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高估升值对通胀的抑制作用

2008-4-30 13:44: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随着国际石油、铁矿石等生产资料以及粮食食品价格的屡创高点,国内物价水平不断攀升。整个第一季度CPI同比上涨幅度高达8.0%。而且,通胀的成因也由猪肉、食品等少数产品推动的结构性上涨转变为目前输入型特点明显。 
    针对这种输入型特点明显的通胀,从理论上说,政府可以通过人民币加速升值来降低进口价格 
,进而缓解通胀压力。而且,在中美利差倒挂的背景下,通过人民币加速升值来替代加息,似乎也正在成为央行抑制通胀的最优选择。 
    然而,加速升值果真能起到理论所述的那种效果吗?笔者对此不敢高估。我国是个资源进口型大国,同时也是资源浪费型大国。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而单位产值能耗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据有关机构的研究,按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设备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我国节能潜力约为3亿吨标准煤;同时,我国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也仅为3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民居住建筑面积的3.5%左右。 
    鉴于此,政府应该抓住国际资源价格上涨的契机,力促企业节能减排、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而不可一味地通过加速人民币升值来弥补进口成本的上升。事实上,那些资源浪费型企业大多都属于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它们正是国内投资过热的主要推动者,而国际资源价格的上涨可以抑制这部分企业的投资冲动,从而可以缓解投资过度导致的经济过热。因此,如果通过人民币加速升值来降低资源产品进口成本,只会进一步纵容这些资源高消耗型企业过度投资,引发经济进一步过热。如此这样,人民币加速升值反而会成为通胀的助推器。 
    同时,对于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来说,人民币加速升值也未必就是缓解通胀的最优路径。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粮食出口为991万吨,而进口不到160万吨,说明我国是一个粮食净出口国。最近又有报道称,由于交通紧张造成了东北地区粮食的积压,而南方粮价因此不断上涨。很显然,缓解目前国内粮价上涨并非通过人民币加速升值所能解决。实际上,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增加粮食进口其实是在补贴国外农业而损害国内农业,因此,与其通过人民币加速升值来降低粮食价格还不如加快国内粮食的地域流动并对出口加以限制,这样既可以起到缓解通胀压力的作用,又能提高农民收入。 
    从理论上看,抑制通货膨胀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着手。首先,对供给而言,政府可以鼓励企业提高回采率,进而增加国内矿产资源的供给,还可以动用巨额外汇储备购买国外丰富的油田、矿山等,进而可以通过资源价格的上涨补贴下游成本上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这种方式往往会面临很大的政治风险,从目前来看效果有限。另外则是控制需求,如果单纯是减少这些资源的进口数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胀,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是经济的衰退,这在我国特殊国情的背景下显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无疑是抑制通胀的可行之举。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为此,政府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补贴那些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资源使用效率的企业,这既可以鼓励企业不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还可以缓解央行的外汇储备压力,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防止人民币加速升值所导致的外汇储备缩水。 
    综上所述,通过人民币加速升值并非是解决国内通胀的最优途径,正如周小川日前在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时所表示的,“汇率对调整失衡的作用有限,过分夸大其作用既不现实,也会误导调整的进程”。由于人民币加速升值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整个中国宏观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很难在短时期内消化。更何况人民币加速升值也会增加国际游资流动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所以,抑制通胀不可过于倚重本币加速升值的教科书式的做法,而应将更多的财力与精力用于改善国内经济结构,这才是治理通胀的根本所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