功力才真正显现出来。眼下,出口难、赚外汇难喊声四起,企业命运大相径庭,有的订单锐减,产能压缩,有的不得不由外转内,不少小规模企业相继关门;但也有企业增势依旧,在重新洗牌中找到了更大空间。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市场就得看人“眼色”,就很难有讨价还价的资本。道理是如此浅显,我们的企业为何还固守一隅甘愿贴牌、或习惯于模仿别人,而最终被逼入死胡同呢?没人、缺钱、少平台等等,都不失为理由,但根子还在思想观念:滋润的日子中怎会想到今日之艰难。
  创新,被看作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对企业,更应该是立身之本。外贸行业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再传统的产业,只要植入“创新因子”,就会生机勃发、活力四射。“神五”、“神六”是自主创新的结果,连续几届广交会上,外国客商为和通润公司业务员洽谈而排长队等候,同样因为这家公司不断推出适合国外客户需要的新产品。
  自主创新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分。外贸企业同样可以循此路径提升自己、规划未来。改革开放30年,不少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原始创新基础和条件,关键要有先人一步的创新意识和敢冒风险的创新胆识。更何况,外贸企业接触的是国内外客户,感受的是市场一线的脉动,拥有进、出口双重优势,“洋为中用”舞台广阔,只要创新意识具备,应该能够有所作为。南钢集团从引进中厚板流水线和关键技术开始,结合生产特点和客户要求进行完善创新,不仅在国内中厚板市场独树一帜,连日本造船企业也争下订单。这样的范例其实不少。
  幸福的企业大致相同,不幸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虽然大多数外贸企业没能成为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的“先驱”,但面对空前压力和挑战,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最近,有专家向“老大哥”广东省发出经济结构徘徊在“腾笼换鸟”“拐点”上的警示,这在江苏同样掷地有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