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粮食物流运输状况及措

2008-4-21 11:5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江都市地处全省粮食产销过渡带,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南面长江,内河四通八达,宁启铁路穿境而过,京沪高速、宁通高速在此交汇,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南北,基本构建了公路、铁路、水路立体式粮食物流网络。全市现有总人口1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万人,土地复种面积123万亩,主要粮食品种为小麦、稻谷,平均粮食总产量51万吨左右,粮食供求平衡略余。全市现有持证入市收购粮食的社会各类主体93家,无中央驻苏粮食企业,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37家(储备库1家,基层粮管所35家,粮食收储总公司1家)。据调查统计,社会粮食企业的仓容量绝大部分都在500吨以下,年购销粮食量大约为5万吨。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总仓容量18万吨,绝大部分为六七十年代建设,单位仓容量1万吨以上的库点只有国家粮食储备库1家,全市2007年粮食购销总量突破100万吨,其中本地粮食收购量30万吨。各购销企业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服务农民增收为己任,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特别是2006、2007年小麦托市收购期间,全市共有谢桥、花荡等9个粮管所在仓容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市内集并移库、搭建露天囤等措施加以缓解,每年露天粮食储存量和集并数量均在1.5万吨以上,基本满足了本地农民的售粮需求。2007年,筹集资金130多万元重点对永安、邵伯等单位的仓储设施进行了修缮,在谢桥、浦头2个单位新建仓库4000吨。目前已制订了维修计划,利用三年时间累计投入750万元对现有仓储设施维修一遍,不断提高仓储设施的完好率,以保证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随着粮食流通大市场、大贸易格局的逐步建立,以“四散化”为核心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我市现有粮食流通体系将愈来愈不适应现代流通产业的不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企业小而散、小而弱,随着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全市仓容仓容不平衡性较大,局部地区收储矛盾比较尖锐,影响了农民余粮及时交售;由于建筑年代久远,仓储设施完好率下降,粮食安全储存的隐患增多;全市规模企业少,宏观调控能力不强,保障粮食安全的体系需要加强;有效投入不足,粮食储存、运输等流通环节机械化程度不高,“四散化”水平低,等等。这些因素如果不能较好地加以解决,将制约我市的粮食流通产业水平。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搞活粮食流通,服务农民增收,培大做强企业的目标,我市的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应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我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产业优势,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做到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
  江都市制订了三至五年的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目标及发展思路:坚持政策性收购与市场化收购双轮齐驱,不断稳固本地收购市场,大力拓展外部购销市场,年粮食购销总量稳定在百万吨以上,其中本地粮食年收购量不低于30万吨;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实现利润1000万元。加大仓储设施修缮力度,通过上争一点、地方财政补贴一点、企业自筹一点的办法,投入资金750万元修缮现有仓储设施,仓储设施完好率不低于90%;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建设规划,盘活资产,对仓容规模小、地理位置偏僻的库点有序撤并,通过资源整合,聚合生产要素,培大企业规模,新建或扩建真武、永安、小纪、丁沟等中心粮库4个以上,每个库点仓容量达到3万吨以上;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或股份合作形式,计划投入1.5亿元新建沿江粮食物流园区,集收纳、仓储、中转功能于一体,规划仓容量20万吨,并配套建设万吨级长江岸线泊位1座;依据我市米、面、油加工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创造条件,打造具有仓储、中转、加工、检测、批发功能的沿江物流园,形成新的沿江粮食集散地。同时,筹建江都火车站粮食中转库区。(江都市粮食局)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