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337调查再次袭来 直指我国LED产业

2008-3-29 11:0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美国“337调查”今年第五次袭向中国企业,而这次目标是LED产业。 
  日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退休教授Gertrude Neumark Rothschild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起申请,指控全球30家企业在美生产和对美销售的发光二极管(LED)和激光产品侵犯其1项专利(专利号:5252499),要求ITC对被申请人启动“337调查”,并申请普遍排除令和禁止令,我国广东共4家企业涉案。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从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光电器件分会(下称“光电分会”)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下称“半导体产业联盟”)获悉,3月20日,美国ITC正式立案,包括中国4家LED厂家在内的全球30家企业已经收到ITC发来的诉状。 
  “20天内必须回复,否则将被视为弃权而败诉。”半导体产业联盟耿博主任透露,此事不仅涉及到中国4家LED企业,还可能危及整个中国LED产业,由于应诉费用昂贵,因此半导体产业联盟正组织协调,确定应诉方案和应诉策略,抱团应诉可能性比较大。 
  打击范围 
  《第一财经日报》在ITC网站查到,此次“337调查”的涉案企业范围非常大,包括LG电子、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索尼、夏普、索尼爱立信、东芝等国际知名品牌均在名单之内,而中国4家厂家分别是超毅光电子、佳光电子、广州鸿利光电子和洲磊。 
  《第一财经日报》从广州鸿利光电子公司相关负责人处获悉,广州鸿利光电子公司已经在积极处理此事,肯定会应诉。 
  该调査截止日期为调査开始之后的45日以内。若该判决在60日内未被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否决,则ITC的判决将成为最终决定。 
  “其实我们很怀疑此次调查的真正目的。”耿博指出,虽然该调查涉及到不少国外大企业,在国内涉及的企业规模并不大,目标并没有直指国内规模化企业和上游芯片制造企业。而在此前,飞利浦、欧司朗、丰田、Cree和日亚(Nichia)全球五大LED企业却已经就涉案专利达成和解。 
  由于涉案的中国4家企业的应诉能力有限,如果败诉,如美ITC最终对我国产品发布普遍排除令,则在原告专利有效期内,中国任何企业生产的发光二极管产品及包含发光二极管的下游产品将被全面禁止向美出口。 
  “该调查对国内发光二极管产业及下游产业的影响十分巨大。”光电分会秘书长胡爱华透露,商务部非常重视此事,紧急照会有关企业和行业协会,指出这是今年以来我国企业遭遇的第5起“337调查”申请。 
  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约3.5亿美元,同比增长53.9%,涉及我国发光二极管对美出口的企业近百家。其中大连路明、佛山国星光电、河北立德和深圳方大国科光电为国内一线LED厂家。 
  抱团回击 
  由于“337”案件本身所具有的贸易排他性特点,若不积极应诉,后果会非常严重。除了我国LED生产企业丧失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外,可能还会影响对欧洲、南美等地的产品出口,将会失去数百亿美元的国际LED产品市场。 
  “时间非常紧,而应诉太过昂贵。”胡爱华透露,从以前“337调查”的案件来看,一般应诉费用都要600万美元,所以中国这边至少要准备300万美元的资金。 
  据了解,从3月初开始,耿博就代表半导体产业联盟四处游说国内LED企业积极应诉,3月18日半导体产业联盟还特意组织了“337调查”对策研讨会。 
  与会人士透露,国内LED企业负责人在会上表态要积极重视此次事件,要参与联合应诉,并表示会出钱出力,共同解决巨额的诉讼费用。同时建议由半导体产业联盟牵头,组织募捐,并争取政府方面的支持,一定要打赢这场官司。 
  此外,参会代表还认为本次LED行业遭遇“337调查”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我国LED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后我国LED产业的知识产权问题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实行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我国LED产业需要共同提高警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