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建设:开拓发展空间

2008-3-3 15:2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交通枢纽对经济的促进是全方位跨地区的。北京、上海、香港和广州等地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分别带动了京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 
  区域的发展与竞争,核心在形成枢纽。越是枢纽,越能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利用和配置资源要素。作为典型内陆城市的成都,不沿边不沿海,如何打破交通、物流的制约,提升开放水平和经济外向度,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机遇已来。国务院最新通过的《国家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成都被定位为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处于第一层次。
  2008年,是成都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全市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将达80亿元,完成《成都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报批。成都将坚持国际化视野和眼光,抓紧完善市域城乡体系和物流、交通等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抓紧双流机场二跑道、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公共口岸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成都第二机场前期工作,重点推进地铁1、2号线、“三轨九路”、成都铁路新客站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构建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联动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建设和巩固枢纽,就是延伸拓展发展空间。未来的成都,不仅是市域范围内,通江达海、乃至前往世界各地,都将变得迅捷无比——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向东,通达环太平洋区域;向西,连通中亚、欧洲……在完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便捷国际大通道的同时,成都还将活力注入沿线区域,逐步形成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纽带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核心提示
  区域的发展与竞争,核心在形成枢纽。越是枢纽,越能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利用和配置资源要素。作为典型内陆城市的成都,不沿边不沿海,想要打破交通、物流的制约,提升开放水平和经济外向度,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就得建设和巩固枢纽,以延伸拓展发展空间。
  核心
  打造枢纽 交通为先
  综合交通枢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促进成都跨越的重要保障。
  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我市将建立“全域成都”的快速路网。打通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连接,将建设“中国中西部最大铁路、公路枢纽”、打造西部地区的国际枢纽机场。同时,成都—拉萨、成都—格尔木、成都—兰州、成都—贵阳、成都—攀枝花—昆明……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建议方案也已经开始谋划,并构建成都至广元、宜宾,以及成渝“2小时交通圈”、“成绵1小时交通圈”等。
  建设成都大通关信息系统、实现电子化通关等项目也纳入我市的通盘考虑。积极争取建立综合保税区、探索建立“内陆港”、拉近成都的出海口等项目已列上工作日程。
  覆盖全域的公路枢纽
  作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部分,我市对“全域成都”内的公路交通规划提速。规划形成了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圈层的多路径通道,确立了“全域成都”构想下的新的市域干线交通格局,将中心城与二圈层外围组团间全长701公里的32条主要通道中的18条延伸至二三圈层的区(市)县,并规划在今后与德阳、简阳、眉山等城市的快速道路进行连接,形成一张多通道、快走廊的交通网络。 
  不仅仅是公路,我市将新建“包括成郫灌线、成龙线和成温大线三轨”在内的、连接成都市中心城及外围组团的三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将其纳入“全域成都”网络范围内。“从中心城区出发,通过最便捷的轨道交通迅速来到二三圈层的郊区县,只需要半小时的时间甚至更短。这样的梦想即将实现。”相关人士透露,“三轨”全长105公里,建成后将初步形成中心城与郫县等3个外围组团及成温邛城市发展走廊一体的大容量轨道交通系统。包括三条轨道交通在内的“三轨九路”建成后,将辐射60%的市域面积,惠及80%的市域人口,直接带动50余个新市镇、30余个产业化基地及5大物流园区(中心)的快速发展,巩固和增强成都作为“内陆交通港”在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
  通江达海的铁路枢纽
  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出川通道是重点。我省出川通道少,高速公路仅3条、铁路仅5条;密度低,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第24位,铁路密度居全国第27位。为解决这一难题,未来的四川铁路网,将按照“枢纽强化、南北扩能、东西贯通”的原则,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铁路交通网骨架。同时,成都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六个铁路枢纽之一。
  根据发展规划,我省将在南北纵向修(扩)建6条铁路,即兰(州)渝(重庆)铁路、兰(州)成(都)铁路、成(都)贵(阳)铁路、成昆铁路二线、成绵乐城际铁路、隆黄铁路纳溪至叙永段。其中,年内有望开建的兰成铁路将彻底打通成都通往西北地区的铁路通道,结束四川西部地区没有铁路的历史。成贵铁路利用既有成昆铁路至峨眉,新建峨眉经宜宾、毕节至贵阳铁路,并通过即将修建的贵广铁路与东南沿海地区相连接,成为四川最快捷的铁路出海大通道。成昆铁路的二线建成后,将通过南昆线直接到达广西沿海,与东南亚铁路接轨,成为四川与东盟国家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东西方向,我省将建成货运和客运两条大通道:加快达成铁路扩能改造和襄渝铁路增建二线建设进度,打通东西货运通道,形成成都经达成、襄渝线到武汉、合肥,再到南京、上海的亿吨级货运大通道。同时,加快遂渝增建二线、达成扩能力度,形成沪汉蓉大通道,届时成都经遂宁至重庆将形成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大通道,成都到重庆只需要2小时,到上海也将由现在的35小时缩短至8小时左右。远期还将规划建设成渝城际铁路、川藏铁路、川青铁路和昭通至攀枝花至丽江铁路。
  与之配套,我市将建设中国西部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成都新客站,形成地铁、城际铁路、市内公交等一体、实现乘客零换乘的立体交通体系;修建全国规模最大,与上海、深圳、青岛、天津、宁波港直接相连,具备通关功能的“内陆港”——成都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站,提升成都在西部物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对枢纽内线路和货场进行整合,建设成昆铁路外绕线,并选址规划建设新的大型综合性货场。
  而为了打通我市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连接,我市明确将规划建设“中国中西部最大铁路、公路枢纽”,打造连接兰州、西安、拉萨、贵阳、西宁、格尔木、重庆等“7条铁路交通走廊”,并快速推进成都连接周边七省市区的高速公路路网建设。
  这些规划和项目的实施,将使我省直接引入成都枢纽的出川铁路大通道由现在的4条增加到10条,形成成都至周边省会城市贵阳、兰州、昆明、西安、武汉4小时交通圈,成都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8小时交通圈。此外,将开通成都连接上海、深圳、天津等沿海主要港口的铁路货运五定班列,促进海铁联运的发展;开通成都连接欧亚大陆桥环北部湾地区等边贸城市的铁路货运五定班列,形成5条通江达海的出海通道,最终构建中国西部最大的内陆港。
  连接世界的航空枢纽
  今年3月18日,成都至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国际直飞航线将开通。同月,成都—大连—大阪定期航线也将开通,增加一条飞往日本的空中桥梁。6月,市民前往美国西雅图又增添新通道。
  作为内陆城市的成都,要全面打造成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西部物流中心,一个国际性的航空枢纽将是其重要支撑。2008年,我市将以开通成都至美国、日本东京、印度班加罗尔国际航线为突破口,力争开通多条国际直飞航线,让成都飞往世界各地将变得更加“直接”。5月,有望将成都至阿姆斯特丹航班由目前的每周3班增至每周开行4班,明年力争增加到每周5班;上半年,成都至班加罗尔国际直飞客运和成都至香港直飞货运航班预计开通;年内,成都至日本、北美、中东(迪拜、多哈)国际直飞航线可望相继开通。同时,我市还将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内签订机场、国航与市政府三方的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国航成都基地飞机数量、国际国内航线数量的快速增加。
  2008年,我市将重点打造西部地区的国际枢纽机场。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有望在6月底之前开工建设、并力争在2009年10月完成,以提高双流机场的承载能力,满足我市航空预计将在2010年达到3500万人次的进出港客流量需求。同时,启动成都第二机场的选址论证和规划建设方案,计划再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开通成都连接世界主要枢纽机场和经济发达国家的8条客运、5条货运国际直飞航线,同时,还将大力引进和培育基地航空公司,基本建成中国第四个国际枢纽机场。
  延伸
  辐射西部的物流枢纽
  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现代物流是目标。而在全球化的今天,资源将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与资源在全球的共享,整合了各种交通运输资源的综合交通枢纽,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业,形成世界资源配置的枢纽,拉动区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因为物流发展与交通建设互为依托。建设交通枢纽,将缩短时空的距离,促进现代物流的畅达、经济发展的跨越。着眼于完善成都的国际国内通道,我市进一步完善交通建设规划,打造为中西部最大的公路货运枢纽。优先安排各类交通枢纽和对外交通体系建设,开通更多的国际国内客货通道;要加强大通关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建立综合保税区,探索建立“内陆港”,拉近成都的出海口。按照规划,我市将建设四大辐射整个西部地区的货运枢纽,即青白江、城厢、花龙门、航空港货运枢纽。其中,城厢、青白江、花龙门均为公(路)铁(路)货物联运枢纽,城厢货运枢纽还同时是中西部最大的集装箱运输枢纽;航空港货运枢纽则为公(路)航(空)货物联运枢纽。此外,四大货运枢纽在辐射西部地区的拉萨、兰州、西安、贵阳、重庆、昆明的基础上,还将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的连通,并规划与北美、欧洲、东南亚、东北亚货运枢纽相联系。 
  同时,我市还将同时建设5个服务于某一片区的公路货运站,即新都、龙泉、双流、都江堰、洪安危险品货运中心。其中,新都货运中心服务川陕方向,辐射范围为成绵经济带;龙泉货运中心服务重庆方向,辐射范围为成渝经济带;双流货运中心服务成都南面方向,辐射范围为攀西经济圈;而都江堰货运中心则服务成都西面方向,辐射范围为三州地区。此外,位于龙泉驿区的洪安危险品货运中心将被打造为川内最主要的危险品货运集散地。
  沟通世界的通信枢纽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的相互交织,将加快通信资源要素的重组和区域间通信发展格局的重塑,使成都通信枢纽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2008年开始,我市将加快建设成都通信枢纽,提升成都通信枢纽承载能力和信息集散层位,从而打造汇聚西部、服务全国和沟通世界的国家级通信枢纽。改变城市的通信环境,甚至大大提升城市现代化层位和核心竞争力。
  按照规划,未来3年,我市将在通信方面实施国际通信出入口局、“三网融合”、“无线城市”等3大工程。工程的实施,将以国际电信业务合作形式,开通成都至欧盟、北美、新加坡、印度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等的直达国际光纤电路;并引导本地电信运营商和广电服务提供商建设基于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实现“三网”高层次业务应用的融合;形成覆盖全市、上联国家、互联周边的无线电监测网,有效维护空中电波秩序。此外,数字媒体发行中心、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等八大中心的建立,则将发挥我市在数字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电子竞技和数字音乐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提供面向全国的数字发行服务等。最终,我市将建立信息灾备、信息后援支持、IT服务等三大基地。
  手记
  以枢纽建设促区位优势
  区域的发展与竞争,核心在形成枢纽。作为典型内陆城市的成都,区位优势之所以不如沿海,主要表现就是开放水平和经济外向度较低、国际化程度不高,关键原因就是交通、物流的制约。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转化现实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既要充分发挥优势,更要善于创造优势。
  成都虽然不沿边不沿海,但地处我国西南腹心,与重庆、西安、昆明、贵阳等位于西部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相距500公里左右,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佳辐射半径。就国内区位而言,可以辐射近500万平方公里、近3亿人口的西部市场;就国际区位而言,通过完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南向经广西、云南可分别形成连接东南亚、南亚,东向可通达环太平洋区域,西向可连通中亚、欧洲的国际大通道。
  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国际化通道,为建设西部商贸中物流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创造条件,强化成都在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版图上的区位优势,甚至形成在国际区域中的区位优势,形成和强化经济高地,整合更多的发展资源,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背景
  未来5—10年 综合交通大发展期
  成都,位于川西平原腹地,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31°26'之间。宝成、成渝、成昆、成达铁路干线等在此交汇,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客货运输枢纽;数条国道分别通往西南、西北各地;成渝、成绵、成雅、成灌等高速公路织布四通八达的公路路网。10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联系国内外数十个大中城市,成都同时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西部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位置凸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站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宽的领域来思考自身的发展定位,确定目标,建设西部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以及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而作为典型的内陆城市,成都将更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融入全球经济。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将是实现这些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今后5年到10年是综合交通大发展的时期,也是黄金机遇期、大规模建设期,更是大通道和综合枢纽的形成期。未来5年,成都将继续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积极开通更多国际航线,推动成都对外铁路公路建设,增强物流园区承载能力,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城市多通道路网、农村道路网等交通设施,加快建设西部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本报首席记者 蒲薇 本报记者 张立 陈伟 张全能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