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新军事理论“感知——反应型物流”

2008-4-3 14:3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一种新的军事物流理论“感知——反应型物流”在美军悄然而生。 

美军军事物流的发展历程 

  新的作战样式牵引新的军事物流形态,新的军事物流形态呼唤新的军事物流模式。美军的军事物流模式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于数量。其主要特征是:物资数量越多越好,并按梯次逐级前送的方式满足物资需求。由于这种模式规模庞大,保障环节过多,反应迟钝,效率低下。第二阶段是基于效率。主要特征是:减少物流活动中冗余的库存和环节,提高配送能力,优化线性供应链,使效率和效益发挥到极致。但是,这种模式只在需求相对稳定或可以预测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较好作用,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缺乏灵活性,易受攻击。伊拉克战争中,这一保障模式便暴露出保障吃紧、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迟滞了美军的进攻速度。战后,美军认识到“战场的物资需求从根本上是无法精确预测的,因此不能再一味地强调优化线性的物流供应链效率,必须依靠快速的模式识别和反应速度实施反应迅速、灵敏、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保障。”随之,“感知——反应型物流”应运而生。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应变速度,以部队为中心,以保障作战任务顺利完成为标准,为部队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感知——反应型物流的特点 

  感知——反应型物流是以网络为中心,强调物流、作战与情报一体化,凭借信息网络强大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预测和预见物流需求,并依靠一系列灵活适应、自动协调的物理及功能流程,形成灵活的全维保障网络。具有以下特点: 

  网络一体化。感知——反应型物流是以网络为中心实施保障。通过战略、战役、战术各个级别的智能化传感器,将遍布在各个地方的物资资源整合在动态的保障网络中,使物资、作战、情报侦察与监视系统和指挥控制实现一体化。这种高速、宽带、互联互操作的信息网络,使各级指挥机构之间、军事部门与地方部门之间以及战场需求与保障之间的保障效能得到空前提高,从而实现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 

  体系稳定化。感知——反应型物流根据特定保障任务形成,并可不断调整,因而具有以往物流模式无法比拟的稳定性和高度的适应性。由于网络上各个节点的职能和任务是动态变化的,并且各个节点都与其周围的节点构成相对稳定的结构,这样即使某个节点瘫痪,整个网络照样可以正常运行。网络体系的稳定性还使得指挥员能够快速做出物流决策,及时对作战任务的变化做出反应。 

  保障多元化。感知——反应型物流进一步强化物资与作战、信息的紧密结合,提倡更广泛地利用民力,充分调动可以使用的资源。越来越多地采取直接供货商和承包商保障等方式,实现从工厂到散兵的无缝隙保障,其保障基地和终端对终端传送管线将不再为某一个特定的目标服务,而是利用整个国防部及其附属资源实现对需求的适时满足。因为所有实体既可以是需求者,也可以是保障者,所以物流工作既可以由特定的物资管理部门完成,又可以在战场上各个单位之间以点对点方式进行。 

美军推行感知——反应型物流的新举措 

  (一)确立物流建设目标结构。通过几年的努力,美军逐步实现了军事物流活动的全维信息“可视”和各种物流信息的“无缝隙”连接。但是,这与感知——反应型物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物流建设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为此,美军正在调整军事物资管理关系,按照现代军事物流“业务流程变短、信息流动加快、信息流与物资流统一”的特点和要求,规范军队物资管理流程,为物流信息化提供组织和机制上的有力保障。在建设实践中,重视增强区域物资保障的预见性和集约化调控能力,对职能相对单一的物资采购、仓储、运输等保障实体进行科学整合,组建起具有综合物资保障能力的物资保障部队。特别是重视优先建设战略物资投送部队,逐步构建起横向联通、纵横一体的“网”状物流管理和保障体制,使军事物流链与信息链能够协调发展。 

  (二)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感知——反应型物流实质上是一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智能保障网络,因此需要建立先进高效的军事物流信息网络体系。为此,美军十分重视军事物流的顶层设计和物资管理流程规范建设,按照“综合集成”的理念,对物流信息网络进行统一规范和整合,在遍及整个作战空间的各个组织之间纵向和横向地收集、处理、存储、分发和显示信息,为作战指挥人员和物流决策人员提供一体化、生存能力强和秩序稳定的网络信息保障。同时,他们还着眼建立现代军事物流的目标,构建起军事物流信息平台,以实现各物资保障信息链的有效联接,进一步统一技术标准和接口,加强各军兵种之间的网络联接。 

  (三)构建物流技术保障体系。感知——反应型物流模式的建立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保障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传感器技术、认知决策技术、物流信息标准化等构成。传感器技术是前提。通过传感器技术可以准确感知、实时掌握各种物资之间的关系、对操作人员技能、工具和设施的要求、特定货品的更换和补充时间等,从而提供“预见性”的保障。认知决策技术是关键。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辅助计划决策的制定、执行,评估风险和保障效果,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物流保障的自动化。物流信息标准化是媒介。通过建立以物资编码为主要内容的物流信息标准,制定物流信息交换与处理的标准协议或规则,可以确保各物流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