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代如何跳出“资格”尴尬?

2008-4-21 10:3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顾瑾施平
    最近,在深圳蛇口一家国际货代公司工作的郑经理心情终于舒展开来,因为一直以来让他焦虑不已的订舱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由于他所在的公司刚刚 “联贷联保”的贷款新模式,从建行深圳市分行获得80万元的专项贷款,用于缴纳无船承运人资质保证金,从而拿到了向船公司订舱的 “资格”。郑经理清楚地记得,去年6月15日,交通部水运司发出一纸通告,规定在有限的期限内办理相关手续,需向交通部交纳80万元押金,方能继续向船公司订舱。
一石激起千层浪
    目光落到郑经理公司所在的深圳。这个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四位的集装箱港2007年吞吐量再创新高,全年集装箱吞吐量2109.91万标箱,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达14.24%。这个成绩中,国际货代业功不可没——约有70%以上的集装箱是通过国际货代企业完成的。
    而另一方面,深圳国际货代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展到2600多家。而目前,拥有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资质的国际货代企业只有370多家。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有这2000多家国际货代企业,像郑经理所在的公司一样,因为不具备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资质,而被一直 “合作友好”的船公司 “拒之门外”。
    深圳市国际货代协会秘书长李泽英这样向记者,通知发出后,在整个深圳国际货代行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几乎 “炸”了锅。
传统货代面临压力
    事实上,无船承运资格只是点燃了一个 “导火索”。业内人士认为,“资格”之争表面上是国际货代企业的门槛之争,实际上是传统货代行业的出路之争。
    “企业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在沙头角,从事国际货代5年的钟总盯着墙上的业务报表,内心感觉到重重的压力。
    钟总的公司位于沙头角保税区附近,与许多做货代的企业一样,公司从最初的两间房间、几部电话、几个业务员做起,到目前已经小有规模。“但是,随着市场越来越规范,竞争越来越大,小公司靠回扣,大企业靠垄断这种竞争手段已经不灵了。”
    长期以来,中国的货代企业实际上从事着 “货运代理”和 “无船承运”两块业务,其收入包括以委托代理人的身份收取船东的佣金和以承运人的身份,用 “背靠背”的方式获得其中的差价。
    受到全球许多船公司出现亏损,再加上激烈竞争的影响,货代佣金不断下滑,一些近洋航线甚至取消了佣金。由于运费几乎透明,在老货主对公司、航线和运价多少都了如指掌的情况下,获得差价收入非常困难。
跳出 “资格”尴尬
    与前面郑经理的遭遇有所不同的是,李经理在盐田港一家国际货代公司工作,他的一个长期客户最近莫名其妙地 “失踪”了。经过仔细了解,他发现船货双方完全越过货代,直接取得了联系。当李经理的电话打过去时,对方的理由让他半天说不出话来:他所在的公司没有获得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资质。
    “资格”的缺失带来几多尴尬?“过去的货代企业,仅仅是货运代理,帮货主中转、订仓,找车作个中介,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传统的中小货代企业只能勉强维持 ‘温饱’,面临被踢出 ‘局’。”深圳市华展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海鹏这样认为。
    如何跳出 “资格”尴尬,成为目前深圳国际货代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深圳市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会长吴湛樵表示,创新发展思路,是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生存之道。
    他告诉记者,目前国家交通部要求货代企业申办无船承运人资质需要缴纳80万元保证金,对许多中小货代企业而言,这让它们的资金运营更加紧张。
    因此,深圳市国际货代协会与建行联手,推出 “联贷联保”模式,首批7家企业通过这种形式获得了资金,得以缴纳无船承运人资质保证金,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深圳国际货代企业应该加快货代企业的结构优化,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以应对目前的生存危机。
    一方面,要 “趋利”,将自己的某项优势和服务做精做强,参与到跨国公司全球化过程的某个链条中去,从中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和机会。
    另一方面, “避害”。即避开跨国公司的优势业务,寻找市场缝隙,采用聚集一点的竞争战略细分市场、服务 (产品)、航线,集约经营,专业服务。这方面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非常大。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