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度GDP稳增定人心 调控需防止价格持续上涨
2008-4-18 11:05:00 来源:中证网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虽然早有展露,但市场一直来的期待,终于随着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宏观数据的明朗而在盘面上完全表露了出来。央行再度上提存款准备金率,表明宏观调控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仍然没有获得央行的认可,市场的信心很可能再次受到考验。17日早盘上证指数以3286.41点开盘,小幅低开5.19点。随后由于部分资金认为是利空出尽是利多,因此,有所冲动,进入A股市场抄底,在此牵引下,上证指数曾一度冲高至3352.95点。
2008年4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08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公布后,沪深两市走出又一波震荡行情。对市场来说,一系列数据的公布可能意味着对经济走向的看法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专家普遍认为,虽然利空兑现后的宣泄可能会比较快速也会比较极端,不过,这样的现实状况有助于大盘阶段性底部形成速度的加快。
民生:
GDP增10.6%,CPI涨8%
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价格总水平处于高位,房屋销售价格继续上涨,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8.0%(3月份同比上涨8.3%,环比下降0.7%),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
一季度,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8%,农村上涨8.7%。食品价格的上涨依然是居民消费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一季度,食品价格上涨21.0%,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6.6%,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个百分点;其余各类商品价格略有涨跌。
对于物价上涨压力,李晓超解释称,一是去年翘尾因素比较大,2007年CPI对今年全年翘尾影响3.4个百分点,要将今年CPI控制在4.8%左右,新涨价因素就须控制在1.4个百分点以内。实际上这意味着,后9个月同比上涨不能超过4.2%。二是影响新涨价的因素还比较多,例如,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攀升,包括工业品出厂价、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都有所扩大,生产领域价格上涨向消费领域传导的压力在加大;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价格黏性也导致价格回落是一个缓慢过程。
李晓超说,从去年以来,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食品因素,今年以来这一特征还比较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农业生产上给以特别的关注,特别是当前的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他认为,针对这一形势,要继续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九个措施。同时,也需在总量上力求供给和需求的平衡。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并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
调控:
防止价格持续上涨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着比较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在1月中旬到2月上旬,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国际面临着美国次贷危机不断蔓延加深,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扬。但李晓超表示:“在这样的形势下,从我们统计出来的指标来看,一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朝着宏观调控方向的预期发展。”
李晓超提出,从目前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经济增长存在着继续回落的可能。主要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仍未见底,主要经济体所受负面影响也未完全显露,外部需求继续下滑的可能性增大,不确定因素也较多。此外,出口政策调整、人民币仍存较大升值压力、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都可能降低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二是经济增长也存在着掉头向上的可能。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还存在着反弹的可能。例如,灾后重建陆续展开,新开的项目还在增加。大部分行业利润增长较快,诱发投资的增加。且目前资金供应还比较充裕,为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李晓超表示,面对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要做好两手准备,既要防止经济增速回落过猛、价格持续上涨,也要防止经济增速反弹。“防止价格持续上涨,还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通胀:
完成CPI调控目标压力大
国家统计局此次宣布的数据符合多数经济学家此前的预计。瑞信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向媒体表示:“中国今年通胀将呈一个‘高-低-高’的马鞍形”。他认为,虽然粮食通胀增速回落、基数效应增大猪肉供应增加等因素可能使CPI下降,但是,中国的非粮食通胀已经开始启动。
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3月份CPI较上年同期增长8.3%,使得中国连续第十六个月处于实际负利率,增速仅仅略微低于有春节因素和南方雪灾推动的2月份的8.7%,显示通货膨胀和负利率问题均已十分严重。对此,李晓超称,中国将继续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他同时表示,中国控制物价仍坚持以市场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原则。
有专家指出,去年的粮食通胀持续时间太长,带来了通胀预期,工资开始大幅度上涨。而工资上涨后,服务业通胀就很难遏制。“服务业与制造业不同,有加价能力,但却不能像出口制造业那样,能够不断稳步提高生产效率。非粮食通胀,特别是服务业通胀,会在年底显现出来。”这位专家表示。他还认为,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升温,是当前全世界都在面临的问题。“今天全球要治理的,是‘滞涨’问题。”他说,每个国家都要做出抉择,在经济增长和遏制通胀中选择首要目标。他认为,中国目前的重点,还应当是遏制通胀。
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也表示,面对经济下滑的风险,中国应当维持紧缩的货币政策,不宜进一步加力。今年由于出口可能持续下降,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减弱。而在中短期内,国内消费无法立即跟上。因此,今年的GDP增长还是需要投资拉动。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