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辅相成的物流业与制造业
2008-3-7 11:3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渠成,水自到
中国生产的POLO衬衣,出口一件大概是七八美元,拿到美国市场,就可卖到70美元到120美元。为什么这件衬衣100%在中国生产,产品占据世界市场40%的份额,而最终只能实现不到10%的价值呢?
据统计,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包含在物流系统内。沃尔沃集团全球副总裁吴瑜章有句座右铭,叫“渠成,水自到!”用这句话来形容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十分恰当:只要物流顺畅,中国的制造业就可以根据自己在世界上所占的经济分量、市场份额,相应地成为全球物流及物流延伸行业的一个重要基地。
出路:做大或做专
据专业人士介绍,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物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物流市场,但整体而言还是存在很大不足。
国内的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是由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商业或工业企业等改造重组而来,只有极少数有科学化的组织与管理。现在。中国物流企业有几十万家,主体上是中小型公司。
但“小豆子”们直接面对的竞争对手,却都是些庞然大物——跨国公司。中国物流业2005年底全面开放,2006年成为外资大举进入的一年。如何与这些实力雄厚的公司比拼,是摆在中国物流业面前的一个问题。据预测,随着国外大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小物流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苏耀明在接受《财经文摘》专访时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很多小的物流企业,在市场开放中很可能会消失。未来,中国物流企业只有两条出路,即做大或做专。”
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生产的50%,贸易量的60%到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世界上主要的物流企业都非常大,如UPS分支机构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Exel在全球拥有网点1300个,5万多名员工,业务遍及美洲、欧洲和非洲以及亚太地区;联邦快递国际业务占其收入的24%;TNT在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邮递、速递和物流服务。
有关人士认为,在此背景下,没有能力做大、做全的企业,只有争取做专、做精。根据市场细分的原则,专注于某一方面业务的发展,成为用户物流供应链中具有独特核心能力的一环,可使企业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从国外情况来看,各物流企业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如TNT 物流业务主要集中在电子、快速消费品、汽车物流三大领域;三井物产则以钢铁物流闻名;Ryder是世界著名的汽车物流服务商;宅配便以小件快运以及城际配送为龙头业务;联邦快递则主要专注于国际快递业务。
此外,化工物流、家具物流、医药物流等因行业特征明显,在国外也都是由专业物流公司运作。
机遇:错过就是敌人
中国庞大的物流市场需求、弱小的供应能力,使国外物流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们跃跃欲试。未来几年,中国物流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也给了投资者一个发挥的空间。
外资物流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加大,已不仅仅着眼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而是在总部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下,着眼于整体物流市场,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化投资,投资方式也由原来的参股,到现在的参股、控股、独资等多元化方式发展。
同时,外资物流企业的独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其业务扩张和本土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中国市场全面放开,外资物流企业在中国已经铺设起庞大的物流网络,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本土物流企业。
在清华大学(2007)中国制造业、物流业CEO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微女士表示,现在的中国物流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应对挑战更重要”。吴瑜章则更直接地说:“机遇,错过了就是敌人。”
竞争压力不断加重,使中国物流企业的危机感增强,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则进一步地促使了国内物流业的优化整合。王微女士认为:“外资的进入也并非不利的事情,至少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也给了国内企业学习的机会。”
目前,中国的物流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由改革开放前单一的国家所有,变为民营、外资等多元化的经营主体。物流企业的服务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运输、仓储功能,整合为提供多种服务的新兴第三方物流企业。
巨大的物流市场潜力和物流服务回报,为中外企业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使中国物流市场与国际物流市场连为一体。苏耀明表示,以后物流企业的发展,要走向组织化、系统化、程序化,并在业务流程上与客户对接,使企业通过与第三方物流的合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
市场:由大到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这是不争的事实。“世界工厂”迁入中国固然反映出中国的某些优势,但并不代表经济的竞争力也具有优势。
在全球范围内,现在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即制造业的价值正在迅速向产前、产后的研发、分销和服务等领域转移。对这些领域的资源控制和整合的能力,远比生产制造能力更加重要,因为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在服务上的缺失,使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不高,导致了大而不强的现状。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的份额非常大,但相应的利润价值却没有实现。要想提高竞争力,制造业就必须与服务业相结合,中国的物流业也应抓住机遇,加快自身的转型,
回到开头所述,POLO衬衣之所以实现不到10%的价值,是因为,衬衣不仅仅是在车间生产出来就能实现价值,之后还有很长的物流、整合系统、供应链的延伸。这些后续的服务,占据了整个产业90%以上的产值。
这为国内企业提供了警示:如果单纯停留在传统的制造业层面,中国制造业永远都只能做大而做不强。
据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物流业的成本,比国外要高两到三倍。吴瑜章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沃尔玛的货物永远在路上,国内企业的货物总是在仓库里,这就是差距。
某物流公司的一位经理人告诉《财经文摘》记者,中国公路运输的空载率达到50%以上,货源供应不上,物流企业就算硬件好也往往是闲置。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一定要相互配合,才能使两者都得到发展。
现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趋势。制造业与服务业实现对接联动后,才能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效益,并使服务业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清华大学(2007)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CEO高峰论坛上,与会人士呼吁,中国要想强大,必须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对接联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朱森第认为,两者实现对接联动的关键点,是制造业供应链的完整,同时还要唤起国内制造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与重视。
据统计,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而中国却不超过10%。王微的看法是,必须使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
剥离非核心业务
据业内人士介绍,不少中国企业搞“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物流过程费用大、浪费惊人,不仅造成制造业的低效率,也严重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苏耀明表示,中国很多企业对外包的概念认识还不是很到位,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他们不得不对此考虑,这是一个早晚发生的趋势。
世界500强中,400多家企业在华有投资,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选择了物流外包,而中国企业的物流外包比例只有16%左右。
朱森第认为,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应有自己的业务核心,专注于某一方面发展专长,企业中辅助性的非核心业务则应该外包。对于资源,企业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理念,促进专业化分工和非核心业务的外包。这样既能提高制造业的效率,也有利于物流业的发展。
这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承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务。通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可以大大提升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的效率。
事实证明,不事必躬亲,一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