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交通枢纽向物流中心转变-淮安发展港口物流业的调研与思考

2008-4-13 1:0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能够充分发挥水运的运载力大、成本低、节能环保等优势,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港口发展具有初期投入大,收效慢等特殊性,但发展前景广阔,集聚和龙头带动效应显著,对拉动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港口物流业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本质要求
  近几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的壮大, 一些沿海、沿江城市纷纷依托港口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尤其是集装箱运输这一新型业态,全力打造现代物流高地,努力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扬州、南京、太仓等市采取建立物流发展领导协调机制、编制长远而详细的发展规划、出台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等举措,投入巨额资金,强力推进港口建设。2007年,扬州、南京、太仓分别完成投入10.6亿元、24.69亿元、3 5亿元。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同时,财政拨出专项资金补贴扶持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吸引货源向港口集聚。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货代市场,实现了港口运输业的跨越前进,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扬州市已规划建设港口物流园区、仪征石化物流中心、公铁水物流集聚区、商贸物流园等四大物流园区,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针对扬州港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态势,经过反复讨论,近期还将出台扶持政策补充意见,实现“政策向园区集中、向集装箱运输集中、向港口集中”。扬州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05年的17万标箱,增长到2007年的26.5万标箱,规划到2010年达到50万标箱。
  南京市从2005年起开始打造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以龙潭港区为重点,大力整合物流资源,发展物流基地。今年该市财政将拿出1000万元,通过航线补贴、货代奖励、交通规费减免等形式,引导物流业的发展。目前,龙潭港区已成为长江上最大的综合性外贸港口,年吞吐能力突破亿吨,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为60万标箱,2007年猛增到105万标箱,年递增32%,预计201 O年将达到200万标箱。龙潭港区已被批准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太仓市提出“以港兴市”战略,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太仓港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和措施(暂行)》等,初步形成了“一园、二载体、一集群、四市场"格局口2005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为40万标箱,2007年猛增到101.9万标箱,年递增60%,规划到2010年太仓港将跻身亿吨大港行列,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500万标箱。 加快港口建设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必然要求。企业的繁荣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港口的支撑,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要增强淮安的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是必然选择和本质要求口这就要求我们依托大运河这条连接南北的黄金水道,牢牢把握发展港口物流业的新机遇,加快淮安由交通枢纽向区域物流中心转变。
  二、淮安已具备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的充要条件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四河穿城,水运优势明显,近几年来,淮安加快推进综合交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综合交通运输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公路总里程已突破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352公里,在苏北率先形成中心城市90公里的高速公路环,被交通部认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淮安铁路与国家干线铁路联网运营,新长铁路客货运全面开通,淮安新火车站建成运营;淮安民用机场即将开工建设。尤其是大运河两淮段“三改二”工程全面竣工后,从淮阴船闸至长江可通行2000吨级船舶,今年运输量可达l亿吨,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去年全市水运总量达2000万吨,占总货运量的45%,全市7个港区总吞吐量已超过3600万吨。淮安正从历史上的漕运中心,加快转变为以公路为主,铁路、水路、航空协调推进的立体式、多元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港口物流业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大交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今后五年,淮安将投入160亿元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一是加快完善干线公路建设,打通市区与周边市、县的一级化通道,与高速公路形成主辅配套、全天候畅通的快速通道。二是加快推进航道整治,实施盐河“五改三”工程,打通淮安与连云港的水上快速通道,实现海河联运和“海港内移”,对沿线船闸进行扩容改造,实施航道疏浚工程,将大大提高水路运输能力,通过船舶载重吨位可从目前的500吨级提升到1000吨级。三是加快铁路建设,宿宿淮、淮连、淮扬镇、宁淮等铁路将陆续开工建设,淮安的铁路枢纽地位将逐步确立。四是强力推进民航机场的建设,201O年淮安民用机场将实现首航。日益完善的综合性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将为淮安发展港口物流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内在需求推动港口物流业的发展。2007年淮安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电子信息、特钢、盐化工新材料等三大千亿元级产业正在加速形成,尤其是沙钢、富士康等一批大企业落户淮安,使淮安发展港口物流业的内在需求日益强烈。据测算,目前淮安适宜采用集装箱运输的货物量已占总货运量的40%—50%,但实际以集装箱运输的货物所占比例仅为13%,约6万标箱。集装箱运输可实现“门到门”服务,是国际货物运输的主流形式,随着淮安工业化、外向化战略的实施,可以预测淮安未来的集装箱运输需求量将呈几何级数增长,201O年,淮安集装箱生成量将达到41万标箱。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淮安水运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据权威统计,散货水运成本约0.2元/吨公里,仅为公路运输成本的1/3;集装箱水运成本约4.5元/标箱公里,仅为公路运输的2/5。以淮安至上海为例,公路运输价格为5000—5200元/标箱,而水路运输价格仅为2000元/标箱。增加运输量,降低运输成本,可以带来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的双赢。
  依托港口发展现代物流业尤其是集装箱运输,既是提升淮安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港口物流业的强大内在动力。对淮安来说,已完全具备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的基础和条件,当前急切需要的是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启动和引导。
  三、淮安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的几项紧迫工作
  与扬州、南京、太仓等市相比,淮安港口物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存在着观念陈旧、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协调机制及扶持政策不到位等问题。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淮安应坚持“政府引导、科学规划、企业为主、面向市场”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一)制定发展规划,引导港口物流业科学发展
  发展规划决定着港口物流业发展的未来。港口和岸线是不可多得和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规划要立足于把淮安建设成为辐射2000万人口的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发展目标,依托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把淮安建成苏北重要的物流中心。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分步走,跨越发展,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规划要制定物流园区、港口、仓储、临港(包括机场)产业园、货物集疏通道等一系列子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规划体系,引导港口物流企业科学发展,有效集聚物流资源。
  当前突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现有的南港已处在城市中间,港口通道成为城区主干道,随着集装箱运输需求的不断增长,已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有必要为南港未来的发展选择新的地址,预留好岸线。二是规划中建设一座大桥跨越东港,加上东港没有腹地纵深,也将制约东港的长远发展。从统筹开发区企业发展、临港产业发展以及专业市场发展的需求考虑,建议将南港和东港进行整合,谋求新的布局。三是各县区的港口物流中心也应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制定长远的规划。
  (二)引进合作伙伴,建立港口物流战略联盟
  许多港口成功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坚持以市场手段集聚发展要素,通过未来的利益让渡,实行资本运营,拓宽融资渠道,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物流商、物流园区等结成战略联盟,形成以资产为纽带、利益分享的共同体,是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的基本途径,扬州、南京、太仓莫不如此。在考察中,扬州港、南京龙潭港均已明确表达参与淮安南港建设的强烈意向。大型龙头企业中远物流公司也对淮安港口建设表现出浓厚的投资兴趣。另外,淮安要通过市场运作,扶持和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能按国际惯例进行运作的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加速物流网点建设,开拓服务空间,不断扩大国内物流服务的范畴,有重点地发展国际物流,迅速提升淮安港口物流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规范港口物流的运作。
  (三)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港口物流业快速发展
  一要尽快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港口物流业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等显著特点,为打破行政障碍,避免条块分割,充分发挥港口及各类物流园区的功能,制定并实施好发展规划,要成立指导港口物流业发展的领导协调组织,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政府与企业的交流机制、政府部门及物流企业的监督服务机制,协调解决区域合作、资本运作、港口建设、港企合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二要尽快出台引导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初期,政府给予大力扶持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应。要尽快出台与扬州、南京、太仓相。类似的政策,内容包括财政补贴、贷款贴息、货代企业奖励、航线补贴、规费减免、税收返还、土地出让金返还、集卡通行费补贴、绿色通道建设等方面。通过财政奖励实现集装箱航线开辟的多元化,调动货代企业揽货的积极性;通过通行费、规费的减免、绿色通道的建设来扶持集卡运输的快速发展。
  三要尽快整合港口资源。淮安大运河上现有新港、南港、东港、楚州港等港口,比较分散,有必要通过市场运作,成立港口集团公司,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整合各港口功能,合理分工。这对促进港口协调发展,减少内耗,提高服务效率有重大意义。建议参照扬州、南京等地做法,按散货、件杂货、集装箱等进行港口功能的分工。港口的管理职能要统一归口市港口局,包括岸线管理、港口建设、经营许可、市场管理、统计等,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加快港口海关监管点的建设,免去在南京、上海等地二次报关。
  四要尽快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管理是港口物流业的支撑,没有准确高效运转的物流平台,就没有现代港口物流业。要建立覆盖港区、园区生产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的有机整体。建立统计制度,不断完善港口及物流园区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完善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在内部的业务流程之间以及与业务伙伴之间做到信息共享。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