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流通业:挤压下突围

2008-4-24 14:4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记者 韩冀倩
    近几年,钢市的火爆使得钢铁流通商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同时流通商的数量也急剧增长。但近一时期,虽然钢价依然高企,钢材流通商们却已经感受到了凉意。接受记者采访的各地流通商大都表示,洗牌不可避免!
    在钢材市场火的时候,钢材经销商的日子确实过得不错,不过,近一段时间他们的日子不是太好过了。
    “现在生意已经不大好做了,”河北一家钢材市场的销售人员向记者证实。他表示,现在“买的人不多”,而由于前期许多商户都囤积了一些钢材,“许多老板的资金压力很大”。
    “市场成交比较清淡,”温州市鹿城区金属材料商会副会长高志强也说。他还表示,随着市场的变化,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这么多的经销商,将来肯定会进行整合”。
    “整合与发展是钢材流通业发展的必然。”对此,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秘书长李智强向记者表示。
    有关专家表示,我国从事钢材流通的企业目前在20万家左右,数量大、规模小、服务水平低的问题非常突出。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业内的竞争会非常激烈。
    与此同时,一方面,上游钢企的销售触角越来越长,流通商的生存空间在缩小;另一方面,下游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已成趋势,对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流通模式的推广应用正在加速……
    整合,已然不可避免!
钢企触角延伸压缩生存空间
    虽然此前钢企直销的比例甚小,约在3%~5%,但今后这个比例可能会大大提高。
    近年来,以铁矿石为代表,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急剧增大。为更有效地转嫁成本压力,并谋求更多的利润,钢铁企业在研发和服务方面迫切需要与下游用户形成更紧密地合作,切实掌握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而作为下游用户与上游厂商中间纽带的钢材流通企业,显然没能达到钢铁生产企业的要求。据宝钢人士透露,宝钢制定建立旨在满足国内主要地区用户的加工配送中心的规划,相当程度上就是为了能尽快响应客户的需求。
    记者从各大钢铁企业了解到,目前,建立加工配送中心或销售中心已成为这些企业营销部门的重要工作。一家大型钢企的部门负责人表示,虽然未来在什么地方设点不方便透露,不过肯定会继续在全国布点。另一家钢铁企业的内部人士还表示,现在各家钢铁企业之间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出于抢占市场的目的,也有必要在各地建立加工配送或销售中心,以更快地响应客户的需要,为客户进行贴身服务。
    据有关资料,目前宝钢已在全国建立了18家加工配送中心,鞍钢有8家,武钢是7家,太钢也在北京、天津、辽宁、佛山等地布点。
    由此看来,钢企向下游延伸已是大势所趋。
难入银行“法眼”流通商陷“瓶颈”
    由于钢材价格不断上涨,原本就需要大量资金的钢材流通企业,现在更加感觉到了资金的压力。
    “资金已经成为我们的一大难题,从银行贷不了,拆借的利率又太高”,唐山市丰润区一家钢材流通企业的李经理最近一直在跑资金。 “很难!”他表示,现有的服务模式太低端,长此以往肯定不行,但企业要发展电子商务、发展加工配送,都需要资金,而由于达不到银行的 “门槛”要求,只能自筹资金,企业经营的压力很大。
    随着竞争的激烈,钢材流通商也在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工配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据了解,目前在很多地方,钢材加工配送的利润已经超过了销售的利润,成为利润的 “大头”。
    不过,流通企业要参与进来,还是需要一定的成本的,尤其是比较高端的加工机械的成本,就是很多流通企业无法负担的。而且要建立完善的物流系统,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与流通企业相比,大型生产企业的优势就太明显了:
    4月11日,中国农业银行与本钢公司银企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农行向本钢提供授信100亿元。之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中钢集团签订了金融达70亿元的合作协议。
    规模的优势、行业的地位,再加上国企的身份,在融资方面,流通企业与大型钢企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同时,国内主要钢企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或者是上市公司的母公司,这使他们在募集资金方面占据了太多的优势。
    对于有着资本优势的钢铁生产企业来说,有什么理由不向下游延伸,开发新的利润源呢?
突围方向难寻觅专业化或成选择
    随着这一行业的发展,未来的整合被业内人士广泛认同。不过,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成为大部分被访企业最大的难题,而专业化、面向高端的发展方向,得到了部分企业的认同。
    “难也要发展。”李经理表示,传统的赚取差价,或是简单的加工配送,未来肯定行不通。 “用户有要求你就要满足,你做不到人家就找另外的企业。”用户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也让他颇为头痛。
    “流通商不可能什么都满足,相对专业化应该是未来钢材流通企业的发展方向。”高志强认为。
    不过,高志强并不认同愈专业愈有竞争力的说法。 “如果太专业了会限制企业的用户面,如果这类用户不行了,会使流通企业大受影响。”
    市场似乎更认同专业化。
    就在不久前,专业为IT制造业提供配套金属物流服务的江苏澳洋顺昌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股首发申请获得证监会发审委通过。由此,该公司获得了发展所急需的资金,相对其他企业,获得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但一位证券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该公司属于两头在外——原料采购、销售对象均与韩国一家企业有关,因此风险不小。同时公司的客户仅为IT企业,一旦企业因成本升高而转移,也将面临风险。
    看来,专业化虽然好,风险却也不小。究竟向何处发展,这确实是个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的关注。李智强秘书长对记者表示,协会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正在与企业进行沟通,对有关问题进行调研。他表示,将在下半年召开的金属材料流通年会上就有关问题与各方进行沟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